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繪畫創作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10 03:58:00

導語:現實主義繪畫創作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實主義繪畫創作分析論文

摘要:20世紀70年代,伍啟中先生以國畫《心潮逐浪高》一舉成名,由于他具有堅實的造型基礎和對線造型的把握,以及他堅持從生活中尋找、挖掘“真善美”并將之作為創作素材,所描繪的人物具有鮮明的生活性和南國色彩,用筆遒勁穩健,洗練精當。在其運用傳統線條造型的同時,融合了西畫的特長,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為整體推進中國人物畫創作作出了貢獻。

關鍵詞:嶺南畫家;伍啟中;現實主義繪畫創作評析

Abstract:WuQizhongrosetofameforhisChinesepainting“SurgingThoughtsLiketheTide”inthe1970s.Withhissolidfoundationinformandadeptskillsinlinehebasedhiscreationonreallifetoseekandexplorethethemesoftruth,kindnessandbeauty.Thecharactersheportrayedwerecharacterizedbystrikingfeatures.HeenrichedtheexpressivenessofChinesepaintingbycombiningthestyleofChinesepaintingwithskillsofWesternpainting,whichcontributestoacomprehensivepromotionofChinesefigurepainting.

Keywords:painterofLingnanSchool;WuQizhong;realisticpainting;creationanalysis

伍啟中,廣東新會人。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曾任廣東畫院副院長,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以其深厚的、扎實的造型功底畢業于廣州美院附中。

伍啟中先生涉及的藝術領域很多,從連環畫、宣傳畫、插圖、國畫一直到油畫等畫種。正是通過這些寫實技巧的歷練,他的創作能力得以成熟,其中最為擅長的便是人物畫。由于精湛的繪畫技巧,在人物畫創作上日臻完善。在1973年的全國美展中,他的中國畫《心潮逐浪高》以其高超的寫實手法、嚴謹的造型、生動的人物形象而大獲成功。其后,中國畫《康有為》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牌獎,《浩氣長存——孫中山》獲1993年全國首屆中國畫展覽優秀獎,《在蘭圃》獲2001年慶祝建黨八十周年廣東省美展金獎等。

一、紅色經典繪畫作品《心潮逐浪高》產生的背景回顧

20世紀的廣東美術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有很重要的意義。從六十至七十年代廣東美術以整體最輝煌的形象出現在全國美術界,其中像湯小銘、陳衍寧、伍啟中、林墉等人,在那個時期的中國畫壇上均不同程度地產生過重要影響,并占據著非常醒目的位置。伍啟中創作這幅作品時,正值中國“”時期,那是以對一個人神性的崇拜,將全國人民進行一場精神洗禮,是讓人心靈扭曲的時代。畫面上表現的是在狂熱的革命年代,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圖式場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那個曾經影響過許多人的人生軌跡的時代,為后來涌現出了不少反映知青的美術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心潮逐浪高》正是那個時代集體意識下潛意識的流露與宣泄,是對關于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偉大號召的最好詮釋。

今天,評論家的思考當然要具有歷史與現實審視的目光,如果將畫中的形象與當時的現實狀況進行比較,追尋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圖像形成的原因應是頗有意思的。該畫是具有高水平的知青題材作品,客觀地說,當時的許多美術作品大都帶有些公式化、概念化的烙印。那時的“”美術就是政治美術,誰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心潮逐浪高》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產生,必然有其影子。例如,從面部微笑的表情到大都一致喜悅的狀態,從手捧“紅寶書”的知識青年到手扶行李的老干部,等等,這種一表現知青圖式必有“紅寶書”,表現老干部必有行李包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創作之風,在當時是屢見不鮮的。由于“”美術的特殊性,那時的畫家都很虔誠地按照一定的模式和套路來進行創作。因此,概念化、公式化就成了當時美術創作的主流。然而,這些并不妨礙我們客觀公正地評價《心潮逐浪高》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

