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抗腫瘤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4 06:28:00
導語:中西醫結合抗腫瘤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非特異性免疫及特異性免疫兩個方面對中西醫結合抗腫瘤機制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抗腫瘤免疫學
在眾多的對腫瘤治療方法的探索中,各種治療方式的結果大多不如預期有效[1],而傳統的化療藥具有明顯的毒副作用及耐藥性,從天然產物中提取可以用于臨床的有效成分激發機體免疫系統的活性一直是多年來學術界感興趣的重要研究課題。我國傳統醫學不但具有獨特的優勢,而且與西醫相比,中醫更重視整體認識疾病發生的條件,強調“治未病”。中醫認識到正虛是疾病的重要內因,即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虛學說已被現代醫學認識和承認。西醫比較能融合現代科學成就,認識病癥具體、深入。越來越多的意向認為中西醫應當互相補充,但如何互相補充又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我們認為,這種結合或補充,不但在于臨床實踐中的摸索,而且還應同時解決理論上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被國際醫學界認可。現將中西醫結合抗腫瘤的免疫學機制研究綜述如下。
1對非特異性免疫抗腫瘤的影響
機體免疫機能狀態的異常及腫瘤免疫逃逸是腫瘤發生的重要原因,同時腫瘤細胞及其產生的腫瘤性免疫抑制因子往往導致荷瘤機體免疫機能低下,由于腫瘤細胞抗原性較弱或抗原調變等因素導致腫瘤特異性免疫往往難以奏效,因此非特異性免疫在機體抗腫瘤免疫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包括單核巨噬細胞及NK細胞所構成的機體腫瘤免疫監視中的第一道防線。
1.1中西醫聯合對巨噬細胞抗腫瘤的影響欖香烯是從姜科植物溫郁金中提取的抗癌有效成分。將其用專利方法制備出Hca-F欖香烯復合瘤苗HSP70(HSP70HTCV),分析其對小鼠腹腔或脾臟巨噬細胞功能的影響及抗免疫作用的機制,發現HSP70HTCV免疫小鼠脾臟巨噬細胞分泌TNF的能力高于HSP70BCG免疫小鼠的脾臟巨噬細胞,且巨噬細胞吞噬中性紅的能力亦明顯增強,由此得出結論[2],HSP70HTCV免疫誘導的巨噬細胞對腫瘤細胞有更強的殺傷活性。
1.2中西醫聯合對NK細胞抗腫瘤的影響艾迪注射液聯合化療藥物環磷酰胺、長春新堿、阿霉素等對惡性淋巴瘤進行的臨床治療研究中,兩個療程后,治療組NK細胞活性明顯高于對照組,能夠提高化療的耐受性,治療后KPS有明顯地提高,對肝腎功能、骨髓功能無明顯影響[3]。艾迪注射液是由人參、黃芪、刺五加、斑蝥等組成,主要含有人參皂苷、黃芪皂苷、黃芪多糖、刺五加多糖及去甲斑蝥素。研究者認為此藥可作為臨床抗腫瘤治療的輔助藥物。那么,分析其藥物成分,再結合現代藥理學研究,國內外學者對人參、黃芪、刺五加免疫學機制抗腫瘤作用的研究中均得到肯定的結果[4~9],如研究顯示人參皂苷Rg1和Rh1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強正常人外周血DC刺激T細胞的增殖及LPAK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殺傷能力,推測Rg1和Rh1可能促進DC合成分泌IL-2和IL-12并提高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達,從而增強DC的抗原遞呈能力[6];而斑蝥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經去甲基處理的斑蝥素在保持其原有療效的同時,可促進骨髓造血干細胞向粒-單核細胞分化而使白細胞增加[10]。當然,中藥復方制劑的分析是不能僅以每一成分的作用進行簡單的疊加的。另外,艾迪注射液抗瘤作用的免疫學機理也是多方面的[11],同時諸如艾迪注射液與化療藥物聯合這樣通過增強NK細胞活性發揮抗癌作用的藥物也還有香菇多糖[12]、益肺顆粒[13]等。
