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證康復原則論文

時間:2022-09-17 07:06:00

導語:消渴證康復原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消渴證康復原則論文

【關鍵詞】消渴證辨證施護康復原則

消渴證是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濁、尿有甜味為主要特征的病證,其病機多是由于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而導致陰津虧損,燥熱偏勝,陰陽失調。西醫學之糖尿病即屬此范疇,是一種發病率高,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近年來發病率更有增高的趨勢。中醫藥在改善癥狀防治并發癥等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消渴證的臨床表現可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三種。上消治宜清熱潤肺、生津止渴;中消治則清胃瀉火,養陰增液;下消應溫陽滋腎固攝。對于消渴證患者而言,除積極治療外,中醫辨證施護和康復指導對病情康復顯得尤為重要。

1辨證施護

1.1上消(肺熱津傷)主證為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調護原則為熱潤燥,生津止渴。

1.1.1生活護理患者伴有皮膚瘙癢,抓破則尤易引起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愈合,應加強皮膚護理,可外用止癢藥,囑咐患者用手搔癢患處時用力切忌過猛,已生癰癤或皮膚破潰者,應及時治療。我院嘗試對消渴證患者用胰島素換藥,效果較佳,值得推廣。

1.1.2飲食護理控制飲食是治療的關鍵,必須嚴格執行醫囑。同時可常食用菜瓜、黃瓜、冬瓜、蘿卜、白菜、油菜、番茄、洋蔥、豆制品以及瘦豬肉、雞蛋等,忌辛辣之品,忌食含糖食物及含糖飲料等。

1.1.3藥物方法嚴格遵醫囑用藥,另可選用消渴丸,或以鮮蘆根30g,麥冬30g,生地30g。開水泡代茶飲。

1.2中消(胃熱熾盛)主要癥狀為多食易饑,形體消瘦,大便干燥、苔黃、脈滑實有力。調護原則為清熱瀉火、養陰潤燥。

1.2.1生活護理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保持大便通暢。

1.2.2飲食護理嚴格控制飲食,饑餓時可給少量炒黃豆,花生米嚼食,或給新鮮蔬菜豆渣充饑,不可擅自增加主食。

1.2.3情志護理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焦慮、郁悶、急躁,并向患者耐心解釋控制飲食及保持情志舒暢的作用和重要性。

1.2.4藥物方法除遵醫囑外可用黃連10g,知母12g,花生粉30g。水煎頓服。

1.3下消(腎陰虧虛)主要癥狀表現為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腰膝酸軟,舌紅,脈沉細數。調護原則為滋陰清熱,補腎固攝。

1.3.1生活護理患者應臥床休息,避免勞累,加強皮膚及口腔護理,注意有無白內障、癰疽、肺癆等并發癥的發生。

1.3.2飲食護理控制飲食及飲水量,可用豬胰1個,低溫干燥后,研末制蜜丸,每丸6g,1丸/次,2次/d。

1.3.3藥物方法嚴格執行醫囑進行治療和檢查。同時可選用六味地黃丸,或用枸杞子30g,開水泡代茶飲,或用生地30g,山藥30g,黃芪30g。水煎服。

2康復原則

藥物、運動和飲食是糖尿病康復的基本方法。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對不同類型消渴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進行適宜的運動,同時嚴格飲食控制是消渴證患者康復的關鍵。

2.1堅持藥物治療嚴格遵醫囑定時定量用藥,定時測血糖,定期門診復查,以便醫生根據檢查結果及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如應用胰島素或其他降糖藥進行注射治療者應注意無菌操作,防止感染。

2.2注重運動治療運動是消渴證患者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老年患者、肥胖患者尤為重要。祖國醫學很早就認識到運動對于消渴證康復的重要性。隋代的《諸病源候論》,唐代的《外臺秘要》對此均有記載。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復。依據患者的體質、功能狀況和病情特點,可選擇游泳、慢跑和散步等。運動過程中應注意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宜過分疲勞,加重心臟負擔。最好在臨床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2.3配合飲食治療消渴證患者的飲食控制對疾病的治療、穩定和康復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應根據病人的病情、血糖檢測結果及其他實驗室檢查結果等具體情況制訂飲食方案,囑患者必須嚴格執行,促進疾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