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心理損傷形成與防護

時間:2022-09-03 05:38:16

導語:戰爭心理損傷形成與防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戰爭心理損傷形成與防護

[摘要]戰爭心理損傷(warpsychicimpairment)是指戰爭中的人-機-環(即軍人與武器裝備、軍事作業環境的關系)對參戰人員的身心壓力,通過生理、心理、文化和社會道德等方面引起不良心理反應與心理功能失調(心理耗竭)。以前的研究更多關注戰爭所致生理損傷,很少甚至沒有關注心理損傷;主要切入點是軍事學、精神病學和應激醫學等,缺乏從心理學視角的探討。研究發現戰爭心理損傷表現為恐懼、耗竭、愧疚、痛苦、仇恨等;其心理影響因素包括心理距離、服從權威、組織行為和身心素質等;主要通過戰場環境刺激引起“過度心理應激反應”和“合理化與接納失敗”兩個心理過程起作用造成損傷;采用脫敏、建立條件反射、否認和合理化等策略能夠減輕心理損傷。未來我軍應針對戰爭心理損傷的理論體系、心理選拔、軍事訓練方法、防治關鍵技術等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心理損傷;軍人心理健康;戰爭

戰爭心理損傷(warpsychicimpairment)是指戰爭中的人-機-環(即軍人與武器裝備、軍事作業環境的關系)對參戰人員的身心壓力,通過生理、心理、文化和社會道德等方面引起不良心理反應與心理功能失調(心理耗竭)[1]。戰爭損傷的研究受到世界各軍事強國的重視,被寫入各國的戰傷救治規則與指南。但是,關注戰爭所致生理損傷多,關注心理損傷少;首先心理損傷研究的主要切入點是軍事學、精神病學和應激醫學等,缺乏從心理學視角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軍事學角度思考,將心理損傷視為“貪生怕死”,采用軍紀處理、關進監獄,強迫加入“突擊隊”,甚至處決等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學者們從精神病學理解,認為心理損傷是“精神病”,導致大量有作戰技能的軍事人才流失。在海灣戰爭中學者們從應激醫學出發,將心理損傷定義為“應激反應”,認為戰斗激烈到一定程度,任何人都可能出現應激反應。如果強度大、時間長,就會形成戰爭應激損傷,造成戰斗應激減員[2]。其次,心理損傷的研究聚焦于“刺激-反應”,而忽略了“刺激-參戰人員-反應”中參戰人員的心理過程。因此,本研究從心理學視角,闡述戰爭心理損傷表現,分析其影響因素,構建戰爭心理損傷的心理過程,提出防護戰爭心理損傷的訓練、干預方法與策略,旨在完善戰爭心理損傷的理論體系,為我軍平、戰時軍事訓練和心理衛生勤務保障提供實踐依據。

