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痤瘡病癥中醫藥臨床診療法

時間:2022-02-10 10:48:00

導語:綜述痤瘡病癥中醫藥臨床診療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綜述痤瘡病癥中醫藥臨床診療法

【摘要】綜合近年來的文獻報道,從臨床治療及實驗研究兩個方面闡述了痤瘡的研究進展,臨床治療包括辨證論治、選方用藥、內治與外治結合、飲食調攝,實驗研究主要探討了中草藥對痤瘡丙酸桿菌、皮脂分泌及性激素的影響。

【關鍵詞】痤瘡;中醫藥臨床綜述

痤瘡是一種常見多發的皮膚病,多見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過后大都可自然痊愈。痤瘡好發于面部、胸背部等處,形成粉刺、丘疹、膿瘡結節或囊腫。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對稱。初起為毛囊口黑色圓錐形丘疹,擠壓可見黃白色半透明性蠕蟲樣脂栓排出。周圍可形成炎癥性丘疹,其頂端可形成結節囊腫,消退后遺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現代醫學認為,其病因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進,刺激皮脂腺分泌過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發細菌感染而發病。此病與微量元素鋅在發育期相對缺乏也有一定的關系,稱之謂“青年痤瘡”。

中醫學認為,過食肥甘厚味,脾胃濕熱內蘊上蒸;肺經蘊熱,外受風邪;或冷水漬洗,使血熱蘊結,均可釀成本病。近年來,在診治過程中,人們發現,用中醫藥治療痤瘡,療效明顯,且劑型多樣,副作用小,現就其研究進展闡述如下:

一、臨床研究

1.1辨證論治:痤瘡,在中醫學中相當于“痤”或“痤痱”,或稱之謂“肺風粉刺”、“面瘡”等。最早的記載見于《黃帝內經》:“汗出見濕,乃生痤痱……郁乃痤。”(《素問·生氣通天論》)不僅指出了汗濕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總括了本病的病機所在。晉代《肘后備急方》提到本病發生在面部,故稱面瘡。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說:“面瘡”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瘡,頭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清代吳謙在《醫宗金鑒》中對本病的癥狀、病因、治法、方藥等作了更為全面的論述:“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因此,多數醫家認為痤瘡病位在肺,因于風熱,辨證分型多為“肺經風熱”。但現代臨床研究表明單一的“肺經風熱”已不能完全概括痤瘡的癥候特點,所以很多學者已經從多個角度對痤瘡進行辯證治療。

張志禮將痤瘡分為:(1)肺胃積熱型:(多為痤瘡初起,以丘疹、粉刺為主)方用枇杷清肺飲加減;(2)濕熱蘊結型:(多為中、重度,皮疹紅腫熱痛,或有膿皰)方用枇杷清肺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3)痰濕凝結型:(多位囊腫結節,遷延不愈)方用海藻玉湖湯、參苓白術散合四物湯加減。歐陽恒等將痤瘡分為:(1)肺熱型:方用枇杷清肺飲加減;(2)脾胃實熱型:方用清胃散合茵陳蒿湯加減;(3)熱毒型:方用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加減;(4)血瘀痰凝型:方用血府逐瘀湯合二陳湯加減。經典教材及傳統中醫多認為痤瘡為實證,或熱,或濕,或痰,或瘀,然而隨著中醫的不斷發展及臨床經驗的累積,很多現代名醫提出了新的辨證思維。禤國維等強調滋補腎陰在治療痤瘡中的重要性,認為痤瘡除了肺胃血熱、腸胃積熱之外,還有腎陰不足,相火過旺,治療中采用墨旱蓮、女貞子滋補腎陰。何莉等從肝論治女子痤瘡,認為女子痤瘡多由于肝郁、肝熱引起,應用疏肝、清肝之法效果較好。余方從臟腑辯證入手,結合面部痤瘡的形態、分布及兼癥,將痤瘡分為心火亢盛、肺經風熱、脾胃濕熱及肝腎陰虛4型。其中,心火亢盛型,痤瘡以額部為主;肺經風熱型,痤瘡以頰部鼻周為主;脾胃濕熱型,發病以鼻及鼻翼兩側為主;肝腎陰虛型,發病以頰頦部為主。徐愛琴將體內臟腑與體表經絡有機聯系起來,認為痤瘡發生于前額與胃有關,在口周與脾有關,在面頰兩側與肝有關,發于胸部與任脈有關,發于背部與督脈有關。