目前人物畫在現今中國畫的格局中是個弱項,尤其在現代人物畫創作的精神和人物畫的語言表達上都有弱化的趨勢。現代年輕的畫家比起我們的前一輩、再前一輩的人,在人物畫的創作上缺少生活的底蘊與內涵,導致人物畫的表現蒼白無力。“”期間的美術創作,基本屬于歌頌和贊美新生事物的政治美術,公式化、概念化的創作之風,讓許多畫家違心地畫了一些作品。而《心潮逐浪高》主題的構思正是在主流話題和民間立場之間艱難地尋求平衡,把當時的政治意識與精神文化生產的某種關系巧妙地通過各種情境締結起來,讓藝術的表現成為主體,構成了整個畫面的美感,使之成為一致公認的、深受普遍歡迎的優秀作品。

現在我們重讀這段歷史,審視在強權政治模式下中國美術生產的繁榮與嬗變的種種原因,除了具有史學研究的意義以外,更具有重新認識和構建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時代關系的現實意義。“”時期或稱“毛時代”的美術,作為引導藝術生產,它在今天仍可以成為藝術多元格局中的一種有價值的積極因素。作為文化遺產,其歷史價值更是不容置疑。另外,它仍然具有喚起社會群體的主體性意識的意義。

該幅畫一眼望去氣勢恢弘,鮮紅的手扶拖拉機馳騁在廣闊無垠的金色海洋里,劈開谷浪,滾滾前進,與遠處一線平展的海面相呼應。從畫面中洋溢出來的那種樂觀、健康和具有很強南國色彩的組群式人物中,有雙手懷抱“紅寶書”的男知青,有手扶行李的老干部,有站立著的女知青,還有手捧稻谷的老農民和面帶微笑的女社員等。

畫中通過人物的坐立、正側、動靜等姿態多視角地表現出了畫中人物的不同個性與特征。畫家筆下的人物靈秀動人、栩栩如生,讓人觀賞之后有身臨其境之感,一幅畫能如此地把觀者融入意境,產生共鳴。這說明畫家不僅有很深厚的底蘊,而且還有成熟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最重要的是讓畫面上流露出的那種真善美及躍動奮進的生命力與觀者的心緒緊緊地相溶在一起。同時,從這幅畫中我們看到了現實主義理想化創作的范式與“”后常見的知青題材美術那么矯飾相比,它帶來了一股充滿鮮活生命的舒緩和諧的氣息。

二、扎實的生活底蘊在作品中完美地體現

在中國畫里,人物無疑是造型藝術中難度最大的表現對象,這一點我們應當承認。而人物畫中頭部的表現又是最難的,它關系到整個畫面的成敗。人物不僅要形神兼備,還要恰到好處。在頭部的表現中,它可以通過五官的精雕細刻,傳達出精彩的篇章。

作為與主題有著重要關聯的,在畫中占據主要位置的老農民,通過虛實、粗細、輕重等不同的線的處理,加上用筆硬朗、蒼勁,渲染時加強了顴骨、下巴、鼻子等處的明暗關系,以及短少且稀的頭發和發白的胡子茬兒的渲染,使那張布滿滄桑的臉部,成為結實、健康而富有魅力的形象。他抓住了主體形象的特征,精心刻畫出老農飽經風霜的面容以及能披露出他一生遭際的深沉目光。[1]雙眼的魚尾紋就像刀刻般深深地印記在眼角兩側。他用精練而又富于生機的筆墨線條來表現,使老農生動凸現的面頰疊現出生活艱辛及歲月的劃痕。與老農民相比,伍啟中在表現那位女知青時,臉部輪廓則用淡雅的墨線,結構比較含蓄,濕潤的墨色、圓潤的線條、婉轉柔和、自如似水的用筆與飄逸的頭發一起[2],散發出青春女性的一種美感,在設色方面采用的多是濕潤平涂法,減少了凹凸感,給女性一種柔和、圓潤、淡雅的肌膚之美。只是在面頰處渲染了些紅色。另外,女青年的嘴的表情豐富而且細微,從她那微微張開的雙唇,讓我們感到她在傳遞著微妙的情感。她的眼睛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純潔,望著整個世界。她的面容在該畫中最具有迷人韻調,因為有了她,整個畫面不僅充滿了生命力,而且還讓人心潮澎湃。臉部是一氣呵成,無敗筆。