1戰爭心理損傷的表現

根據以往研究,參戰人員在戰場上心理損傷是一個累積、發展的過程。首先是戰斗應激源導致參戰人員心理應激反應,主要表現為緊張、恐慌、興奮、懊悔、惡心等,需要在戰爭前期進行防控。其次是戰爭心理應激強度大,參戰人員沒有能力和方法加以調控,出現身心耗竭,導致心理損傷,主要表現為恐懼、耗竭、愧疚、痛苦、仇恨等,發生在戰爭中期較多,需要救治。再次是心理損傷得不到救治,就會產生戰爭精神障礙,如精神錯亂、轉換性癔癥、焦慮癥、強迫癥和各種人格障礙等,在戰爭中、后期多,需要進行醫治。本文主要闡述戰爭心理損傷的表現。1.1恐懼。恐懼是戰爭中出現最早,但又不僅僅局限于戰爭期間的心理損傷。一項對參與1973年阿拉伯-以色列戰爭軍人的質性研究表明,對死亡的恐懼是訪談報告中重要的主題詞之一。士兵和指揮官們都確信自己曾經與死亡非常接近[3]。以往人們普遍認為對死亡的恐懼是戰爭恐懼的首要來源,然而對537名以色列老兵的調查卻發現,更多的軍人認為辜負他人(下屬/戰友)才是最令人恐懼的情景[4]。戰爭恐懼的因素因人而異,自身的傷亡、辜負他人、戰爭的未知感、害怕被俘被遺棄、決策錯誤等都是戰爭恐懼的重要來源。1.2耗竭。耗竭主要指生理和心理耗竭。戰爭中軍人一直處于戰斗或逃跑的極度應激狀態,早期會激發生理、心理能力,但若應激時間長強度大參戰軍人就會出現極度疲憊、無力、無助,導致心理耗竭[5]。同時,長時間的行軍作戰、極度的睡眠缺乏以及戰場環境的艱苦等會導致軍人出現戰斗疲勞進而產生生理耗竭。當生理和心理耗竭到一定程度便出現精神崩潰。1.3愧疚。2003年伊拉克戰爭之后,大量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離的美軍軍人長期陷入羞愧、內疚和自責之中[6]。主要原因是戰爭暴行與人類歷史上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愛好和平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相悖。目睹、實施殺戮或無力保護戰友和弱者都給參戰軍人帶來了深深的罪責感。一位29歲的菲律賓軍人曾在回憶中說:“我為戰友的死亡感到自責和愧疚……我才是應該死亡的那個人……”,盡管他知道自己當時根本沒有辦法拯救他的戰友[7]。參戰軍人往往會陷入強烈的愧疚和自責之中,似乎每一名死亡的敵人或無辜平民都是自己所殺,每一名戰友的傷亡自己都負有責任。1.4痛苦。戰爭帶來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除了身負重傷、妻離子散以及家破人亡的痛苦之外,參戰人員還要面臨殺戮同類的痛苦。一位參與過戰斗的軍人曾說過:“我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痛苦,我覺得自己基本上是個殺人犯[8]。”人類對近距離殺害自己的同類是非常抗拒的,二戰時期有超過12%的美軍士兵寧愿朝天放槍,也拒絕向即使是敵人的同類開槍。現實要求與本能抗拒的沖突使參戰軍人陷入無盡的懊悔和痛苦中。1.5仇恨。一項對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退伍軍人的研究表明,與退伍軍人的憤怒與敵意相關的因素包括家庭暴力(如親密關系暴力等)、虐待經歷和戰斗經歷[9]。對于戰場中的軍人來說,敵人極端的敵意和正面的攻擊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憤怒、敵意和仇恨。如果士兵負傷或是所在軍隊戰敗,那么這種仇恨就會更加強烈,且長期持續存在。復仇戰爭便是群體層面仇恨情感的體現,包括戰敗帶來的強烈憤怒感、觸及親情層面的血親復仇以及上升至道德層面的仇恨[10]。

