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助推文化建設
時間:2022-03-16 11:31:39
導語: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助推文化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化傳承和創新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催生智慧時代的到來。新時代大學文化建設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文章分析了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體系和實現路徑,提出應以信息素養教育為抓手,創新其內容和教育模式,從而助推大學文化建設。
關鍵詞:智慧時代;信息素養;大學文化建設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正全面走向智慧時代。社會的進步從根本上講即為文化的進步。大學是社會文化繼承、傳播、創新的重要載體。大學文化教育是大學生走向社會之前的最系統與最直接的素質儲備途徑。大學生要成為合格的國家和社會的建設者,就必須具備適應社會發展的多種能力和素質,特別是終身學習的能力。目前,我國逐漸形成了特有的融入世界文化的多元文化。大學生如何積極地與社會多元文化交流與對話,趨利避害,需要我們加強與改善高校文化建設,培養信息社會所需的人才。
一、和諧的大學校園文化保障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高校的校園文化是反映其學術水平,展現其育人思想、人才培養內涵的重要方面。高校培養與學校特質相關的有獨特氣質和品質的大學生,對良好社會風氣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通過教學管理、學生管理、文化滋養、教育制度建設等來踐行大學教育目標和教育理念,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術和基本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更需要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良好的社會道德品行。高校要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其創新能力。而這些都屬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范疇??梢哉f,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教育的影響舉足輕重。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包含物質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是指展現一個大學特有的文化精神的校園景觀、建筑等硬件設施建設(如雕塑、人造景觀等)。學校的行為文化則是指在校學生與教學、管理人員在學習、教學、管理過程中的具體的行為表現。這些直接真實的行為反應,是校園精神文化的發展基礎。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設則更深一層次,高校要建立起自己特有的具備震撼力、感染力和凝聚力的思想文化體系,并要從思想上、內容上輻射到每位師生,讓他們認可并自覺遵守。只有建立和諧的、具有特色的大學校園文化,并用其浸潤學生的思想,才能保證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智慧時代大學文化建設面臨新的挑戰
社會進入了以自媒體和移動信息終端,以及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標簽的智慧時代。大學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文化建設在此背景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信息社會網絡的開放性挑戰著校園輿論導向的控制力。當前,伴隨著智慧校園的建立,大學校園大都基本實現了網絡全覆蓋?;诰W絡的層次類別豐富的媒體實現了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全覆蓋,學生的學習、溝通、成長、娛樂等等都離不開網絡??旖莸木W絡、靈活的新媒體給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對大學文化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互聯網具有的“資源共享”價值屬性使得大家在共享海量網絡信息時,會穿越時空的距離,忽視社會道德、思想文化體制等方面的束縛。因此,網絡快捷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它一方面弱化了校園輿論導向的控制力,使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嚴峻挑戰;另一方面也在學生政治觀、道德觀、思想觀和行為處事等方面產生了一些消極作用。一些虛假信息,甚至是帶有反動思想的言論都會由網絡傳遞到學生面前,而“好奇心”的驅使會讓一些缺乏研判力的學生迷失方向,失信失德事件、網絡暴力事件也常有發生,這些都會對大學生的信息倫理和道德產生困擾。因此,在信息素養方面,大學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應用技能之外,還應接受信息倫理教育,要堅守自己的信息道德底線,在基礎學習和科學研究中養成誠信的道德觀,在網絡使用中恪守正確的信息價值觀,運用正確的網絡虛擬化思維、網絡信息化思維、網絡大數據化思維去思考問題,創新性地去處理問題。
三、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助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隨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日益發展,網絡已成為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工具?!督逃畔⒒?.0行動計劃》對新時代師生的網絡信息素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全面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既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也對提升國家創新能力,促進互聯網生態健康發展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其運用也貫穿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信息技術已成為新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我們要順應時代潮流有效培育大學生信息素養,運用信息技術強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一)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新機遇。新媒體技術是信息技術的重要分支。在高校文化建設和文化傳播中,教育管理部門或各級學生組織可通過新媒體開展文化活動,進行文化宣傳,如通過微博、QQ、微信公眾號等,讓每位學生都成為信息傳播者,同時又成為信息的受眾。在與新媒體的互動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閱讀、參與、分享等積極性大大提升。要利用新媒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根據參與和反饋情況因地制宜地對學生開展“適合性”教育,這樣不僅能增強高校校園文化的吸引力和親和力,活躍校園文化氛圍,更能加快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播速度和建設步伐,提高高校校園文化的感染力和推動力。(二)建立科學的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體系。1.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大學學習階段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創新研究能力的關鍵階段,而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是推動學生終身學習、持續創新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美國國家圖書館協會和教育傳播協會提出了學生信息素養的9個判定標準,可歸納為三大方面,分別是獲取信息、獨立學習和承擔社會責任。