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法運用于英語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21 05:19:00
導語:教學法運用于英語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中,情感態度被認為是極其重要的因素。介于小學生特定的心智水平、年齡特征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態度融入便成為教學過程中的關鍵課題。人文主義心理學、克拉什語言習得理論、以及新課程的理念,從理論上為情感教學作了腳注。本文旨在通過運用情感因素的方式,闡述小學英語教學中應怎樣準確運用情感教學法,以及由此帶來的情感效應。
關鍵詞:情感教學情感效應
一、問題提出
我們過去只重視知識的本位價值和實用價值,把教學目標限定在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教師的教學過程往往只注重學生認知系統的活動,而忽略教學過程中情感的調動和情操的陶冶。眾所周知,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向活動。如果教師只注重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授課內容,而缺乏對學生換位思考的意識,較少去觀察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會出現一堵無形的墻,情感得不到溝通,教學效果的實質就難以體現。在當前新課程改革提倡以人為本的教學氛圍下,教師只“走近”學生還不夠,還更應“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心靈深處。
二.“情感教學”的的相關理論依據
什么是情感教學?情感教學指的是以人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本性(naturaldisposition)、平等(equality)、自由(freedom)、關懷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英語教學離不開情感教學,由于學生個體本身性格、身心狀況方面等的差異與區別,教師要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自我概念(self-conception)的實現,尊重學生的尊嚴、價值取向、需要、愿望、體驗、追求理想的人格、人的自身完美、個性解放,開發學生的個性、潛能、創新意識及能力,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素質發展的人。
我國古語中就有“親其師,信其道”之說,意思是學生只有在情感上接納教師,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師時,才能聽從老師的教誨,模仿他的言行。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師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人文主義心理學主張“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情感、需要及人際的交流和個體的自我實現。在教學領域則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和情感型師生關系。Rogers指出:學生有學習的潛能,因此老師應該鼓勵學生自我實現,而不是自我否定。師生關系應該備受關注,因為教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與師生對他們彼此關系的態度。
美國語言學家StephenKrashen創建的克拉什語言習得理論(Krashen'slanguageacquisitiontheory)無疑是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他的情感過濾假設(The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確認了三種與二語習得有關的情感變因:動機、自信心和焦慮感,并聲稱,情感變因并不直接影響語言習得,學習者的情感狀態是一個心理過濾系統,它可以干擾或打斷外界語言環境的必要性輸入而阻礙習得,或使其順利通過,進入語言習得機制而促進習得。低情感過濾(強動機、強自尊心、弱焦慮等)較少地阻礙或打斷這種必要性輸入,因此它比高情感過濾更可取。因此,在外語課堂上教師應該培養友好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低情感過濾中更有效地學習
二.情感教學滲透英語教學的幾條有效途徑
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維持對英語學習的動力從而取得好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情感教學法來組織英語教學便成了探討性的課題。
1.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英語教學的情感化首先應建立一種合作、和諧、互動、融洽的師生關系,重視學生與教師的情感交流。師生關系要以基本的人性理念為前提。十八世紀的盧梭極力強調兒童的自然發展,主張改變教師的地位與作用。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發揮主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人格,發揚民主教學,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有人問蘇聯教育家馬卡蓮柯教育成功的經驗是什么,他說:“盡量地要求一個人,盡量地尊重一個人。”教師要放下架子,真誠地深入學生生活底層,去關愛每一個學生,特別要關愛那些偏常生,認真聽取這些同學的意見,那么教師本身在學生中的威信就會大大提高。教師要信賴每一個學生,信賴的前提是尊重。教師在對待不同的學生時,態度要保持一致,不能厚此薄彼,要充分發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教師的天職除了教書之外,更應擔負起維護學生自尊的職責,為學生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要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有才能的。在教師相信的目光中,學生會樂學,在學生信賴的目光中,教師也會樂教。
教師應努力與學生建立“良師益友”的關系,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做學生的知己。教師要理解學生,當學生對教師有要求時,教師應設身處地的多為學生考慮。在教學中能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分層教學,分層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識。理解是師生關系和諧的橋梁,教師要經常與學生交往,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心智水平,鼓勵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調整好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角色,努力與學生達成一種“良師益友”的關系。學生在學習時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語言錯誤,這就要求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并去理解他們,成為他們的知己。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激勵”情境,給學生一個精神依托,不失時機地在各個環節有目的地激勵、鼓舞學生,使他們產生內驅力。
