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文化教學母語文化作用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0 08:17:00
導語:外語文化教學母語文化作用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母語和母語文化在外語論文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母語和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作用可以使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進行文化對比需要以母語文化為參照;較高的母語和母語文化素養可以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母語;母語文化;外語教學;作用
近年來,在外語教學中,由于對傳統語法翻譯法的全盤否定和受直接法、聽說法等流派的片面影響,外語教學界在研究母語及母語文化的作用時,過分夸大母語和母語文化的負遷移作用,忽視了它的正遷移作用的存在。很多研究者認為,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目的語的熟練程度,增加對目的語文化的了解,母語和母語文化在教學中可有可無,在外語教學中盲目排斥母語和母語文化的積極作用。這種觀念的推行直接導致了外語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素養的降低,而且每況愈下。史國強、王宇通過對沈陽師范學院的130余名考生的翻譯試卷的分析指出,“英語專業學生身上文化素養的欠缺已經到了令人擔心的程度……中國學生竟然不知道抗戰是和誰打仗”[1]。他們還分析了學生中國文化素養欠缺的原因,主張學生應加強中國文化知識的學習。陸魁秋也對汕頭大學英語專業三年級學生的母語文化知識進行了調查,結果也發現學生的中國文化常識非常匱乏。他指出,主體文化(即母語文化)同目的語文化一樣也是交際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主張在課程設置尤其是在低年級的課程設置中增加中國文化課,減少專業主修課[2]。另外,任海棠、從叢、韓紅都提到了這種中國文化知識欠缺的現象——中國文化失語癥。學習者中國文化知識匱乏會直接影響外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的學習,影響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正確理解和對待母語文化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是我們搞好外語教學工作的一個關鍵性環節。我們認為,母語和母語文化在外語學習中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母語和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作用
對外語學習的研究表明,在外語學習中存在遷移現象。所謂遷移(transfer)是指在學習新知識時,學習者將以前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遷移、運用于新知識的學習、掌握的一種過程。遷移又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如果舊知識的遷移對新知識的學習起幫助、促進作用,它就是正遷移;如果舊的知識、經驗的遷移妨礙了新知識的獲得,它就是負遷移,即干擾。以往研究者在探究母語的影響時,往往側重于研究母語和母語文化的負遷移作用。其實,對語言文化的大量研究還表明,母語文化在外國語言文化的學習中會發生正遷移作用,即深厚的母語文化功底會對外國語言文化的學習起幫助和促進作用。束定芳、莊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語交際能力的外語學習者,其外語交際能力的獲得相對容易些。同樣,如果學生的母語與目的語語言結構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際能力的正遷移發生的概率和規模就越大?!盵3]92高一虹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弗洛姆(BrichFromm)的“生產性人格”理論,通過對52名中國外語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實驗提出了“生產性外語學習”的概念,即“在目的語學習的過程中,目的語與母語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鑒賞能力相互促進;學習者自身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在生產性外語學習中,母語和母語文化起著積極的作用”[4]。許多英語界泰斗如傅雷、錢鐘書、季羨林、許淵沖、王佐良、許國璋、王宗炎等也都是學通古今、在母語和母語文化方面有極高的造詣的。因此,在外語語言與文化學習中,我們要正確利用母語和母語文化,使其發揮更大的正遷移作用。
二、進行文化對比需要以母語文化為參照
由于成人外語學習者的大腦不可能是一無所有的白板,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無意識地在頭腦中把所學外語與母語進行對比。我們的教學應充分利用這一自然現象,而不應阻止其產生。因為文化對比可以促進外國語言文化的學習。恩格斯曾說過,“只有將母語同其他語言對比時,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學的語言”。關于在第二語言(L2)學習中第一語言(L1)的參照作用,Stern也進行了很好的描述:“讓我們從早已熟知的關于L1的知識出發,從不可避免的遷移和干擾現象出發,把這些遷移和干擾的存在看做是外語學習的一種前提。毋庸否認,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時)是把L1作為參照物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向學習者指出兩種語言的相似及不同之處,幫助他們逐漸形成一個新的L2系統。在跨語言的學習策略上,我們因為首先承認了遷移/干擾作用,所以要有意識地在L1和L2之間移動,比較兩種語言之間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異同,逐漸而又有意識地完成從L1向L2系統的轉換,幫助學習者建立新的L2語言體系?!盵5]看來第二語言與文化的學習是在兩種語言與文化的對比中進行的。而要進行文化對比首先需要學習者深刻理解母語文化。學生從出生到大學一直處于母語文化的氛圍之中,對中國的歷史、文學、風土人情、政治制度、教育體系都有所了解,但和英美文化比較起來,中國文化有什么總的特點,他們還不甚了解,他們還沒有把所積累的零散的、感性的文化現象上升到一個系統的、理論性的認識高度,這就需要老師在語言材料明顯涉及英美文化特征時適時地和中國文化加以對比,以幫助學生形成對兩種文化的總體印象,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異。比如在涉及美國的個人主義價值取向時,就應該對中國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加以介紹,對比兩者的差異。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一些具體的交際規則,比如英美人為什么有那么多隱私、他們為什么不能理解中國人的謙虛等,從而指導學習者的具體交際,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有時一種英語文化現象,費了好大勁也解釋不明白,如果用一個相似的漢語文化現象作參照,問題就很容易說清楚。因此,劉潤清先生在其專著《論大學英語教學》中認為,“學習外語時,完全脫離母語是不可能的,語言之間有些普遍現象,不參考母語,不與母語對比會造成莫大損失”。由此可見,外語學習者具有較高的母語和母語文化素養也是必需的。
三、較高的母語和母語文化素養是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需要
