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已成為中國教育的一個誤區

時間:2022-05-26 09:59:00

導語:英語已成為中國教育的一個誤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已成為中國教育的一個誤區

英語和漢語之比較

從表述事物的清晰度上恐怕漢語要高那么一點點。老外在交談的時候,肢體語言相當豐富,而華人的肢體語言相對來說就匱乏得多。何故?

因為英語自身的特點,所以新事物的涌現總伴隨著英文新詞的產生,如火箭(ROCKET),計算機(COMPUTER)等,可漢語則無須用新詞,不就是用“火”驅動“箭”么,會“計算”的“機”么!所以英語詞匯越來越多。(目前,英文詞匯已突破50萬,預計本世紀中葉將突破100萬大關)

重要提示:英語只是一種學習和交流的工具。掌握一兩千個單詞、一些常用的語法、一些英語對話,學會查字典,再利用計算機的翻譯軟件,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快樂地掌握英語這個重要的學習工具,為自己以后的工作、科研服務。

為什么說英語已經成為誤區

我國目前的人才培養和選拔制度。不管你是搞中醫、中藥、古漢語、二十四史的,還是做教師、工程師、技術員、編輯、記者、搞企管的、做內貿的,一概不管你的專業能力,也不問對提高工作的業績有多大幫助,只要你晉職、評職稱、升中學、上大學、考研究生、攻博等等,如果你學不好英語,只有兩個字:“沒門”。

由于無知的“共識”,英語在大學中被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4級、6級、研究生英語考試、托福、GRE、雅思這些個英語考試左右著學子們的命運。因為學習英語將其他課程(包括專業課)放置一邊的學生多不勝數。再加之沒有外部語言環境,我們的大學生為了達到這些專業水平(和外國人的普通交流大概不需要4級水平吧)將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既無質量又無效率的大學生活就是如此度過的。研究生培養,博士生培養也是唯英語論。大學英語系講師、副教授在沒讀一天中文的情況下,利用幾本文學史考中文系博士似乎成了一種時髦。他們都即考即中,甚至個別人中文專業課程只有五十幾分,但憑“強大”的英語專業優勢一樣鶴立雞群,真讓那些在專業領域兀兀窮年者,羨慕、氣憤、傷心、無奈。哈哈,真可悲啊。現有教育制度的落后(這里涉及問題較多,我只選英語問題講)大家都知道,美國中小學校的基礎教育很差,為什么出了那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中國政通人和,從上到下非常重視教育,加上中國人勤勞聰明,為什么出不了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呢?

只有在大學階段學好現有的科學知識,注意個人能力的培養,善于調動個人學習研究的潛能,才有利于人才的發展和脫穎而出。這些脫穎而出的人才再經過幾年專門深入的研究,恰好是出科學家的最佳年齡。而中國大學四年黃金時間,就是在學“中國人聽不懂,外國人笑掉牙”的啞巴英語。而且影響到以后國家民族發展的科學技術不是通過學習好他們的語言就能得來的。前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美國FBI懷疑華裔科學家泄漏技術的事件證明了他們對自己的現有技術嚴格保密到了極端的地步。跟著別人亦步亦趨,最多只能算個非常不錯的徒弟。記住:師傅總會留下自己的看家本領。

每年數百億的國家巨大財富打水漂

據統計,英語教育市場己經成為中國的一大產業。年產值高達數百億元人民幣,為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一,相當于中國一個較發達的中等城市的年產值。這些財富極其穩定流向各類考試的主辦者,他們個個富得冒油,是權利變金錢的典型代表。另外一部分流入某些“精英”(很多都有留學經歷)手中,而這些精英是否將這些財富留在國內進行投資,恐怕只有天知道。還有一部分流入外國人的錢包。受英語熱影響的形形色色的出版商也大賺了一筆。如果將這些錢的一部分應用到其他更為有用的地方……