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學生是因為先喜歡上老師,而后才喜歡上這門學科的。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處于滿意、愉快和興奮之中,對所從事的活動由衷地喜愛時,常常感知敏銳,思維開闊,并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產生良好的記憶效果;反之,當一個人悲傷、抑郁,對學習或工作產生厭倦時,就會反應遲鈍,思維狹隘,毫無創造性可言。
2.倡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理念上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它要求以人的發展為本,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們將拋棄T→st→S的單向教學模式,而逐漸轉向T→S,T→Ss,Ss→Ss,S→Ss的多向互動模式上。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organizer)、參與者(participant)與促進者(promoter),應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人們意識到,對學習最終起結果的是學習者本人。教育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習主體的個性特征。
長期以來,我們總是認為成績好的、聽話的就是優等生,而成績差的、不聽話的學生就是差生,這種學生觀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而情感教學的學生觀認為“世界上任何一個能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學會,只要給他們提供適當的前提和當前的學習條件”。差生的形成是由于學習過程的失誤積累而造成的,只要及時補救學習過程中的失誤,逐步消除積累的失誤,差生的出現是可以減少的,這一觀點表明:教師的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這正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的實質。教師要注意情感因素的投入,做好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工作,給予每個學生恰當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愉快地學習,個性都能得到充分和諧地發展。
我前幾天到一所小學里聽Unit5“Let’seat”一課時,教師就適當地創設了“激勵”情境:教師說自己想開個Party,于是要求學生幫助她列出食物單(用英語說),學生就很樂意幫忙,不僅說出了課文中要學的單詞,還查字典找了生活中大家普遍喜歡的食物,如milk(牛奶)、tomato(西紅柿),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了起來。最后,教師給予表現良好的學生不同層次的獎勵。學生下課后,個個興奮得不得了。“我今天幫了老師一個忙,看,這是老師獎給我的。”在教學時,教師不妨把自己看成學生,置學生于主體,讓學生沉浸到這種語言環境中去。
教師應給學生以及時、充分的肯定、鼓勵,培養學生的自尊心,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引導學生自然地用英語進行思考、交流。無論是教師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聲調的高低、,還是學生對單詞的熟悉程度和內容的熟悉程度和內容的新穎性,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激發并增強學生開口說英語的欲望。3.運用合理的評價手段與評估方法
以分數作為唯一標準的評價體系已與我們揮手告別,目前此項評價體系已逐步多元化,更多的教育界人士開始注重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情感體驗,而不是單一的采取優勝劣汰。在新課程理念的評價體系中,充分運用情感因素的功能能有效地激勵學生發奮學習,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推動了英語后續學習。恰到好處的評價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的模糊認識趨于明朗化,起到畫龍點睛之功效,更可以深層啟發學生的思維,把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學生在接受英語教學時,由于與母語習得的沖突,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情緒反差,而這就要求教師要因勢利導,讓學生擁有或大或小的成功體驗,及時采取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方法,如小貼畫(stickers)。但切記這種方式不能用得太濫,也不能過于吝嗇,而且要視起群體所屬層次來定。在教學中多采用些激勵性評價,給予學生學習成功的體驗。讓學生看到希望的曙光,增強到達彼岸的自信心。
學習英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必須要以情動人,避免操練的程式化(stylization)與機械化(mechanization),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增強學生面臨困難時意志的堅韌性,提高對活動的滿意度。適當的成功感則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教師一個默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份由衷的贊許,對學生來將具有重大的影響。兒童具有奇異的語言天賦,通過掌握語言規律是英語教學的門徑。
教師要正視學生所犯的錯誤,以期盼的心態面對他們。防止造成教育活動中的“馬太效應”,即“凡有的叫他有余,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多回來。”
三.情感教學的效應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振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每個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樹立主體意識,造就獨立人格,已成為現代國際教育變革的一個重要標志。某著名心理學家在某學校曾做過這么個實驗:他隨機地從名單上抽出幾名學生,告訴老師他們都是可造之材。一段時間過后,該心理學家發現那批學生真地提高了很多。正如雅斯貝爾斯說:“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學生的心靈是稚嫩的,一個成功的教師的成功與否不僅在于教學手段的高明,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呵護心靈,用期待的心情與學生交流。情感教學效應主要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
