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服飾藝術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2 11:03:00

導語:后現代服飾藝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后現代服飾藝術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文章把后現代服飾藝術的特征歸結為四個方面,分別是:解構、拼湊、形式夸張和世俗化。文章分析了這四個方面的典型表現及其內在關系,并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文化本質及潛在的巨大危機,以提醒人們對當代服飾藝術的后現代傾向給予科學的評判和清醒的認識。

關鍵詞:服飾藝術后現代解構拼湊形式世俗化

人類服飾從防曬御寒、取悅異性的個體行為,到成為宗教禮儀、身份象征的社會附屬物,再到今天世俗百態、異彩紛呈的個性形態的形成,經歷了從自然、宗教、政治到情感表達的蛻變過程,已經發展成為一種以表達人類情感觀念為主的新型藝術形態。這種以產品為媒介的新型藝術,迎合著商業文化的節拍,把當代人類的意識形態滲入了千家萬戶,其中,具有商業化和世俗化特征的后現代文化形態,在當代服飾藝術中就有著極好的表現與發揮。

1.解構的開始:解構就是肢解一切傳統。它是后現代藝術的基礎,旨在搗毀一切社會化的權威和地位,消除功利與欲望,追求自我和個體精神的釋放。它是人類文化,從個體走向社會之后,又試圖從社會回歸個體的第二次飛躍的引擎,它強大的動力性把服飾藝術的傳統形象肢解得面目全非。

傳統的西服被分解成片,反串地分布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追求精致和品位的西服的固有特征受到了極大的嘲諷;隱蔽了數千年的腰部、大腿等人體敏感部位,被挖成空洞或故意翻開,性的社會倫理障礙被服飾輕易地消除;原本完整的裁剪,背離了人體工學的原理被任意剪斷,又縫合,人體美不再是服裝審美的唯一基礎,服裝設計的結構和功能也不再以適合人體的需要為基準……上好的毛皮被設計師撕成破舊的碎片,有意彰顯出對高貴與奢華的反叛;人體被裝扮得如蟲、如鳥、如建筑、如雕塑,以表達對舊有人體形態的不滿。服飾藝術發展到今天,似乎不論手法、格調、形式、內容,只要是對傳統的反叛與顛覆,是與世俗功利不相干的自我意識的張揚與表達,就都稱得上是前衛之作、高超之作。

2.拼湊的游戲:服裝設計師對傳統反叛與肢解的結果,并沒有引起對現實更深的思考,以找到未來的路。相反,卻將服飾藝術帶入了更加沒有深度、沒有理性、沒有風格的境地,它掀起了服裝界拼湊、堆砌的風潮。不同時代的各種藝術素材,不同民族、地區的藝術形式可以同時作為設計的元素,社會突發事件、文化思潮、自然物、工業、生活用品,無論原始與現代、現實與夢幻、主流與非主流,都可以統統拿來,不加篩揀地拼湊在一起,不問目的,不究意義,只留下一堆供欣賞者自己解讀的形式物語。

搭配與組合是這個時代服裝設計的主打語。荒誕、奇趣甚至毫無道理的組合是常見的設計手法。Eun-Hwan的晚禮服設計沒有結構線,沒有縫紉的痕跡,只有一堆被堆積、搭錯起來的面料樣卡和破碎布頭。Jalliano也常把垃圾布、碎紙、碎皮與牛仔、絲綢拼接在一起,為優雅高貴的“Dior”新品。它們不再是新風格的發明與創造,更多的是設計師個人戲謔本能的表達。服飾藝術夢回到游戲的邊緣,將各種不相干的東西放到一起來玩味,是游戲的本能狀態,也是藝術的超脫境界。

