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透析
時間:2022-07-08 06:03:00
導語: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時代的飛速發展,網絡時代,知識經濟,信息社會都在沖擊著我們現行的教學體制。原有的教學模式及課程結構已不能滿足行業的發展和社會需求。中國正在由“服裝加工大國”向“產業開放”和“國際服裝中心”的目標邁進,這對人才的素質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裝教育也將隨著這一大趨勢,重新定位,這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是我國服裝教育的一個轉型期。與國際接軌,借鑒國外先進的服裝教育理念和經驗,采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構建全新的既有民族特色又與國際運作規則接軌的服裝教育體系。
隨著中國加入“WTO”,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是教育觀和時尚觀的全球同步化。因此中國服裝教育將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國內服裝教育界作出了諸多嘗試。如:1、營造國際化服裝教育環境,開展學術交流聘請國際化教師。2、嘗試國際合作辦學,走國際化服裝教育之路。例如:紐約時裝學院(FIT)與“浙絲”加拿大拉薩爾院與東華大學合作辦學。3、服裝專業課程設置與國際接軌。4、服裝教育的定位更準確,強調自身特色。5、加大教學的科技含量,以新的內容和方法來適應社會發展,以產業科技提升教學科技含量。在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上,我們堅持根植于民族文化背景,弘揚傳承傳統文明的精髓。加之高起點,抓住與企業合作辦學的機遇,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服裝的整體優勢及嶺南獨特的人文背景為支撐。共同探求高職高專服裝設計新型培養模式,以我院長期以來形成的藝術設計教學之優勢,注重藝術創新思維的開發,形成了“有設計思想、有藝術素養、有專業技術”的教學理念。形成了特色的“設計工作室”教學模式及主題教學方法,從而有別于其它高職類院校的鮮明專業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一、以立體的課程鏈理念調整課程結構,優化教學內容,構建新的課程體系
為了適應新世紀就業領域的變化和企業的迫切需求,通過對國內知名院校優秀的主題教學方式及我國受教育者現狀的大量研究,借鑒國內外具有行業操作規范的時尚設計工作室方式,對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進行了大幅度改革。首先,改革以“理論夠用”為原則,偏重藝術創新思維的培養、設計研究方法的掌握。其次強化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讓學生成為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主導者。以此為中心重新整合模塊化課程體系,重點將分散的專業主干課程由單科獨進的結構改為立體的課程鏈“鏈式”結構,并增設多門相關科目或課程以拓寬研究領域,優化教學內容,并以此為核心課程,同時開設雙語教學。所謂立體的課程鏈鏈式結構是指緊緊圍繞主題、有針對性的集相關學科與多門課程為一體,使各知識點形成相互鏈接,互相滲透,相互促動的關系。而課程鏈“鏈式”結構又不是一成不變的??筛鶕虒W內容有機重組,這種靈活性有利于促進課程體系的調整和教學內容的優化,突破了歷來既定的課程設置“規則”和“秩序”,實現了相關領域多種學科的融匯、交叉與綜合。但這種靈活性區別于隨意性,首先由于服裝產業已成為高度動態化、信息化的產業,由于服裝時尚意味著“變化”,因此變化的規律性和方法的合理性也成為服裝設計專業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從而體現了課程結構的靈活性、綜合性和邏輯性,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時效性、應用性。同時圍繞核心課程的建設,又加強了基礎課程與其核心課程的聯系性、互動性。在整體上保證了課程結構的完整性、立體性、現實性及超前性。
二、以主題設計工作室教學為主導、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新的教學方式,必然帶來新的思路和產生新的思考。這大大激發了我們深入而廣泛的研究、嘗試把主題教學方式融入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中,引導和推動學生圍繞“主題”進入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學生可自由組合為若干小組。主題教學是基于實際的“問題”教學法,注重過程研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思考,掌握方法,具備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個過程也是對視覺潛藏文化元素的學習、研究及信息的儲備。它是一種全新的創作方法或探究步驟,“方法論”貫穿在整個教學研究的不同層面。