人本主義對學前心理學的啟示
時間:2022-03-14 09:05:15
導語:人本主義對學前心理學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本主義理論興起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本主義從學習者的心理需要出發,以學習者為中心,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提倡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等,這些觀念對于我們的課程改革有著重大的啟示。
關鍵詞: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課程改革;啟示
在學前教育專業發展迅猛的今天,專科層次的學前教育專業已經成為幼兒教師教育的主力軍。如何提高幼兒教師職前培養質量?還需從課程改革入手。作為學前教育專業課的《學前心理學》課程也在進行著一系列的課程改革,試圖轉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和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現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對我們當前《學前心理學》課程的實踐與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的作用。
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幾個觀點
(一)注重自我實現。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重視和關注學習者內在的認知、情感、興趣、動機、潛在智能等方面,通過對學習者內在的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以及個別差異等,達到開發學習者的潛能。諸如重視學習者的當前經驗、自我尊重、學習氛圍,新的學習的知覺方式等,激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需要和經驗的融合,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激動,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實現自我需求。(二)注重有意義的探究式的學習。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把學習分為兩類:一類是無意義的學習,另一類是有意義的學習。無意義的學習,相當于無意義音節的學習,學習者要記住無意義音節是困難的,它們之間沒有聯系,枯燥;有意義的學習,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是一種與每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探究式的學習是主張學習者以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做”中學和在學習過程中學習,使學習成為樂趣。(三)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學習者是學習活動全過程的中心,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認可每個學生都是具有他自身價值的一個獨立個體。教師必須同學生建立起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創造出一種良好的學習氣氛,經常組織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對話。
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學前心理學課程改革的啟示
(一)課程的準確定位。《學前心理學》課程,首先要明確面對的學生是什么樣的人,能成為什么樣的人,基于以人為本的課程理念來設置課程標準。本課程是為師范專科生設置的,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它既不同于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輕理論、重技能”的培養方向,也不同于本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重理論、輕技能”的培養方向,而是既要立足行業特色,著眼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又要積極尋求與本科學前教育專業的對接,給學生以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空間,其定位不能過高,亦不能太低。本課程是研究學前期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的科學,以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特點與評價為核心內容,是大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教師教育課程知識體系中的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本課程屬于先修后續課程:在學前兒童保育課程中,學生掌握學前兒童的生理發育的規律和特點,為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打下基礎,學前兒童生理與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的掌握又為學生學習學前教育學及其他五大領域等課程做準備。(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為了課程改革的有效實施,改變傳統的課程教學形式是有必要的。有效地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交往的過程,有效的教學即包括了教師的教,也包括了學生的學,特別是在教育環境中,學生的發展變化是最需要關注的。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的主動性,發揮教師的引導、組織作用,尤為重要。1.以學生為本,倡導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高職高專教師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構建理論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模式,教、學、做一體化。理論教學模式通過主題研討———案例分析———實時講解———歸納總結———嘗試操作來實現。實踐教學模式通過情境引入———問題分析———歸納總結來實現。“主題研討”主要由專職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完成;“案例分析”由專職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或在幼兒園仿真實驗室、親子教育實驗室中完成;“實時講解”則主要由兼職教師在教室或幼兒園實現;“歸納總結———嘗試操作”則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如此,將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知識生成和應用的情境中。實踐教學中,制定了一整套與教學內容各章節配套的實習實訓的項目,并制定了學習目標、內容、指導方法及考核標準,并與課堂教學結合,進行情境引入———問題分析———歸納總結的教學模式,有效提高學生分析教育現象,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和課外自學的形式相結合,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羅杰斯認為,每個人都有內在的需求和動機,都有提高自我和自我實現的內部需求,因此學習要符合學生的需要,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創新做到理論教學緊跟前沿理念、緊密聯系實際。創建優質高效課堂,鼓勵學生開展多種途徑的自學,并進行開拓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學習的目的。2.改變傳統的學習方法。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及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在傳統的課程教學中,講授法是一種滿堂灌的接受性的學習方法,在教學效果上有一定的局限。根據人本主義的理念,實行探究式的學習方法,也就是“做中學”的學習模式,即讓學生這在設置的情境中發現問題,并且通過一系列的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行實施最后驗證方案的可行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探究式的學習方法,不僅僅鍛煉了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同時鍛煉了其與人交往的能力,促進其將學到的技能轉化為自己的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多元化的評價方法
評價是學習活動的關鍵環節,甚至可能成為教學改革的瓶頸。傳統的評價方式主要是筆試考試,更多注重終結性評價,忽視了過程性評價。本課程的評價依據學校的有關標準進行了一些改革,學習評價實行過程性和終結性考核評價方案,在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之外,增添課外考試內容,在學期中間結合講述的主要理論和當前學科的新進展,給學生布置多種綜合性題目,讓學生自主選擇,并查閱資料,完成任務。課堂討論與回答問題(10%)+作業(10%)+學前兒童心理知識競賽(20%)+閉卷考試(30%)+學前兒童心理觀察與評價技能的綜合考核(30%),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著重評價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在過程性評價中,一是學生個體平時的課堂表現,由教師評價;二是小組成員之間合作學習情況評價,由成員互評,主要評價合作的參與度、積極性等;三是對學生小組進行團體評價,主要從學習成果的匯報和討論發言的情況進行評價,由其他學習小組和教師共同進行評價。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給本課程帶來了一些反思,在學生和老師的討論交流中,發現問題,改革課程。使學習真正成為主動的、內化的過程,極大地促進了教學和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童富勇.現代教育新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88-189.
[2]張春興.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0.
[4]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04.
[5][美]萊弗朗索瓦茲.教學的藝術[M].佐斌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80.
[6]馮銳.論人本主義理論對現代教學技術的影響[J].中國電化教育,1996,(10).
作者:付紅珍 單位: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生態心理學CMF設計研究
- 下一篇:大學生人際關系心理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