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學會了學習英語的方法,同時也培養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如:在教師肢體語言的形象而詼諧的表演中,學生能又快又準掌握單詞,在教師情感投入的點撥中,學生能有板有眼地背誦課文,由此所產生的效應對其它學科的學習也有觸類旁通之功效,能舉一反三地學習新的知識,在學習上就會事半功倍,同時讓學生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積極努力進取。
2.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
由于課堂教學的手段采用多種方法,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更在教學活動中開發了自己潛能,我在實習期間班上有位學生膽子很小,總是怕同學嘲諷而不愿意開口發言,情感教學的魅力使他漸漸走出了這個陰影,現在他已能大聲、流利地朗誦,前不久他還打電話跟我說他現在再也不害怕上課上課時老師叫他發言了。情感教學不僅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得到了綜合發展,還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促進學生更加認真地學習知識。
3.促進學生品德的養成
以前在課堂中總出現部分同學扮演的是局外人的角色,別的同學表演時,他們即不聽也不模仿,有時甚至還故意搗亂,導致整個教學流程的脫節。自從貫徹了情感教學,學生漸漸提高了自控能力,開始學習在學習交流中與他人合作。課堂教學中民主的氛圍,教導學生要充分尊重他人,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團隊協作精神。我在實習過程中,對于學生紀律這方面,我偏向于讓小組內學生互相監督的形式,由此來用學生的情感因素來制約他們。效果匪淺。
4.有利于學生社會化發展
我在實習的時候曾遇到過這樣一位學生,他始終認為自己不是一塊學英語的料,甚至有放棄學英語的念頭,但從另一個側面我了解到,他的象棋下得不錯,因此我以討教學象棋的方式與他進行溝通,才得知原來是他因為有輕度口吃的毛病,怕同學笑話才不敢講英語,之后,我常常抽出時間與他接觸,積極鼓勵他,最后,他自覺地參與到英語教學的活動中來,成績明顯好轉。情感教學沖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盡情表達情感、與人交往合作、積極參與決策、自主參加活動的機會,同時也為學生提高多元智能開發、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工作組織能力的發展構筑了良好的平臺。
5.有利于學生審美觀的提高
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寬松友好的師生關系等等,無不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因素,由此學生便提高了審美情趣。現行教材中加入了大量體育類、音樂類、人文類、地理類等等內容與學生關系密切的話題和課文,運用這些材料優勢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在上課時自始至終能保持較高的激情,這些高漲的情感本身就是最好的情感效應。學生即體驗了情趣美,又在和諧的氛圍中完善了人際關系,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得到很好地調適,學習的潛力也得到了最大可能的發揮。同時還完善了學生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美好的理想。
結語:
Underhill(1989)指出,倘若教師聲稱對情感因素的關注并不是他們本分的工作,則很可能會忽略一些促成學生學習成功的基本要素(Arnold2000:P14)。教師若能真正理解情感教學在課堂中的重要性,并且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上取得成功,那么他就能給學生創造很多成功的機會。
情感與語言教學是一種雙邊的互動的關系。關注情感可以提高語言教學的質量與效果,語言教學反過來又幫助學生培養積極、健康的情感。由此可見,研究課堂上的情感因素對外語及第二語言學習的理論和實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重視教學中情感因素作用和進行情感教學,逐步做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融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高技術發展呼喚高情感。在我國隨著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隨著教育改革的重點、熱點轉向中小學基礎教育,轉向人的素質教育,在教學中貫徹情感性原則更為必要。
總之,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調節學生的心智,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掌握與教師、同伴交往的技巧,擴大信息源,用赤誠的期盼之心去博得學生的認同,挖掘并發展學生的語言潛能,這是現今小學英語老師應關注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富維岳,唱印東教育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2)P184
[2]馬長龍體態語言與英語課堂教學[J]中小學英語教育與研究1999,(2)
[3]雅斯貝爾斯愛的理解是師生雙方價值升華的一個因素.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聯書店1991
[4]文衛平,朱玉明《外語教學情感障礙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
[5]Flower,A,&Campbell,J.(1982)Aself-evaluationmaintenanceapproachtoschoolbehaviorEducationalpsychologist.17,1-13
[6]周靖讓每個學生開口說英語[J]中小學英語教育與研究1992,(2)
[7]靳玉樂教師期望效應的功能與運用原則[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3,(1)
[8]李德新英語教學中心理輔導的操作與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3,(9)
[9]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10]德.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M]第一卷P108
[11]朱希凡沉浸法幼兒口語教學初探[J]中小學英語教育與研究1991,(1)
[12]Krashen,S.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Oxford:Pergamon,1981.
[13]Arnold,《AffectinLanguageLearning》J.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 上一篇:英語教學中情感教育論文
- 下一篇:英語教學情感態度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