2影響戰爭心理損傷的心理因素

戰爭心理損傷影響因素有物理、生物、心理、文化等四個方面。既往研究集中在物理、生物因素上,如戰斗殘酷、持續時間長、受傷嚴重等,軍人的應激反應、心理損傷和精神障礙發生率高[2]。較少涉及心理、文化因素,如心理距離、服從權威、組織行為和身心素質等。2.1心理距離。戰爭中士兵與攻擊目標之間的心理距離有物理、情感和文化距離等3種。心理距離越近心理損傷越大。2.1.1物理距離。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武器裝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戰爭形式已從過去的短兵相接、刺刀見紅過渡到現在的機械轟炸、遠程打擊。武器的攻擊距離遠遠超越人類的視距,作戰人員對殺戮的抗拒不再強烈,因此戰爭帶給他們的心理損傷也隨著物理距離的增長而逐漸消減[8]。HINES等[11]對有關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軍人創傷后應激障礙患病率的49篇文獻進行了Meta分析,結果表明陸軍和海軍陸戰隊軍人的患病率較高,分別為13.2%和10.4%;海軍和空軍作戰人員的患病率較低,分別為7.3%和2.6%,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物理距離對軍人戰爭心理損傷的影響。2.1.2情感距離。情感距離是指軍人與目標之間的情感聯結大小,情感距離越近,心理損傷越大。在戰爭現場目睹受害者的痛苦時,這一視覺線索可能會激發軍人的移情反應,使其產生消極情感,處于心理損傷的高風險中[12]。在現代戰爭環境下,作戰人員通過顯示器和屏幕來實現對目標的識別與區分,看不到戰場上的殘忍景象,這種感官上與現實戰場的完全隔絕減少了士兵情感上的共鳴,抑制了士兵對殺戮行為的愧疚感[13]。CESUR等[14]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目睹盟軍傷亡會增加軍人的抑郁風險,目睹平民傷亡與軍人的自殺意念、創傷后應激障礙呈顯著正相關,而目睹敵人傷亡則對軍人的心理健康影響不顯著。這就是由于軍人與盟軍、平民之間的情感距離更近所致。2.1.3文化距離文化距離是指兩種文化在規范、風俗習慣和價值觀的差異。戰爭中,交戰雙方的意識形態差異、文化宗教差異越大,越容易導致軍人產生“對方和我不是同一類人”的感覺,更容易實施殺害,產生的心理損傷越小。越南戰爭中,暴行肆虐的原因之一就是對方來自另一個種族。美國士兵把越南人叫作“gook”(越南佬,一種蔑稱),認為對方和自己不是同等人類,不值得同情[12]。這種文化距離減少了士兵的心理損傷,但同時也使暴行更加猖獗。2.2服從權威。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曾在耶魯大學進行了一項經典的服從研究。實驗者要求被試對陌生人施以電擊,直到達到致死的電量。65%的被試一直服從實驗者的指示,將實驗進行到最后。然而多數被試雖然服從指示,但大部分被試是在極度緊張下繼續合作的,內心沖突非常強烈。每一個緊張的信號都表明個體沒有完全服從權威,仍殘留著自我意識[12]。軍隊是一個高度社會融合的集體,服從權威需要融入軍人這個身份[15]。如果軍人對權威完全服從,實現了對軍事權威的內化接受,那么他在戰場上執行命令時不會產生心理沖突。相反,當軍人沒有徹底融入權威系統,還存在自我意識時,戰爭中那些嚴苛殘酷的命令就會與個體內在的價值觀相沖突,從而導致戰爭心理損傷。2.3組織行為。戰爭往往不是以個人行動出現的,而是以軍隊整體組織進行戰斗[16]。因此,組織行為對軍人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主要表現在士氣、社會支持和群體脫罪三個方面。①士氣。軍事背景中,士氣是指軍人實現任務目標的動機和熱情,是一個積極的心理學變量。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士氣能夠減少高壓力戰斗帶來的消極影響,使軍人更好地應對戰斗暴露。THOMAS等[17]對636名參加伊拉克戰爭美軍軍人的研究表明,士氣對戰爭暴露和創傷后應激障礙具有調節效應,可以緩沖戰爭應激源對軍人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②社會支持。大量的研究表明,積極、正性的社會支持能夠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來自領導和戰友的強大社會支持對戰爭中軍人的心理健康起保護作用。ARM-STRONG等[18]對美國空軍救援人員的研究發現,社會支持與軍人的創傷后應激障礙、抑郁癥狀呈顯著負相關;PIETRZAK等[19]對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272名退伍軍人的研究也證實,低水平的社會支持,與創傷后應激障礙和抑郁癥狀嚴重程度升高,以及心理彈性和社會心理功能下降有關。③群體脫罪。群體脫罪是指在群體作戰的情況下,個體會認為戰爭的責任由整體承擔,而與個人無關。因此在群體脫罪的驅使下,士兵更有可能做出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但同時,他們從殘酷戰爭中受到的心理損傷也會減少。2.4身心素質。研究發現,身體素質決定了軍人抵抗壓力或應激的生理資源,是戰爭心理損傷的重要影響因素。參與過戰斗部署的女軍人較男軍人心理問題發生率高;年輕人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病率更高,自殺意念得分高[17],這可能是由于年輕人生活經歷或軍事經驗較少,不能有效應對戰斗中的創傷和應激所致。從心理素質來看,軍人的心理素質對戰爭心理損傷也具有重要作用。耐挫能力低,特質焦慮高、典型A型行為的軍人更容易出現戰爭心理損傷[5]。因此,早在一戰和二戰時期,美軍就開始了戰前軍人作戰心理素質選拔,選擇身心素質更高的個體,以減少戰爭心理損傷。

