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結腸根治術圍術期護理論文

時間:2022-03-16 12:31:00

導語:巨結腸根治術圍術期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巨結腸根治術圍術期護理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先天性巨結腸在新生兒期的圍術期護理。方法針對身體抵抗力弱、手術耐受性差的特點,對新生兒做全面評估及完善的腸道準備,進行密切的術中護理配合及術后生命體征監測、病情觀察、營養支持、肛門護理,耐心做好出院指導工作。結果30例患兒均痊愈出院并達到預期的效果。結論該病在新生兒時期即行根治手術,手術前后的護理是治療該病的重要環節。術前腸道準備充分、術中精心護理、術后采取妥善的治療護理措施,加強病情觀察,加強營養支持,重視肛周護理,都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新生兒;巨結腸

先天性巨結腸是常見的胃腸道畸形之一,居嬰兒消化道畸形的第二位[1]。先天性巨結腸是結腸遠端及直腸缺乏神經節細胞,導致該段腸管痙攣性狹窄,表現為出生后無胎糞排出或僅有少量的胎糞排出、腹脹、厭食、便秘、嘔吐等,若不經任何治療,病死率可達93%[2]。對于手術時機,多傾向于出生6個月后。我院自2001年6月~2004年6月對30例先天性巨結腸的新生兒經肛門行一期手術根治,經精心的手術,細致的護理均獲得滿意的效果,無一例死亡及發生術后并發癥。

1臨床資料

選擇先天性巨結腸患兒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8~28天,體重3.0~5.1kg。普通型巨結腸12例,短段型18例。平均住院天數為15.2天。術前診斷根據病史、肛診、腹部平片、鋇灌腸X線片及術后常規全層病理檢查確診,根據術前鋇灌腸X線片中移行的位置,估計狹窄段范圍均在直腸、乙狀結腸遠端,均采用Soave術式行經肛門巨結腸根治術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排除合并癥先天性巨結腸患兒多營養不良、消瘦、抵抗力差,因此,術前必須完善各項檢查,包括血、尿、肺、心等功能檢查,確診無其他異常。

2.1.2腸道準備術前清潔灌腸對治療該疾病很重要,目的是排出積糞,緩解腹脹,保持腸道清潔,減少手術時腸道污染的可能,同時使擴張的腸管盡可能恢復正常,以確定手術切除腸段的范圍,術前每日用生理鹽水清潔灌腸1次[3],每次灌入生理鹽水溫度一般在38℃~40℃為宜,灌入量根據體重計算,100ml/kg,準確測量灌入量和排出量,使出入量基本相等,或出量稍多于入量。灌腸應選擇軟硬適宜的肛管,可選用18號Foley導尿管作為肛管,插管時動作要輕柔,勿損傷肛周皮膚,灌腸中注意觀察患兒面色、脈搏、呼吸及回流液的顏色,發現異常應立即停止灌腸,灌腸時應特別注意保暖,盡量少暴露,防止患兒受涼,貽誤手術時機。

2.1.3術前評估患兒術前應做認真的評估,以評價手術的耐受性。術前均應住新生兒室,室溫22℃~28℃,濕度55%~60%。對腹脹明顯、消瘦及營養不良的患兒可采用靜脈途徑給予腸外營養改善全身營養,必要時輸注血漿或丙種球蛋白,從而提高手術的耐受性。維生素的缺乏能降低患兒對手術的抵抗力,術前給予維生素C、維生素K。術前3天服用腸道抗生素,術前晚及術晨給予慶大霉素或甲硝唑溶液保留灌腸以減少感染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2.2術中護理

2.2.1麻醉的配合了解和熟悉新生兒的生理解剖特點,選擇適合新生兒的麻醉方法和監測設備,是新生兒安全渡過麻醉和手術的關鍵。新生兒頭大頸短,頸部肌肉發育不全,下頜幾乎可直接與胸部相接觸,這樣常造成潛在的危險,極易發生上呼吸道梗阻,所以在麻醉時要選擇合適的軟枕,頭部兩側各放置一個沙袋固定小兒頭部。

2.2.2注意事項(1)新生兒四肢和皮膚末梢循環發育不良,注意保暖,盡量少暴露,保持手術間內溫度25℃~30℃,濕度55%~60%,術中輸液時應嚴格掌握滴速,過快則易引起心力衰竭,過慢則達不到給藥目的。輸液時應嚴格無菌操作,并要保護好靜脈,選用22號靜脈留置針,既能保證術中給藥和輸液;又能防止患兒術中躁動而使針頭穿出血管外,影響給藥和輸液。(2)手術過程中巡回護士密切觀察患兒情況,及時與麻醉師及手術人員聯系,及時供給手術所需的器械物品,隨時調整手術間的溫度和濕度,調節無影燈光,保持患兒舒適的體位,器械護士提前檢查所需物品是否齊全,嚴格無菌操作,熟悉每一件手術器械的用法和用途。熟知每一手術步驟。手術過程中能隨機應變,穩、準、輕、巧地傳遞手術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