2對特異性免疫抗腫瘤的影響
機體對腫瘤的免疫應答包括細胞和體液免疫,兩者相互協作共同殺傷腫瘤細胞,但以細胞免疫為主。
2.1對細胞免疫的影響參與抗腫瘤細胞免疫應答的主要有T細胞、樹突狀細胞以及前文中所提及的對特異性細胞免疫起重要調節作用的NK細胞和巨噬細胞等。
2.1.1對T細胞的作用
αβT細胞:αβT細胞包括MHCI類分子限制的CD8+CTL細胞和MHCⅡ類分子限制的CD4+輔助性T細胞,兩者活化都需要雙信號刺激。第一信號是抗原刺激信號,指從腫瘤細胞脫落下的腫瘤抗原,經APC攝取,加工成抗原多肽,并與細胞表面MHCⅡ類分子結合遞呈給CD4+TH細胞。在腫瘤細胞合成的腫瘤肽,與MHCI類分子結合后共同表達于細胞表面,而被CD8+CTL細胞識別。黃芪注射液聯合MHCI類限制性腫瘤抗原多肽Mut1致敏的樹突狀細胞(DC)對肺癌小鼠的治療作用及免疫學原理的研究中,發現以腫瘤抗原多肽致敏的DC與黃芪注射液聯合治療能更有效的促進荷瘤宿主的免疫應答,具有顯著的體內抑制肺癌轉移的效果[14]。再說第二類信號,即協同刺激信號,T細胞除通過TCR與Ag-MHC分子復合體接受抗原信號外,還要通過APC或腫瘤細胞表面協同刺激信號,才能使T細胞有效地活化。活化的CD4+T細胞可產生大量細胞因子,促進CD8+T細胞活化,激活巨噬細胞,參與抗腫瘤作用。放化療法配合艾灸神闕穴治療晚期鼻咽癌就有一定的抗腫瘤和抗放化療損傷作用[15],還有如百合固金湯口服聯合利君派舒靜脈滴注治療肺癌[16],治療組IL-2,CD3,CD4,CD4/CD8均明顯上升,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
γδT細胞:γδT細胞分化發展早于αβT細胞,多分布在全身各處上皮組織內,所發揮的細胞毒作用可能不受經典MHC分子限制,且能殺傷對NK細胞不敏感的靶細胞,因此γδT細胞與NK細胞同樣被認為是抗腫瘤免疫監視功能的第一道防線。已有研究發現此類細胞能在體外殺傷骨髓瘤和淋巴瘤的細胞系[17]等。循環的Vγ9Vδ2T細胞可選擇性的表達自然殺傷細胞受體蛋白1A(NKRP1A),NKRPIA分子的表達受IL-12水平的調控,效應性T細胞在殺傷腫瘤時可以釋放IL-12,如此可吸引更多的NKRPIA+的γδT細胞浸潤腫瘤組織。肺瘤平膏即可上調DC與抗原遞呈功能相關膜分子MHC-Ⅱ,CD80,CD83,CD86及CD40的表達,并促進DC分泌IL-12水平,提高機體的抗腫瘤免疫監視功能[18]。那么,IL-12水平上升后是否對γδT細胞產生影響,作者并未做出進一步實驗加以證實,同時也未見其他相關報道。
2.1.2對樹突狀細胞的作用樹突狀細胞具有很強的遞呈抗原的能力,能顯著刺激T細胞的活化增殖,起抗腫瘤作用。現代研究認為人體免疫功能狀態即中醫所指的“正氣”,當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免疫監視機能下降,DC功能低下,正氣虧虛,機體易患腫瘤。“久病入絡”“久痛入絡”,表明“絡”既是組織細胞實現功能協調的物質載體,又是疾病在體內傳變的中心環節[19]。因而應用中藥扶正培本,通絡解毒,通過干預和調節腫瘤患者DC的抗原遞呈功能,可能是今后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的重要切入點之一[20]。這是在中醫理論框架內,把中醫扶正培本治則即提高機體抗邪機能的機制與DC抗原遞呈功能有機地結合,應用扶正培本為主的中藥或復方制劑,作為外源免疫調節劑,通過多途徑干預和調節患者DC表面分子的表達,調節其抗原遞呈功能,提高患者抗腫瘤機能,抑制腫瘤形成、增殖、侵襲與轉移。這不但在中西醫結合理論上進行了闡明,而且又研究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謂中西醫結合解決抗腫瘤問題的典范。