英語嚴重摧殘著我國青少年的思維能力及愛國熱情

原來小學生主門只讀語文和數學,現在變成英語第一,這樣下去漢語會慢慢成為一種弱勢語言、一種第二階級的語言,甚至說得不中聽點是奴隸的語言。大家不要在一塊巨大而時髦的“與國際接軌”的招牌下,對于許多其實極為關切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嚴重問題,失去了應有的警覺而習慣于麻木。記得中學時學過一篇課文叫《最后一堂課》,這篇課文講道:滅絕一個民族最惡毒也是有效率的手段,就是迫使該民族徹底放棄自己的母語。中國高中分文科和理科,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因為有些人偏重記憶,有些人偏重思維,他們都是人才,偏重思維的人一般記憶的水平較差,而發明創造是他的強項。如果這些偏重思維聰明的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學習英語還學不好,這對他們的自信心是多么大的打擊啊,這對國家又是多么大的損失啊!

看看大學生出國排名前十位的大學名單:1.清華大學,2.北京大學,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4.浙江大學,5.復旦大學,6.南開大學,7.南京大學,8.上海交通大學,9.華中科技大學,10.天津大學。這些優秀的學生在長期學習英語過程中形成一種向往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本來希望這些優秀人才畢業后來改變我們一些落后的現狀,但他們為了自己選擇了逃避,雖然有些人會說,他們是去學習先進的技術,但有一個問題希望你們回答,如果我們國家還很落后、貧窮,他們中間有幾個會回來啊,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教育出來的學生沒有多少愛國精神,這與長期學習英語也有很大的關系。更嚴重的這樣學習英語還會形成一個可怕的怪圈,中國自己培養的人才與外國培養的人才差距大,人們就會引進更多的外國人才,由于羨慕就越顯英語重要,自然就會花更多的時間學英語,這樣中國自己培養的人才水平就更低,怪圈的結果是:中國與外國的人才培養差距越拉越大。

幾點建議(僅僅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能提出更現實更有價值的建議):

1、憑心而論,教育部在大學擴招、高考計算機招生等方面做了一些成績,但由于考試英語毒害太深,因此希望各位人大、政協代表提個議案,對教育部關于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的英語考試提出質疑;2、成立國家外語翻譯研究院,主要從事國際著名雜志及書刊的及時翻譯工作,以跟蹤世界最新的科技前沿。中國需要精確的”翻譯”,而不是像現在,幾億人在讀英語,但真要找幾本好的外文翻譯書籍,找什么,沒什么;3、各省建設一個外國語學院,業有專攻。另外加入WTO不僅僅需要英語人才;4、以計算機考級為藍本,制定國家英語一級考試,二級專業英語考試,嚴格控制詞匯量;5、理工科學生英語過級,更值得商榷。

附錄:兩條新聞:

(1)中國教育部官員透露,中學將推廣英語考級制。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組組長張連仲教授近日在南京透露,中國將用3年左右的時間在中學建立英語考級制度,目前新的英語教材和英語考試等級標準己在醞釀中,今年暑假針對教師的培訓也己啟動。此次設立的英語等級標準最高為9級,要求掌握5000個英語詞匯,是現在高中畢業生詞匯標準的2倍多。它要求高中畢業生能熟練地用英語獲得和處理信息,并用英語進行較復雜的思維和交流。

(2)保護國語。法國政府封殺“E-mail”。法國人對母語的熱愛,對英語的鄙視是眾所周知的,日前,法國文化部剛剛宣布一項禁令,為了阻止英語的入侵,禁止國人使用電子郵件的英文單詞“E-mail”,而必須使用法語版的“Courriel”。作為國際大都市,在巴黎懂英語者大有人在,如果有人同他們用英語交流,他們大多不理不睬。只有在機場接待處或在像歐洲迪斯尼樂園等國際友人眾多的公共場所,英語才派上用場。這倒不是法國人高傲,而是他們已把使用法語提高到民族形象和尊嚴的高度。(公務員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