信息獲取素養指的是在獲取信息方面,要培養學生能夠在信息海洋中迅速、有效、有鑒別地獲取信息的能力。獨立學習指的是在信息使用方面,培養學生對獲取的信息能夠準確而創新性地使用,理解、消化后能為己所用。社會責任是指培養學生在獲取和使用信息過程中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更要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綜上,信息素養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在遵循社會道德規范的前提下,掌握信息渠道,精確有效檢索、獲取信息,分析評判后處理和應用信息。2.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途徑。(1)構建大學生信息素養課程系統信息素養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技能具有直接而深遠的推動作用。信息社會需要的不是信息的簡單傳遞者或使用者,而是具備較高信息素養的綜合性人才,要具有正確的信息意識,能夠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紛繁復雜的網絡數據進行辨析、歸納與演繹,使之形成條理化的、更有價值的服務于各行業的信息。信息素養教育是信息社會高等教育的新內容,必須全面推進。信息素養教育是要培養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知識體系,培育學生的研究、創造性理念等,使學生養成不間斷學習的習慣。目前國內各高校的信息素質教育模式較單一,基本形式一般都為圖書館專題培訓和公選課,考核形式為筆試或論文,這些無疑只屬于理論層面,而信息素養更多地應體現在實踐方面,要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同時,更好地指導實踐并靈活運用。信息素養培育應針對不同的年級設定不同的培養計劃和內容,要貫穿于大學四年的每個階段(圖1)。大一年級可以結合大學生計算機基礎課程和圖書館開設的選修課,以通識教育為主,讓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信息倫理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學生對信息概念有所界定,有所甄別;大二年級,將信息素養培育有機融合進各專業不同的專業課程中,使大學生能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搜索、查詢、學習本專業知識,提升信息獲得能力,從而促進專業知識的拓展;大三主要開設創新信息素質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創新能力,在學生專業學習和科研能力提升上發揮作用;大四學生面臨畢業和就業,要著重于利用信息技術完成畢業設計、就業選擇等。四個層級基于“階梯式”循序漸進,穩步提升,從而全面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2)探索信息素養教育新模式首先,可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提升信息素養教育的趣味性??梢越Y合“第二課堂”,以社團為載體,按照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有關信息素養和技能的社團,如數媒社、后期制作社、微信社等,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其次,創新教學模式,以提高效率為目標,選擇適宜高效的信息素養培養模式,要以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為導向(即以學生為中心,以目標和任務為導向),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要更多地通過實際操作實踐理論知識,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體會信息素養的內涵。如可以在學校各項主題教育活動或技能比賽(如微信制作比賽、網頁制作比賽、微視頻比賽等)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三)通過信息素養教育強化大學文化建設效果。1.以信息化教育為抓手,占領網絡思想文化主陣地。網絡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門戶,直接、快捷地影響著全體師生。高校要使校園網絡文化在社會主義進步文化的指引下,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首先,必須用具有新思想、結合新時代、代表先進性的高雅文化占領網絡文化主陣地。學校應在網站和官微上營造高品位、內涵深刻、思想正確、符合時代需求的高雅文化氛圍,同時,結合校園文化建設,開展高品位的文化活動。通過網絡申報、網絡投票、網絡評比等形式開展各類文化宣傳和展示活動,與學生互動。其次,學校要結合自身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融合自身獨特的校園文化,開設專題教育網站,如黨建、學生管理、廉政教育、心理教育、團學實踐等都可以建立相應欄目,吸引廣大學生參與、互動,同時也可以請一些校外專家或本校老師開設網上咨詢熱線或進行網絡直播,做學生的思想引路人,傳播校園“主聲音”,及時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在校期間可能面對的學習、生活以及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問題,真正讓校園文化滲透進每一個環節和角落。2.以信息化實踐為路徑,參與校園網絡文化的管理。作為大學文化構建的重要內容之一,學校參與網絡信息文化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學校對校園網絡輿情要進行監督、控制與疏導。運用網絡技術設置學校與外部網絡之間的信息網關,使學校與外部網絡的所有信息交流置于信息網關搜檢、篩選范圍之內。同時,還要加強對網絡安全技術的研究,凈化校園網絡空間。其次,利用信息技術,在各種媒體上開展網絡法制化宣傳。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中網絡法制教育不可或缺,學校要培養學生的網絡法制意識,使他們做知法守法的文明網員。最后,結合信息素質的培養,在高年級學生中選拔一批掌握計算機網絡應用技術且具有優良政治素養的學生,建立一支學校網絡文化護衛隊,協助學校網管部門老師組織和維護好校園網絡,建立和維護學校文化教育專題網站,監督網絡數據資料等。
四、結語
時代在發展,做好文化傳承和創新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面臨的課題。當前社會已經步入信息化智慧時代,高校的文化建設必須依賴信息技術。開展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是推動時展的動力,更是鍛煉大學生自身各項技能、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的有效路徑。高校應結合自身的特點,積極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研究,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因材施教,建立起科學系統的培養模式,通過教學、管理、實踐全面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從而取得高校文化建設的新成果。
[參考文獻]
[1]張紹榮.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生態的演進邏輯與治理架構[J].現代教育管理,2017(4):6-10.
[2]趙雅文,劉哲雨.大學生信息素養價值構成與養成途徑[N].中國教育報,2018-10-20(3).
[3]張琦.教育信息化2.0時代大學生信息素養的現狀、問題與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8,5(24):279-280.
[4]李善勇,趙敏.高校文化建設作用與文化育人職責[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8(1):25-28.
[5]張武杰,劉雪芹.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高校文化建設問題與路徑分析[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77-80.
作者:眭莉 單位:常州工學院計算機信息工程學院
- 上一篇: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核心素養探討
- 下一篇:信息技術教學核心素養設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