2.2對體液免疫的影響腫瘤抗原刺激所產生的抗體是通過免疫監視而產生保護性作用的,能被抗體所識別的腫瘤抗原可能是T細胞活化劑[21]。在用瓊脂擴散法測定36例放療加艾灸和30例單純放療病人治療前后的IgG,IgA,IgM后,發現艾灸組免疫球蛋白明顯高于單純放療組,尤其IgG有非常顯著的意義[22]。針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對惡性腫瘤放化療患者血清IgG,IgA,IgM含量具有雙向調節作用[23]。在腫瘤患者體內存在早期階段就出現的針對腫瘤抗原而產生的免疫應答[24],抗腫瘤抗原的抗體出現常與正常體細胞的交叉反應,引起了許多腫瘤病人的瘤外綜合征[25]。平消膠囊主要成分為郁金、馬錢子粉、仙鶴草、五靈脂、白礬、火硝、干漆(制)、枳殼(熬炒)等藥物,與放療聯合后能明顯降低血清VCA-IgA,EA-IgA抗體水平,改善生活質量,提高近期和遠期療效[陳緒元,代曉波,張菊,等.平消膠囊與放療聯合治療對鼻咽癌血清VCA-IgA,EA-IgA影響研究.平消膠囊治療腫瘤論文匯編(西安正大有限公司編),2003:122]。這些機制體現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從體液免疫水平分析,不但發揮了“免疫激發劑”的作用,而且還發揮了“免疫抑制劑”的作用,從多方面調節機體的免疫水平,正符合中醫辨證治療,以扶正培本為主的特色及優勢。
3結語
中西醫結合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因為它們具有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目前中西醫結合存在的問題是:①還沒有真正在發病機理及治療機理方面將中西醫的理論真正揉合起來或對應起來;②對抗腫瘤藥物的篩選多為將對腫瘤治療有一定作用的中醫藥與放化療或其它現行西醫療法及藥物合用,觀察效果,較為膚淺、生硬,沒有從機制上加以闡明;③中醫“辨證施治”“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理論優勢沒有體現出來,大多為將一種中藥與某種西醫療法連續應用,沒有隨機體免疫狀況或腫瘤發展狀況的變化而調整治療方案;④結合中,中醫藥大多為輔助治療,幾乎沒有調整的價值;⑤對于中晚期患者的治療遠期生存率不高;⑥沒有對中西藥各成分之間的作用進行研究。
當然,在近幾十年中西醫結合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績,如扶正類中藥在對放化療耐藥性及副作用治療方面有優勢,中醫藥在輔助西醫治療中取得了很大進展。另外,中醫藥在腫瘤預防及康復領域具有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并且從中西醫結合角度得到了國際醫學界的認可。相信,通過加強國內外合作研究,與最新研究成果結合(如計算機模擬等),通過強調高效、實用、綜合,中西醫結合會得到全面發展,中西醫結合抗腫瘤研究會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參考文獻】
[1]CajewskiTF,MengY,HarlinH.Immunesuppressioninthetumormicroenvironment[J].JImmunother,2006,29(3):233.
[2]邢嶸,康曉楠,高志紅,等.欖香烯復合瘤苗HSP70與HSP70BCG對巨噬細胞功能影響的比較[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4,20(8):540.
