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對慢性腎臟病患者生活影響論文

時間:2022-07-18 08:14:00

導語:健康教育對慢性腎臟病患者生活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健康教育對慢性腎臟病患者生活影響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健康教育慢性腎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作用。方法選取149例患者,病人入院后由責任醫師和護士對其和家屬進行相關健康教育,每周評價一次,使病人能夠正確的認識這種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結果通過健康教育,患者心理障礙減少,健康信念增強,生活滿意度提高。結論對慢性腎衰竭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臟病;健康教育

Clinicalstudyonhealthyeducationeffecttochronicrenalfailurepatientqualityoflife

LiuPing,WangKunyu

Anhuimedicaluniversity,Hefei230001,Anhui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healthyeducationeffecttochronicrenalfailurepatientqualityoflife.MethodsThatthehealthchoosing149examplepatients,carryingoutarelevanceonthepersonandfamilymembersbytheresponsibilitydoctorandthenurseafterthepatientishospitalizededucates,appraisesweeklyanonce,makesapatientbeabletoknowthisdiseasecorrectly,setsuptheconfidencetriumphingoverdisease.ResultsTheblockfallsoff,healthybeliefstrengthens,thedegreeofsatisfactionlivingimprovesbythehealthyeducation,patient.ConclusionImplementthequalityoflifethathealtheducatestobeabletoimproveapatienttochronicrenalfailurepatient.

【Keywords】CRF;CKD;Healthyeducation

慢性腎功能不全(CRF)是由原發性和繼發性腎臟疾病所致的腎功能損害而出現的一系代謝紊亂所致的臨床綜合癥。患者多數有較長的慢性腎臟疾病史,直到終末期腎功能衰竭才被發現[1-2]。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態度與對疾病的控制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加強慢性腎臟病(CKD)患者和家屬的健康教育,使其提高對疾病的認識,并掌握科學合理的自我護理方法,對減輕和控制疾病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06年4月至2007年11月對149例CKD患者實施系統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現將實施方法及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149例住院患者,均符合CKD的診斷標準[3]。其中男84例,女65例,平均年齡41.8歲。慢性腎炎74例,腎盂腎炎24例,高血壓腎病21例,糖尿病腎病10例,狼瘡性腎炎20例。文化程度:大專以上15例,高中25例,初中80例,小學29例,全部患者均未接受CKD系統的教育。

1.2實施方法患者入院后責任醫生對每位患者熱情、耐心介紹自己的姓名和相關各項制度,使患者對住院環境有初步了解,減輕或消除患者對環境的不安心理。建立由醫生、護士組成的健康教育小組。

收集與患者相關的信息,了解患者的知識需求。通過評估,判斷患者的健康觀,學習能力及學習動力、方式和疾病的適應能力,為確定健康目標和內容提供依據。

確定教育內容和目標。內容包括:①常見健康知識問題及對策。②主要實驗結果及治療藥物的作用及不良反應。③有那些誘發因素。④營養學的知識。④情緒對疾病的影響等。教育目標:①患者能認識慢性腎功能不全的癥狀。②接受飲食檢查。③能說出尿常規、腎功能、電解質檢查結果及意義。④患者能掌握治療藥物的用法及注意事項,堅持用藥。⑤患者能說出腎功能惡化的因素。

教育方式:根據患者情況的教育程度和教育目標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①集體講小課,1次/周向每位患者及家屬系統地介紹疾病的發生、發展、預防幾不同階段的注意事項,使他們了解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②個別宣教:醫生結合日常活動對患者做治療護理巡視病房和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③健康處方:對文化程度高,醫學知識接受能力強的患者,醫生與其制定共同計劃后,將科普資料整理成冊或卡片,教給患者閱讀,讓其盡快掌握醫學知識,對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則根據教育內容深入淺出的反復講解,把藥物用量,用法,作用,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寫在卡片上,教給患者,讓其掌握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避免疾病加重和惡化.④示范訓練:根究患者的個體情況,技巧掌握的深淺度,對某些方法進行針對性示范教育.如腹膜透析的患者,教會他們如何更換腹膜透析液及無菌操作,此時可因人而異,進行隨機性教育,把健康教育的實施貫徹到整體治療的始終,每天給患者做各項操作時,均要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有針對性地隨時隨地講解,示范,指導,對患者起到強化作用,使其很好地配合醫院治療和護理,促進患者早日康復⑤組織病人定期進行戶外運,一方面可以加強患者體質,另一方面可以讓病人相互交流,互相學習,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同時也增強了醫生和病人的交流。