然而,“人們聯結斷簡殘篇以創造杰作,在這個過程中,連續性遭到破壞,藝術主題也被打亂……”當代設計師的任務似乎只在于將不同的藝術形式拼湊、折中或綜合,它使一切深邃的思想、積蘊的文化,都走向了平面化,陷入內容缺失、精神匱乏的巨大誤區。至此,我們似乎已有所覺察,新奇熱鬧的后現代服飾背后,卻隱藏著人類精神的巨大危機。

3.形式的夸張:人們憑感性的沖動打破了傳統,卻無力收拾破碎的局面,理性的缺乏使設計師只能暫時將碎片拼湊在一起,把玩孩童般的游戲。然而,內心的空虛,最終只能靠形式的夸張來嘩眾取寵,這是拼湊組合的極端表現。

張揚的造型、戲劇化的妝容、高純度的用色以及面料的隨意搭配,都是后現代服飾的典型特征。這個時代比任何時候都更注重形式感的運用。T型臺上的模特打扮得更像一個個丑怪鬼神,極具視覺魔力;碩大的蜘蛛、蜥蜴狀的裝飾物,配合高科技的光電效應,可以淹沒服裝的功能,成為設計的主體;層疊的褶皺、拖長的裙裾、膨大的造型、高束的發髻,體積感、體量感被無限地強調,超出了人體美的極限;在細節上,刺繡、綴飾、花邊等工藝反復運用,繁雜、奢華到了極致……耐人品味的簡潔風氣似乎很難再回歸,形式上的繁復與夸張最終淪為日益花哨的空殼,它標志著設計師內在魅力的匱乏,已經退化到了直接震動感官的地步。

后現代的產生原本是想超越現代,解決現代主義面臨的困境。然而,它缺失的內力使其只有肢解的精神,卻無拯救的體力,只能在一番瘋狂的宣泄后耗盡自身的能量,萎縮而戰,陷入缺乏生命意義的花哨淺薄的形式主義。服裝功能的不斷弱化,造型的無限夸張,乃至性在服裝上的過分表達,都表明了這種生命意義匱乏之后的最后掙扎。

4.世俗化:服裝的魅力下落到依靠本能刺激的地步是文明的悲哀,而后現代時期商業文化的飛速發展又注定了這種悲哀。商業時代的到來使許多藝術成為產品,許多產品也成為了藝術,藝術不再只是上流社會的獨享、博物館的館藏,它開始步入世俗、平民的生活中,與生活日用品合二為一;高級時裝不復存在,服飾藝術進入尋常百姓家,也把蕓蕓眾生帶入了時裝藝術的殿堂。設計師開始為大眾設計新品,而每一個消費者又都是新品的欣賞、觀摩和評判者,他們的喜好主導著服裝流行的潮流,成為藝術靈感的源泉和藝術創作的再造者。這使得服裝的品種日益增多,流行周期也迅速加快,轉瞬即逝、眼花繚亂成為服裝設計的代名詞。而設計師的作品要在紛紜的市場中迅速抓住消費者的眼球,必須依靠形式上的張力和刺激,因而,世俗化就成了形式夸張的外部驅動力。

這種日益世俗化的趨向,是商業文化發展的結果,也是后現展的必然。它降低了藝術的身份,推動了人類服飾流行的蓬勃發展,卻也使服飾藝術喪失了其內在的精神與活力,完全成為商業的附庸。

結語

后現代一面使服飾藝術空前繁榮,人盡其言,物盡其語,表現出人類文化的極度寬容,一面也使得服飾藝術進入了不知所云,不明所往的虛無境地。這種源于西方卻席卷全球的后現代藝術現象,有人稱是晚期資本主義衰敗的征候,表現出當代西方文化的困窘處境。認清貌似繁榮的后現代服飾現象的真實面孔,給還在盲目跟風的國人以警醒,便是本文的意圖所在。

參考文獻:

[1]包銘新《西方后現代服飾》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年

[2]朱隸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3](美)珍妮弗克雷克《時裝的面貌》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4](英)凱文·奧頓奈爾《黃昏后的契機:后現代主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