[3]王莉,陳紹斌,馮建明.艾迪注射液聯合化療治療惡性淋巴瘤22例[J].陜西中醫,2007,28(4):440.
[4]KangKS,KangBC,LeeBJ,etal.PreventiveeffectofepicatechinandginsenosideRb(2)ontheinhibitionofgapjuctionalinter,cellularcommunicationbyTPAandH(2)O(2)[J].CancerLett,2000,152(1):97.
[5]TatsukaM,MaedaM,OtaT.AnticarcinogeniceffectandenhancementofmetastaticpotentialofBALB/c3T3cellsbyginsenosideRh(2)[J].JpnJCancerRes,2001,92(11):1184.
[6],郝鈺,邱全瑛,等.人參皂甙Rg1,Rh1對樹突狀細胞刺激T細胞增殖及LPAK抗瘤活性的影響[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3,19(4):248.
[7]FeiXF,WangBX,TashiroS,etal.ApoptoticeffectofginsenosideRh2onhumanmalignantmelanomaA375-S2cells[J].ActaPharmacolSin,2002,23(4):315.
[8]朱飛躍,張卓,曹朝暉,等.黃芪對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黏附分子水平影響的臨床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7,7(3):384.
[9]梁麗堅,蔡宇,梁少玲.刺五加提取物抗腫瘤作用的實驗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7):1187.
[10]方菌.抗腫瘤藥物研究Ⅱ:去甲斑蝥素去氧脫氫類似物的合成與抗癌活性[J].藥學學報,1993,28(12):931.
[11]嚴英,鐘秀馳,周偉生,等.中藥制劑介入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理與臨床研究概述[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0,11(3):187.
[12]王文武,戴西湖,歐陽學農,等.香菇多糖聯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J].中國肺癌雜志,2006,9(1):78.
[13]張志娣,黃挺,楊少山,等.益肺顆粒聯合化療預防肺癌術后轉移療效觀察[J].中醫藥學刊,2005,23(4):643.
[14]董曉輝,董競成.黃芪注射液增強樹突細胞的抗癌作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5,11(1):25.
[15]成拯,姜翼,陳凱.放化療法配合艾灸神闕穴治療晚期鼻咽癌42例近期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5,37(4):58.
[16]李東芳,田道法,黎月恒,等.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肺癌合并感染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細胞因子變化的影響[J].新中醫,2006,38(12):44.
[17]WilhelmM,KunzmannV,EcksteinS,etal.GammadeltaTcellsforimmnetherapyofpatientswithlymphoidmalignancies[J].Blood,2003,102(1):200.
[18]鄭紅剛,樸炳奎,林洪生,等.肺瘤平膏及其拆方對樹突狀細胞抗原遞呈功能影響的分子機制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6):1133.
[19]李燕,趙燕,黃啟福,等.中醫絡病理論的現代認識[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5(3):2.
[20]熊露,田少霞,林洪生,等.調節DC抗原遞呈功能-中西醫結合抗腫瘤免疫治療思路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9):847.
[21]SimonAK,GallimoreA,JonesE,etal.Fasligandbreakstolerancetoself-antigensandinducestumorimmunitymediatedbyantibodies[J].CancerCell,2002,2(4):315.
[22]俞志沖,徐蘭風,詹臻,等.艾灸對宮頸癌放療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2,21(6):15.
[23]趙蓉,張永興.針刺對放化療患者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J].中國針灸,1994,14(1):38.
[24]WangX,YuJ,SreekumarA,etal.Autoantibodysignaturesinprostatecancer[J].NEnglJMed,2005,353(12):1224.
[25]AlbertML,DarnellRB.Paraneoplasticneurologicaldegenerations:Keystotumourimmunity[J].NatRevCancer,2004,4(1):36.
- 上一篇:中醫證候基因芯片研究論文
- 下一篇:多發性子宮肌瘤治療論文
精品范文
8中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