效果評價:臨床醫生每日評價,隨機評定,每周定期評價一次,根據患者及家屬對知識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育方法,教育內容以達到教育目標。

2結果

CKD患者健康教育前知識掌握31例(20.8%),不知道118例(79.2%):健康教育后知識掌握116例(77.9%),不知道33例22.1%).健康教育前后有顯著性差異(P<0.01)。

3討論

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CKD是一種慢性病,目前尚不能根治,必須終身治療,我們針對患者個體的情況,通過授課示范等方法,使患者了解健康知識,并能積極配合治療,避免了以往因無健康知識而致的并發癥,延長了生存率,減少了住院次數,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同時也提高了群體的健康素質。在進行以下幾項教育過程中,醫師和護士耐心,細致的指導和督促極其重要。

3.1心理指導患者由于病程長,疾病常反復發作,有些患者需長期透析,患者會出現焦慮,憂郁,失去治療信心,加之治療費用高,常導致患者及家屬思想和經濟負擔過重。針對患者及家屬的心理活動情況,有針對性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及家屬對所處患者狀態表示接受,并能進行心理調節,保持心情舒暢。

3.2用藥指導患者往往需長期服藥,因此類患者由于不能將進入體內的藥物及時經腎臟排泄,易引起藥物在體內的蓄積,增加毒物在體內毒性反應和副作用[4]。因此指導患者按時,按量服藥并說明一些藥物服用的目的,用法及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等,必要時做成卡片,以免患者因漏服,誤服,累計服藥而影響療效或加重病情,如對腎性高血壓患者,說明使用任何降壓藥時,均應逐漸加量或加藥,并監測血壓,以免快速降壓減少腎血流量,導致尿量減少和腎功能損壞,對腎性貧血患者,解釋使用促紅素的必要性,避免使用對腎臟損害的藥物[5]。

3.3合理飲食的教育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飲食療法對CKD患者來說至關重要,說明低蛋白飲食及營養治療的目的:減少尿毒素產生,延緩慢性腎臟病進展,減少慢性腎衰所致的并發癥,教會患者及家屬掌握營養治療的原則,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蛋白質,低磷,低鉀,水鹽適度,指導碳水化合物應先于蛋白質攝入,如先吃早飯再喝牛奶,以防止蛋白質轉化為熱量而分解,但應攝入高生物效價的優質蛋白,如雞蛋,魚,瘦肉,牛奶等。高血壓水腫期間給低鹽飲食(1~2g/d),水腫消退后,可逐漸放寬,一般不超過2~3g/d[6]。當水腫少尿時,應嚴格限制水攝入量,以每日排水量加非顯性失水量總和為度。

3.4血透通路的護理教育靜脈置管時保持局部敷料清潔干燥,嚴格無操作,每日換藥,肝素封管.對動靜脈內瘺的患者,應防止外傷,禁止在內瘺側肢體測血壓,扎止血帶及穿刺,教會患者如何檢查內瘺有無震顫,是否通暢。

3.5出院指導患者出院前一天由責任醫生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基礎教育,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居住環境要干燥,清潔,通風,注意保暖,預防感冒,加強皮膚護理,每日溫水擦浴,禁止撓抓,防止感染.多吃水果,蔬菜,橘子,香蕉等.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保持個人衛生,每天清洗外陰,避免因上行感染而加重病情.如出現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及時就醫。

總之,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識水平,通過評估患者的個體情況,有針對性根據患者的健康問題和治療特點,制定適合患者個體的最佳教育目標,提供適合患者的教育方法,使患者掌握CKD的知識。本次結果顯示:患者在實施健康教育后知識的掌握程度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這表明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CKD方面的知識和自我護理能力,對減輕疾病和控制疾病的發展有桌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娜.慢性腎功能衰竭96例健康教育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4,10(9):698

[2]金惠銘,王建枝.病理生理學第6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73-277

[3]王海燕主譯.慢性腎臟病及透析的臨床實踐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6

[4]姚天蘭,張燕.慢性腎功衰竭患者健康教育的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5,12:78

[5]張鴻波,慢性腎功能衰竭飲食健康教育[J].中國自然醫學雜志,2005,7:1

[6]何愛萍.慢性腎功能衰竭營養與飲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