畫家塑造的另一位女社員,是一個身著布兜扮裝、手扶斗笠且面帶微笑的南國農村婦女形象。面部的刻畫極為豐富,那種高度洗練的筆觸,明潔而富于節奏感的設色,加之透視、解剖、明暗的運用,使中西融合非常到位。在顴骨、眉毛、鼻子、嘴巴等處都有暗部和投影,加強了明暗對比,增強了體積感。他將對西方寫實精神的理解通過傳統的筆墨表達得淋漓盡致。額前飄動的劉海就像一綹黑色的絲帶,而它的下面撲閃著盈盈笑意的雙眼,使面部的表情含蓄而迷人。另外在頭飾上,畫家用精煉流暢的線條勾畫出深藍偏紫色圍巾的輪廓,再施以潑墨與寫意渲染,使圍巾的薄、透、質感輕松地表達出來,與飄逸的頭發相互交融,蕩漾著女社員的青春活力。整個頭部色彩的透明感就像一幅典雅的古典油畫肖像而閃閃奪目。伍啟中先生筆下的這位農村婦女由于勞作使身體變得豐滿而健碩,這是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的形象,畫家通過梳理、選擇,最終畫出了作品中令人激動的典型形象。雖畫的像美女,但反映出的卻是健康樸素的美,具有生活的典型性。女社員的形象是畫家對生活體驗的廣度與深度得來的結晶。細觀該畫,從廣袤無垠的整體到細微變化的局部,從他組群式人物的構圖,較嫻熟畫面結構的處理以靜寓動,動靜結合,到畫面場景的平展與突破相對立,以及造成眾多的人物富于姿態的變化,都不覺重復累贅。幾個不同身份的人物構成了整個畫面精彩的樂章,而畫面中最為精彩的是動態與神情。瞧女知青那微微向后傾的頭部和微微向右側仰的身軀,畫家抓住了這一瞬間的姿態,并準確地勾畫出了一個女性特有的曲線形體,顯得她的身姿是那么的自然和舒展。嬌小的體態,讓南方那種特有的女性身姿加上白皙的膚色,更顯女性的青春靚麗。兩個小辮被微風輕拂,給人以天真、無邪、可愛的感覺。她身穿淡色暗花長袖襯衫,袖口向上挽起,顯示了“”時期的文化精神符號在知青們身上的特殊體現,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了一位閑雅清麗的女知青在當時的一種復雜的心境。而女社員頭部微微向右前方平視,而胸部左轉使畫面一下活躍了起來,與女知青前后、左右、高低的穿插構成了動感的韻律。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時代的藝術心靈是如何呼應社會主流意識的召喚,看到激進主義在精神領域中的審美需求,顯示了畫家善于處理復雜構圖超眾的能力。

在繪畫藝術中,人物畫的確是很難的,而且任何事物的內涵都不像其表面所呈現的那么簡單,尤其是人物的情感與品性,往往藏得很深,不會輕易暴露出來。[3]藝術來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在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4]該畫所表現出來的人物形象,是畫家經常深入生活,到熟悉的生活中尋找感受得來的。這些人物肖像大都是從生活中寫生獲得的。這種直接源于生活的原型塑造,不僅個性鮮明、有血有肉,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像畫面中的老農民、老干部、女社員以及男女知青等。畫家只有通過生活體驗,才能挖掘出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來。那種憑空想象是塑造不出鮮明生動的典型形象的。生活的底蘊來自于一個人的生活積累和藝術修養。由于大量的創作實踐以及對生活的感悟深透,使伍啟中積累了許多創作經驗,為他在該畫的創作中能完美地體現主題發揮了重要作用。當然,一幅作品通常不大可能表現出對象所有深埋的東西。咫尺之內,可以寫盡天涯,卻難以寫盡世態人心,能夠挖掘得深一點,表現得多一些,就已經不容易了。何況,在那狂熱而嚴酷的意識形態氛圍中,畫家能創作出較高水平的畫作已實屬不易。