3戰爭心理損傷的心理過程

戰爭心理損傷主要通過兩個心理過程起作用:即戰場環境刺激引起過度心理應激反應過程和合理化與接納失敗的認知失調過程[20]。過度心理應激反應過程包括軀體、心理反應兩個方面。一是軍人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出現恐懼、過度緊張,表現為眩暈、顫抖、抽搐、四肢發冷等一系列軀體癥狀,從而失去戰斗能力,出現戰爭心理損傷;二是雖然恐懼、過度緊張,但軍人生的本能、對權威的服從、組織行為等促使其繼續投入戰斗。戰斗中保護自己、挽救戰友的滿足感,消滅敵人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攻擊行為的原始快感等,使軍人處于強烈的興奮中。然而興奮過后,看到橫尸遍野、硝煙廢墟,使他們轉而進入懊悔或惡心的心理應激反應階段(即:恐懼、過度緊張→興奮→懊悔、惡心),這種心理反應有可能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甚至終身。合理化與接納失敗的認知失調過程,是心理損傷的關鍵環節。戰場軍人出現過度心理應激后,開始調動自己的認知、社會等資源,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解釋,努力尋找“正當理由”(合理化與接納)。他們會以“我沒有直接開槍(心理距離)”“我只是在執行上級的命令(權威服從)”“我是在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捍衛國家尊嚴(組織行為)”等理由來調整自己的認知,試圖合理化并接納自己的戰場行為。當合理化與接納成功,行為脫敏,建立了條件反射,形成了心理防御機制,心理成長和戰斗力提升;當合理化與接納失敗時,就會出現戰爭心理損傷,心理損傷得不到救治,發展為戰爭精神障礙(圖1)。

