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堂教學導學模式論文

時間:2022-08-24 10:55:00

導語:英語課堂教學導學模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課堂教學導學模式論文

內容摘要:構建英語課堂教學導學模式,就是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生命發展的載體,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能主動學習,樂于學習,會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本文就英語課堂教學導學模式的基本特征、實施策略及教學評價作初步探討。

一、英語課堂教學導學模式的基本特征

1、以學生為主體,強化學法指導。

在教學中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觀,是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基礎教育改革強調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人才。而這種精神、這種能力就是人的主體性特征的展露。新課程倡導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律。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一樣,每個學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教師必須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被動地接受地位,弱化了他們的學習的主體意識,挫傷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窒息了他們的思想,導致他們獨立性的缺乏,真正完整意義上的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教為學服務,學是教的最終目標。建立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在教師傅枷輪鞫緣亍⒏揮懈魴緣匱埃腔〗逃母锏暮誦娜撾瘛?lt;BR>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觀,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為學生創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而且要善于引導學生的積極行為。素質教育下的學生學習,應是主動的、獨立的,方法應是具有創造性的,就把握“學生主體”而言,關鍵在于教師要研究教法,讓學生認識與掌握學生本質、學習過程、學習原則和學習方法,達到愛學、樂學、會學,提高自主學習能力。[1]

2、以教師為主導,深化教法改革。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觀念,要真正體現在學生這個主體上,其突破點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確立教學為主導的教學觀,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2]

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這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對“把教學看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過程”這一傳統觀點的重大突破。

傳統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生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其反面,最終成為遏止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總之,傳統教學只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機械疊加。因此,教師必須改革教學模式,改變教法,從“學”向“導”轉變,使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以達到葉圣陶先生講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3、以學生的發展為主標,強化用法研究。

新的基礎教育改革體系強調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這將過去以學科為本位、知識為本位的教學引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位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教師徹底打破以前舊的教育觀念、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關注學生作為“人”的發展,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21世紀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二、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措施。

“實施之法,貴在啟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主要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英語,教師的“導”,是促進學生的“學”的關鍵。為此,“教”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才能使應試教育真正過渡到素質教育。

1善于“誘導”,變“厭學”為“樂學”。首先誘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欲和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其次,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促使他們產生“自我”概念,形成德、智、情的內動力意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厭學”為“樂學”。

2著力于引導,變“死學”為“活學”,即將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轉化為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使教師在幫助學生實現理論知識內化的同時,把凝聚在知識中的智力活動方式轉化為自己的認識能力,善于引導學生主體的積極行為,教師的教學應處于“道而弗牽,開而弗達”的境界,有意識地發揮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主體性,體現民主性,尊重差異性,增強激勵性。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充分發揮教師的“導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自主地學習,變“死學”為“活學”。

3著重于學法指導,變“學會”為“會學”,即滲透學法指導,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發展自學能力,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自己做為認識思考的對象,對自己的感知、記憶、思維情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正確檢查學習結果,總結學習活動的規律,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變“知識”為“能力”,變“學會”為“會學”。

三、英語課堂教學導學模式的評價。

實施英語課堂教學導學模式的評價,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包括課堂教學質量的觀念。

1、要由過去主要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轉向注意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

2、要由過去過多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轉向要特別注重個性差異和個性化發展的價值。

3、要由過去只關注結果,忽視過程,轉向要關注學生各個時期的進步情況和努力程度。

4、要由過去主要強調全面發展,轉向不僅強調全面發展,而且要特別注意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

四、結論

總之,在英語課堂教學導學模式中,教師“啟”得有道、“導”得有法,學生思維活躍、思路靈活,潛能得到開發,就能自學、自會、自創,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相應的“最近發展區”內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承鰲確立優化主體教學原則著力培植學生的主體性中國教育學刊1999-12

[2]《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