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產者設計之美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10 03:09:00
導語:無產者設計之美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設計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必然與美學產生聯系,現在的設計究竟該以什么作為評判美不美的標準?對產品的造型、結構、色彩、材質等等進行考究的設計固然能使產品以富于美感的外觀贏得消費者的喜愛,但是這種愉悅是否真正的能經得住考驗?產品的本質還是在于它的功能性,它在與人進行交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友好性才真正能給人帶來持久的愉悅感。在現在這個生產力比較先進,階級利益仍然是人的主要關系構成的社會中,人們審美的角度不同,對美的認識自然也不同。無產者沒有條件去享受“十全十美”的產品,只有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斷哪些產品是對自己有益處的。使人長久受益的設計才是“美”的設計,這一點對資源匱乏的無產者尤為重要。
關鍵詞:設計美學;感官美;理性美;階級;無產者;“以人為本”
什么是設計之美?從事設計的前輩們在這方面進行過大量的討論和研究,大部分都是以產品為出發點的。在這里我試圖從人的認識的角度出發去論證設計之美。
設計工作者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設計者和委托者對設計方案的理解很多時候存在著分歧,設計者首推的方案委托者不一定喜歡,而委托者選中的方案設計者似乎又不是很推崇。我曾經為此感到困惑。在對設計的評價中我們總是遇到這對矛盾。矛盾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設計審美角度的不同。我認為設計和美是有必然聯系的。設計的目的不就是為了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嗎?
然而在現實的設計工作中卻需要調和大量的處于相互矛盾中的因素,盡管矛盾的程度不盡相同。有人說設計是帶著鎖鏈的舞蹈,我覺得這個比如非常形象。“舞蹈”象征著設計師對美的追求,“鎖鏈”則形象的指出了創造“美”的難度。眾所周知,工業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它是現代化大生產的產物,正是因為勞動分工的出現,設計與制造、銷售分離,為了適應高效批量生產,工業設計應運而生。工業設計的復雜性決定了不同的人對設計有著不同的認識。有人說工業設計可以定義為為了達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使用的一切必要手段。有人則認為工業設計是指現代機械化大批量生產的產品經創造性的策劃使其具有新的品質如:功能的優化、式樣的新穎和審美價值等。還有人認為工業設計是技術成果轉化的橋梁,是一門專門研究工業產品在“人——機(產品)——環境”系統中如何尋求最優化的學科。總而言之工業設計就是一種有目的的創造性行為;它是把某種計劃、規劃、設想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視覺語言傳達出來的過程。
工業發展和勞動分工所帶來的工業設計,與其他的藝術活動,生產活動、工藝制作等等,都有著明顯的不同,它是各種學科、技術和審美觀念相交叉的產物。那么在工業設計這樣一個系統工程中,怎樣去衡量設計之美呢?對于工業設計的核心產品設計而言,什么樣的產品才是美的?
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什么是美?社會生活中,人們經常使用“美”這個詞。美的日常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用于生理需要滿足時的感嘆和對滿足生理需要的對象的肯定性評價,這里的美是“好”的意思,指的是感官的快適;二是用于倫理評價,對人的行為、思想、言論符合規范的一種贊同,這里的美是“善”的意思,體現了我國文化中“美與善同意”的傳統觀念。
就產品設計而言,設計的產品的美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產品的形態美、色彩美、結構美、裝飾美,這些主要是由人的視覺機能感知的,可以給人視覺上的愉悅;產品的材料美、表面加工工藝美,這些主要是由人的觸覺機能感知的,可以給人觸覺上的快樂;產品能發出優美的音樂能使人產生聽覺上的舒適;產品能溢出淡雅的幽香可以使人產生嗅覺上的享受等等,這些都是通過對人的感官刺激使人產生美的感受,我叫它設計創造的感性美。二是設計創造的理性美。產品雖然是以物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是作為人的創造物,身上烙下了人類思考的印記,它是人的對世界的認識的物質體現。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正確的指導實踐。所以在探討設計之美的時候,也應該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我們應該通過理智的思考來判斷一個產品的優劣,而不是單純的從感官的感受出發去判斷。在當今社會條件下,產品的本質是在使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功能。使用過程才是對產品的真正的考驗。“路遙知馬力”經過長時間的使用評測表現出好用性的產品就像是好友一樣能夠“理解”人。我相信只有這樣的產品才能給使用者以真正持久的精神上的愉悅。需要說明的是美是人類認識領域的內容。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的需求在不斷的變化,對于美的認識也在不斷的發展。從歷史上所出現的各個變革不難看出,各個時代的設計師都有自己的設計理念。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不同時代的設計師對各自意識中美的追求。另外人們對設計之美的理解還具有階級性的特點。古往今來的經典設計,其實都不是大眾所享有的,而是權貴的。水晶宮博覽會上展出的大部分產品都是王宮貴族奢靡享樂的寫照。現代主義設計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要改變設計為權貴的這種歷史,而企圖讓設計為大眾服務。設計師所做的這些努力不是沒有成效的。