三、中西融合的筆墨造型語匯

在線條的運用中,伍啟中先生敢于大膽嘗試。他不沉湎于中國的傳統繪畫,而是將其西畫的許多長處結合到自己的畫面中,他結合了西畫的特點,融合了明暗光影繪畫,不僅使人物的造型更加準確、扎實、厚重,有體積感;而且使國畫人物畫顯得更加精彩、厚重豐富而耐看。我們從組群式人物肖像的服飾上表現出來的那種奔放自如的、灑脫嫻熟的線條中可以看出,畫家注意到了不同的質感、衣紋的變化以及人體的結構等,均采用了不同的表現手法。因此在該幅畫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物結構和體積,人物衣服內部形體以及衣紋的解剖等,均采用了高度簡練的線條概括出來,形成了在線條上抑、揚、頓、挫和線條的粗、細、濃、淡、虛實等前后穿插關系。

例如,雙手懷抱“紅寶書”的男知青,用筆利落、流暢、果斷、概括,肩膀處采用剛柔相濟、曲直方圓的手法,在肘關節彎曲的地方用濃重的墨線一筆帶過,經筆鋒頓挫,繼而產生粗細濃淡不等的線。既表現出了胳臂的正確透視與解剖的位置,又描繪出了衣紋與骨骼的內在關系。使胳臂的體積感馬上增強了許多,與下面清淡描寫的車輪子產生了明顯的虛實、濃淡對比。這與現在一些作品中因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所導致的造型能力弱,缺乏深度和廣度,缺乏線條的生動性和流暢性相比,該畫已趨向成熟與完美,已完全擺脫了那種人物畫語言弱化的趨勢,在中西融合的筆墨上,凸顯出自己的圖式語匯。在那狂熱的政治可以壓倒一切的革命年代,的確有不少好的作品,但像《心潮逐浪高》這樣成功地塑造了知青圖式作品,并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留有印痕的并不多,可以說他把中西融合、神形兼備的中國人物畫技法的運用達到了成熟的水平。這在那個火紅的年代中無疑給人們帶來某種精神上的撫慰與心靈上的愉悅。當今天人們面對大千世界的種種誘惑,拜金主義與人欲橫流的時候,《心潮逐浪高》反倒是值得我們懷念的。

隨著西方各種藝術流派的滲入,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盲目地追捧使我們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東西。該畫對于今天的美術創作仍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尤其是對當今現實主義繪畫創作,它不僅可以使年輕人了解“”時期美術的那段歷史,避免重蹈“”美術的模式,還可以激發與培養年輕的畫家,積極熱情地去重塑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現實主義美術。

四、結語

2006年11月廣東省選出了廣東美協成立五十年五十件經典作品。《心潮逐浪高》榜上有名并高居第十九名。可見三十多年過去了,該件作品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與影響力是多么的大。作品之所以耐人尋味并受人青睞。除了有“”時期的某種因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所以,同樣是表現人的作品,總會有深刻與膚淺之別。寫人不透,何以談及感染人、震撼人?筆者曾觀看過此畫的原作,這么多年過去了,畫中的神韻天成、渾厚縱橫、清新靈動的墨跡,一直讓人難以忘懷,它所帶來的藝術影響力是很長遠的。今天我們重新解讀這張紅色經典作品,它不僅帶來視覺上的愉悅感,更主要的是帶來了震撼我們心靈的審美享受。不僅讓我們重溫當時特定歷史場景下的文化語境,更使我們心靈得到一次現實主義藝術創作的精神洗禮,從而喚起對現實主義那種來自于生活原型而創作的激情。這種以今思昔的借鑒,不正是給予我們目前人物畫創作日顯蒼白的一劑良方嗎?現已年過半百的伍啟中先生正致力于中國畫的創作與創新,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現在追求的是古典詩意、傳統筆墨與現代形式的融合。

參考文獻:

[1]松明.業精于勤,筆墨造化——讀杜滋齡水墨人物有感[J].美術,2007(2):25.

[2]張春新.中國畫教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61-68.

[3]雷子人,王九樓.入境無語[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47-79.

[4]潘行健,譚天.美術院校考生創作訓練[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91: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