一般情況下,我們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是,掌握足夠的目的語文化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遵從目的語人士的交際規約,從而避免產生交際沖突和誤解。但是,在跨文化交際中是應當承認差異并容許差異存在的,如果一味拿一方的(一般是強勢文化)文化做標準去消除差異,這有可能會降低交際的難度,但這是以犧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為代價的。世界文化是需要多樣性的。湯一介認為,當今人類社會各民族、各國家大都能從其文化傳統中找到某些貢獻于人類社會的資源,不過都只能在某些方面做出貢獻,而不可能解決人類社會存在的一切問題。人類文化在哲學、宗教、醫學等方面都是具有互補性的[6]?!坝斜姸鄬W者認為,今天人類文化所表現的特色,強烈呈顯工具性的及手段性的理性,缺少目的性的關懷,而東方文化在目的性關懷方面,自有其獨特的價值”[7]。因此,在交際中應使雙方都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既拿來又送去,互相學習,共同享受各民族創造的精神財富,保護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交際雙方能夠充分發出屬于自己的文化的聲音,又能夠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8]。我們要保有自己的文化身份,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具備較高的母語和母語文化素養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四、具有較高的母語和母語文化素養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英語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而構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為知識、能力和素質,三者相輔相成,互為唇齒。汪榕培先生認為,素質教育應強調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會做人,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確定正確的價值標準;二是學會學習,能夠終生積極、主動而且有效地接受新知識,并努力創造新知識;三是學會生存,既能掌握一般生存技能,又能掌握特殊專業技能,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應付自如;四是具有較強的國際理解力[9]。外語教學作為外語專業學生接受教育的一條主要渠道,應成為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途徑,即通過外語教學,不但要傳授給學生語言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我國1998年頒發的《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對我國新世紀外語人才的培養規格、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等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在“問題”中提出了5個不適應,在“知識結構”、“能力”和“素質”的不適應中指出:“學生往往缺乏相關學科的知識。在語言技能訓練中往往強調模仿記憶卻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獨立提出見解能力的培養?!薄陡叩葘W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對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格的要求是: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人才“應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在教學原則中也明確規定:“專業課程教學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專業課程教學不但要提高學生的業務素質,而且要培養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應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在文化素養方面應“注重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訓練學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能力”。這些都說明大綱把對學生素質的要求提到了相當高的位置。而要提高外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母語尤其是母語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素質提高的基礎。有了深厚的母語和母語文化功底,學生才會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正確的價值標準;才能夠主動而且有效地接受新知識,并努力創造新知識;才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應付自如并且具有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才會具有較強的國際理解力,并且能夠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兩種文化的正確態度,既不會成為盲目崇洋媚外、鄙視母語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者,也不會成為盲目自大、拒絕一切外來的豐富多彩的文化信息的民族中心主義者??傊瑢W習者母語和母語文化水平提高了,才會有綜合素質的提高,才能促進其外國語言知識和文化的學習,進而促進其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的形成。
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如果把兩者的關系處理好了,目的語的學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隨著對外語人才要求的不斷變化,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外語人才不僅要具有豐富的外語知識、較高的外語技能和外語交際能力,而且還必須有較高的個人素質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這是僅靠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的學習難以達到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史國強,王宇.新《大綱》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7).
[2]陸魁秋.主體文化與交際能力[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5).
[3]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4]高一虹.生產性雙語現象考察[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1).
[5]Stern.IssuesandOptionsinLanguage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284.
[6]湯一介.新軸心時代與中華文化定位[C]//樂黛云,李比雄.跨文化對話(6).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7]章禮霞.性相近,習相遠——對中外跨文化對話與跨文化交流的思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7).
[8]許力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問題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7).
[9]汪榕培.面向21世紀的我國高等外語專業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2).
- 上一篇:作文選材管理論文
- 下一篇:雙語教學質量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