4戰爭心理損傷的防護策略

基于戰爭心理損傷的心理影響因素和心理過程,戰爭心理損傷的防護策略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變危險性因素為保護性因素,如增大心理距離,強化服從權威,提升組織行為,增強身心素質等[21]。二是適應戰爭環境刺激強度如脫敏、建立條件反射,以及改變認知心理過程使戰場刺激、心理應激反應合理化與接納,減輕或阻斷心理損傷。4.1脫敏。脫敏是指利用一系列方法使個體減輕或擺脫對刺激事物的敏感性,從而接受和合理化的方法。高應激環境模擬訓練(如水中救生、脫身訓練和實戰)、軍事演習,以及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式軍人戰場適應性訓練等本質上也是幫助軍人脫敏的過程。這些方法在保證受訓人員接受高逼真度訓練、提升戰斗力的同時,也有助于個體提前適應戰爭中的各種應激源,預防戰爭心理損傷。除此之外,脫敏機制也可用于治療心理損傷,目前廣泛使用的眼動脫敏再處理療法和虛擬現實暴露療法就是其中的代表。眼動脫敏再處理療法是一個八階段的心理治療方法,旨在幫助個體重新處理創傷性記憶,恢復心理健康,是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重要方法。CUIJPERS[22]對眼動脫敏再處理療法的Meta分析結果表明,眼動脫敏再處理療法治療退伍軍人的創傷后應激障礙效果良好。虛擬現實暴露療法則是使用針對患者個體心理創傷量身定制的虛擬現實場景,利用頭戴式計算機模擬視覺、聲音、振動和氣味的一種療法,已被反復證明可以有效改善戰爭心理損傷[23]。4.2建立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在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該理論認為在一定情境下,如果個體的某種行為結果能滿足其需要,那么該行為在這種情境中發生的概率會提高。這種行為結果就是一種強化。針對軍人在逼真戰爭條件下訓練就是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體現。研究發現,射擊訓練用人形靶代替環形靶,射擊過程中人形靶的慘烈場面、痛苦叫聲等,可顯著提升軍人在戰場上的開槍率,減少心理損傷[8]。這主要是把戰爭中那些不堪設想的場景,預先排練、視覺化,讓軍人對指揮員的命令形成自動化的行為反應,這會減少軍人在戰爭過程中的認知負荷、心理沖突,從而減少心理損傷。因此,逼真的實戰化訓練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環節。4.3心理防御。心理防御也稱為自我防御,由弗洛伊德于1937年提出,是減少心理損傷的方法和手段。心理防御機制包括成熟型(如升華、幽默、合理化等)、中間型(如回避、理想化、否認等)和不成熟型(如逃避、被動攻擊、抱怨、幻想等)三種類型,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戰爭心理損傷防護中常用升華、否認等心理防御策略。升華防御機制立足現實,通過疏導和調適消極情緒、建構有效應對方式幫助個體化解壓力、擺脫心理困境[24],可以正向預測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否認等防御機制是人在無意識層面運用的處理創傷經歷的方法,主要是通過不承認或否定某些曾經存在的痛苦事件,從而使心理上免受傷害。因此,引導軍人運用升華、幽默、否認等心理防御策略,有助于軍人科學合理地應對心理沖突,減少戰爭心理損傷。5展望戰爭心理損傷的研究有3個基礎性的問題:戰爭心理損傷的本質是什么?戰爭心理損傷的機制是什么?如何防治戰爭心理損傷?在本文中我們試圖去回答這些問題,但是仍然是相當初淺。未來關于戰爭心理損傷的研究我軍應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一是加強戰爭心理損傷的理論體系研究。采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對以往的文獻進行分析,借鑒精神疾病的分類與診斷,明確戰爭心理損傷內涵、種類和早期快速識別標準;同時建立數理計算模型,量化戰爭心理損傷發生率[25]。二是加強軍人的戰前心理選拔。一方面,選擇心理素質高、心理防御機制成熟的軍人,構建精準戰爭心理選拔系統,快速“找準人”上戰場;另一方面,通過現實增強的戰爭虛擬訓練系統,快速“淘汰人”,淘汰適應戰爭環境差、軍事作業績效低、損傷修復慢的軍人。這有助于從源頭上減少戰爭心理損傷,提升部隊戰斗力。三是創新軍事管理和訓練方法。運用計算機視覺、人機交互、虛擬現實技術等人工智能高科技手段,綜合構建逼真視覺、聽覺和觸覺為一體的虛擬戰場環境,有針對性地訓練軍人在復雜戰場環境下勇敢、耐挫、自信等心理素質[26]。另一方面,從軍事管理角度,增強軍人對權威的服從性、提升部隊的士氣、提高軍人可感知的社會支持也是戰爭心理損傷的重要研究方向。四是突出軍人戰爭心理損傷防治關鍵技術研究。在這方面,美軍已經形成了3級預防體系,包括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應激源、盡早發現出現心理問題的軍人并開展心理干預,以及盡力對出現戰爭心理損傷的軍人進行救治[25]。我軍應積極吸取有效經驗,運用人工智能相關技術,融合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和正念療法等理論,結合藥物治療手段,創新發展戰爭心理損傷的救治方法。構建科學完善的心理衛勤保障體系,做到對戰爭心理損傷早發現、早識別、早救治。

作者:馮正直 徐慧敏 單位:重慶陸軍軍醫大學(第三軍醫大學)醫學心理系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