縱觀設計變革異常興奮的這200多年的設計歷史,現代設計的卻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了進步的果實,但是,只要是有階級存在的社會,對設計美的理解就是有階級性的。在現時代大家依然可以看到以美國商業設計為首的設計是為資本家聚斂財富服務的,只不過他們聚斂財富的方式更加高明罷了。“以人為本”究竟是以誰為本?現實中的設計,為了不斷更新產品而進行有計劃的廢止,為了得到消費者的青睞而過度的包裝,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不都是為了獲得高額的商業利潤嗎?另外,最近幾十年奢侈品消費異軍突起,而生活在落后地區過著困苦生活的人們仍然占很大比重。這樣的設計方式充斥著現實世界,然而這樣的設計方式是美的嗎?我認為不美,因為我是一個無產者,他們的產品是美的,但是他們制造出來的產品卻使我的生活更加的困難。然而這樣的設計方式也是“美”的,因為在這個絕大部分是資本擁有者統治的社會,資本擁有者認為它是美的,它能為他們帶來更多的財富。到這里,我相信對設計美的認識中階級性已經很顯而易見了。
有人說人們對設計之美的理解變化的原因是因為市場規律的作用。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功能主義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機器的批量化要求,同時又狡黠地照顧到基本的美學原理,而大眾也從批量的廉價產品中得到了使用性的極大滿足。但是,市場的反復正如股市的跌宕,當機器越來越多,生產能力越來越強時,廣大人民開始不再滿足于“用”的簡單要求。后現代,這一現代主義的對立派開始在市場上陰謀變革。
單純的從產品的角度去理解這個結論的卻具有合理性。如果從人角度去研究其更深一層的原因是社會的發展規律在起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產生對美的認識差異的根源。生產力水平決定我們能設計什么樣的產品,而生產關系則決定我們想設計什么樣的產品。因為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的一個要素決定什么樣的設計才能真正的變成現實產品,而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則決定我們在現實可能性的度的范圍內要把產品設計成什么樣子。在現有的生產技術條件下,設計本應該是為了廣大的群眾服務的,但由于資本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資產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當然想盡辦法在意識形態上對無產者進行統治。馬克思說人類社會的歷史,除了原始社會以外,是階級斗爭的歷史。作為人的意識的“美”的含義的發展,是階級斗爭的發展在意識領域的反映。設計之“美”就在資產者把他們的意志強加給無產者和無產者的反抗中不斷的發展。生活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無疑是我們的幸運,而在這個時代從事設計工作又覺得異常的苦悶。在這個時代,幾乎每天都發生著另人驚嘆的事。今天我們的“嫦娥”奔月,不久的將來也許我們真的能在月球居住。這種高速發展在產品領域則表現為不斷的淘汰、淘汰、淘汰。這并不是不關設計者的事。一個有責任的設計師應該深入思考社會問題,通過理性的探索來確定到底要設計什么,然后再來考慮要把產品設計成具體什么樣子。我覺得經過這樣轉化思考所做的設計才是美的。這里所說的美是理性的美,是從感性上升為理性的美。從理性的角度去審美就是把重點放在比較長遠的角度是否對人有益上,同時在能力范圍內兼顧產品對人的感性刺激產生的美感。我之所以形成這樣的理性美的認識和我所在的階級是有必然的聯系的。我認為作為一個無產者,在短時期內是不可能像資產者一樣無所顧忌的享受“美”。一個很現實的原因就是無產者負擔不起。資源對無產者來說是匱乏的,一味追求這種“表象美”,我們將付出沉重的代價。所以我們不得不用理性的分析而不是僅僅用感官刺激來做判斷,在物質還沒有極大豐富還沒有能力選擇“華而不實”的事物的時候,我們只能選擇“樸素無華”。并且經過使用的考驗之后我們會發現真正能帶給無產者喜悅的事物,恰恰是“樸素無華”的。我把這類美的事物總結了3個特征:首先、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可以使人的生活狀態產生質的飛躍。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自然使人以更平和的心態去感受美好的事物。其次、以“人類”為本,現在“以人為本”是全社會范圍內的理念。然而“以人為本”現實確實以少數資本所有者為本。他們在利益的驅使下把產品做的琳瑯滿目,確實滿足了人們多元化的需求,但是卻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我們要求的是以“人類”為本,設計應該注重人類整體的利益。從事設計工作的無產者有責任與這些勢力斗爭。再就是、可持續發展。在這里我要引用消費領域的一個詞:理性消費。人們往往在促銷的時候買了很多商品,冷靜下來去發現很多是沒什么用處的,于是人們發現理性消費的重要性。同樣在設計領域也是一樣的,我覺得應該在設計的源頭就去用理性思考,才創造可持續性發展的產品,使產品具有更強的生命力。這樣也許會在感官上達不到那么強烈的刺激,但是確實在冷靜下來之后的正確選擇。
“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可以通過很多種方式使一個物變得美。但是在資源相對不足的今天,“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我們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做出取舍。所以設計的美,從實質上來說,在具有歷史局限性的我看來還是功能的友好性。
參考文獻:
[1]李龍生.《藝術設計概論》.安徽美術出版社.1999
[2]何人可.《工業設計史》.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3]田穎拓.《現代設計是藝術與科學結合的載體》
[4]張乃仁.《設計辭典》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5]柳冠中.《設計設計學——人為事物的科學》.《美術觀察》.2000.2
- 上一篇: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查分析報告
- 下一篇:農村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