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書畫藝術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2 04:38:00

導語:趙孟頫書畫藝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趙孟頫書畫藝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趙孟頫;不幸;書畫;成就

論文摘要:趙孟頫作為繼歐、顏、柳之后第四位影響后代的大書法家,一生勤奮,在書畫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甚至在某些方面超唐邁宋,為元代書壇豎起了一塊新的豐碑。然而,這樣一位藝術界中的曠世奇才生活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本文揭露了其一生中的三個不幸,并進一步剖析了其藝術上的成就。

一、文敏公的三個不幸

看其世系表,趙公確為宋室正統,按理應是富貴榮華盡享的貴族子弟。只是他出生在宋朝末世,政局動蕩,加之趙公兄弟姐妹眾多,他排行第七,又系偏房丘夫人所生,在一個等級森嚴的封建家族,既非長子,又系庶出,其家族地位可想而知。在其年幼時又遭遇喪父之痛。其母丘氏曰:“汝幼孤,不能自強于學問,終無以覬成人,吾世則亦已矣。”語已,泣下沾襟,公由是刻厲,晝夜不休,性通敏,書一目則成誦。未冠,試中國子監,注真州司務參軍。(語出《趙文敏公行狀》)

然而,不幸不僅是來自于家庭,宋滅亡趙孟頫被迫出仕為元朝官員。元朝結束了中國長期南北對峙的局面,取得了大一統。這是中國影響泛化的時代,元朝之所以強要趙孟頫出仕是完全處于實用考慮,元仁宗講了7條趙孟頫具備的條件:“帝王苗裔也;狀貌眣麗二也;博學多聞三也;操履純正四也;文詞高古五也;書畫絕倫六也;旁通佛老之旨;造詣玄妙七也。”如此被看中的7條即便是趙公不肯為元官也是很難被應準的,即便是受不了其他官員的窩囊氣想辭官隱歸也還是“無奈君思不許歸”。雖然趙公“被譽五朝,官居一品,名滿天下。”但并無實權,且經常受到蒙古官員的猜忌和排擠,一直處于彷徨苦悶之中,政治上無所作為。

入仕途不僅給他自身帶來終身的苦悶,后世對趙公入仕也多有詬病,更有甚者這種詬病進而轉為人們對其藝術的懷疑,有“趙書媚骨無力,不值習爾”之說。當然,有的批評者是站在大漢族的立場上,“以人廢藝”因趙入仕途為元官而否定他藝術上的成就。

二、書學主張與成就

就是這樣一個悲情人物在藝術領域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篆、隸、真、行、草無所不能,無一不精。從其一生來講,遍覽百家,而終追二王。臨寫是為了得其神韻,練造自己風格,經數十年苦練終于在46歲之后形成了以二王為風范又有自己鮮明特點的“趙體”。其篆書來自于金石,石鼓文,古樸大方,又不失其雅致特質。其隸書法鐘繇,平穩而又靈動,舒展而有筋骨。

趙孟頫書法作品再傳甚多,為歷代書法家難以比擬。如此輝煌的成就并不是天才偶閃靈光的杰作,而是趙公筆耕不輟的努力。這種對書法的癡迷是現如今浮躁的現代人無法想象的。趙公從五歲起習書,幾無間日,直至在仙逝前一直在研習書法,可謂是對書法達到了情有獨鐘的地步。正如《跋趙文敏貼》所云:“蓋文敏之書,根于英姿敏識,而成于清機絕鑒,非可以一蹴而就,猶記寒夕宿齋中,文敏談余,試濡墨復臨顏、柳、徐、李諸貼,既成,命取真跡一一復校,不惟轉折向背無不絕似,而精彩發越,有或過之,予問其何以能然。文敏曰‘亦熟之而已’。”他的書法作品有很多,《千字文》、《歸去來兮辭》、《蘭亭十三跋》、《赤壁賦》、《道德經》、《仇鍔木碑銘》等等。他也成為了繼歐顏柳之后的第四位影響后代的大書法家。

習趙書《妙嚴寺記》、《膽巴碑》、《洛神賦傳》,從真至行,漸能體會文敏公的深厚學養。其書行筆流暢,氣韻貫通,結字秀美,極易入畫。而其書最大的特點便是“中和”,人說字如其人,趙公之字正體現其為人謹慎謙和,不張揚的性格。作為元朝庇蔭一時的碩儒,影響了后世幾代的墨客,為人如此謙遜是極為難得的。

三、繪畫成就與主張

宋代的繪畫以院體畫為主,具有濃厚的宮廷色彩。其宗旨在于迎合貴族帝王的愛好。由于對于藝術消費具有很大的需求,繪畫便走向了富麗堂皇和表現恬然閑適。在元代畫家來看,這是一種喪失個性的媚俗風格,所以趙公便倡導了“復古之風”。正如《清河書畫舫》載其《自跋畫卷》“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意。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便自謂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吾所作畫似乎簡率,然實知其近古,故以為佳,此可為知者道,不為不知者說也。”這段話便是趙公藝術主張的最好體現。正如,盧輔圣先生所指出那樣,每當滄桑變易,文化失范之際,人們總是以史為鑒,從古代的啟示中尋找醫時救弊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