每一個主題都是不同的問題,而主題之間是一種遞進關系,因此,主題是動態的,沒有固定模式,必須根據特定的需求重新擬定,由此,形成了“靈活性,針對性,應用性”強的主題確立方式。核心課程由于多學科交叉、綜合教學的特點而必然體現為教學小組“集體備課、團隊教學”的授課方式。由于研究式的學習、促使教師設置“情景”以不斷提問及組織學生討論、個別探討、答辯、啟發、引導等多種方式推動學生學習,并以“設計工作室”形式為主導開展教學。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自然轉換。由此課程的組織及教學是能動的,自始自終是在一個不斷演變和拓展的進程中完成的。這種教學方式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了綜合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與團隊的協作能力。除此,還特別重視隱性課程的設置,邀請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講座、交流、座談,以拓寬學生視野,增強與社會與行業的聯系。為了使學生盡快適應新的教學方式,采用理念先行,從新生入學開始,利用師生見面會、講座、展覽等形式推廣、介紹,從思想上有了初步認識。為正式進入主題及設計工作室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校企合作,強化實踐教學,以適應行業多層次的人才需求。
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特別重視對學生的職業化教育,注重培養具有操作能力和職業素質的人才。采用多種方式加強學生的實踐教學,培養職業能力。如英國累斯特工藝學院和赫特斯費爾特工藝學院,采用“三明治”式教學,即學生在校學習兩年,再去工廠實習一年,然后回到學校讀一年后畢業。日本文化服裝學院的課程設置,除大量的服裝設計、結構工藝課外,還安排一定的廣告宣傳、陳列設計、服裝編輯、市場營銷課程,讓學生從中培養自身的能力。我國的服裝專業是從工藝美術起步的。重視繪畫基礎,而專業知識較薄弱,課程設置與教學手段均較單一,學生進入社會后磨合期較長。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加速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化,新行業不斷涌現。人才的流動性更大,新的職業崗位及其技能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縮短學校教學與服裝企業要求之間的距離,滿足服裝行業對多類型、多層次人才的需求,我們針對人才市場進行了調研,系統分析、研究了不同規格人才崗位群的能力結構,找準人才定位,從而確定教學的內容和層次,用職業化要求強化實踐能力,以適應新的就業形勢。
四、調整專業結構,拓展專業口徑,以提高就業率。
入世后,服裝產業的國際化,關鍵在于服裝教育的國際化。中國的服裝教育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上要與國際接軌,國際化合作辦學確為一條捷徑。通過教師學生的互訪、交流、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學習國外的先進治學經驗,資源共享,以建立“中國自己的國際服裝教育體系”為根本目標。展開為現實經濟服務的具有國際化特征的服裝教育。
由于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變化,服裝市場在趨向規范化、細分化和多樣化,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專業崗位呈多元化及動態的特征。而每位學生都需要獲得工作,并渴望找到適合或滿意的工作,這正是職業教育的目的。因此,根據各種崗位能力的要求,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促使學生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在二年級后,提供多種選擇的機制,有針對性或具體目標增強專業技能、促使學生提高解決職業問題、技術難題以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合理調整服裝設計專業教學計劃及大綱時:有目的將繪畫技能以“夠用為度”相對壓縮了繪畫技法方面的課時和無效課程,適量增加了相關文化方面的內容,增設了較大比例的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課程,加大實訓課時比例,增設了實訓相關科目。在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力求給學生最大程度地留出向多領域拓展的空間與時間。以順應服裝產業快速發展對人才層次結構的多種需求,適應擴大就業和再就業的需要。
綜上所述,梳理國際服裝教育的歷史脈胳,總結我國服裝教育的經驗教訓,吸納國內外服裝教育的先進經驗,發掘中國服裝文化精髓,建立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服裝教育模式。改革是令人興奮的事情,改革的階段性成果中存在的各種不足和各種問題,尚需要我們繼續共同努力去解決,因而探研究是永無止境。
- 上一篇:資金價值在企業的應用芻議
- 下一篇:證券市場的法律保護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