二、中藥外治

痤瘡的病變部位主要在皮膚,痤瘡的外治藥物多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祛風殺蟲、消腫散結等功效,涂于患處,可使藥力滲透肌膚,直達病所,因此中藥外治治療痤瘡,具有療效確切,使用方便且副作用小等優點。現介紹以下幾種外治劑型:

2.1洗劑:閆凌云等將228例痤瘡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18名采用白地蛇洗劑(藥物組成:蛇床子15g,白礬6g,地膚子15g,白蒺藜15g)、痤瘡靈(藥物組成:辛夷、琥珀、白芷、白及、川芎、紅花、黃芩、水蛭、珍珠粉等)、枇杷清肺飲加減進行治療,對照組100名采用過氧苯甲酰凝膠或霜劑、四環素、葡萄糖酸鋅片進行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92%,對照組總有效率83.64%,P<0.01;治療組復發率10.71%,對照組復發率41.3%,P<0.01。

2.2酊劑:支萍以活血解毒為治療組方:苦參、白及、當歸、赤芍各50g,黃柏、丹參、大黃、甘草各30g,將上藥灌于大口瓶中,注60度白酒300ml,甘油300ml,氮酮5ml,一周后裝入100ml塑料瓶中。每日早晚各一次搽于面部。治療總有效率94%。

2.3軟膏:適用于敏感或干性皮膚。馮永芳等采用自制尋常痤瘡膏(內含有大黃、苦參、黃連、白芷、僵蠶、白及、桃仁、茯苓等)治療痤瘡248例,有效率88.73%。

2.4面膜:杜艷梅采用中藥面膜治療30例痤瘡患者。白及10g,黃芩10g,大黃10g,皂刺15g,白芷5g,紅花10g,白丁香5g,密陀僧3g。上藥混勻,打成細粉。另取當歸50g,加水煎煮2次,每次0.5h,合并煎出液,濃縮至約10ml。制成當歸浸膏。將當歸浸膏與醋混勻成粘合劑,將中藥細粉研成糊狀,即成中藥面膜。清潔面部后,以常規按摩加負離子噴霧,行手法按摩,洗去按摩膏,然后將中藥面膜敷于面部,約30min,以上方法每周1次,4次為1個療程。治療結果:治愈19例,顯效8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7%。史萍使用自制中草藥面膜進行治療。藥物組成:黃連10g,茯苓10g,丹參10g,白及10g,當歸10g,姜黃10g,白花蛇舌草15g,杏仁15g。以上成分共研為細末,取100g藥物細末加入250g香油調成按摩膏,再取細末50g,加入醫用生石膏200g調勻為面膜粉備用。潔膚后予面膜膏涂面,隔日1次。對照組外涂氯霉素酊,每日2次。二組療程均為4周。結果治療組55例,總有效率83.6%;對照組46例,總有效率52.15%。

2.5霜劑:劉喜福等用中藥參柏霜治療100例痤瘡患者,其主要組成為:苦參、黃柏、丹參、百部、白鮮皮、地膚子、人參皂甙、冰片及凡士林、甘油、三乙醇胺、液體石蠟、尼泊金乙酯。對照組外用痤瘡王擦劑治療97例痤瘡患者,兩組療程均為4周。分別在治療1、2、3、4周后隨訪患者,結果治療組在4周內各階段療效均優于對照組,兩組之間有顯著性差異。

2.5散劑:蔡綠珍[13]以消痤散(由黃連、黃柏、銀花、蒲公英、白芷、當歸等組成)外敷治療尋常痤瘡48例,對照組48例用美膚寶痤瘡膜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5.83%,對照組總有效率79.17%,P<0.05。郭四紅以白芷康散外敷治療痤瘡47例,每天1次,6次為1療程。經過3-6個療程的治療后,痊愈28例,好轉1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且治療過程中未出現皮膚過敏和其他不良反應。

三、其他療法

3.1針灸療法:周志杰等用針灸治療尋常痤瘡288例,主穴選用雙側合谷、曲池、肺經風熱配大椎、肺俞、風池穴(雙側),脾胃濕熱配足三里、內庭穴(均雙側),沖任不調配天樞、公孫、三陰交(均雙側)、關元穴,留針,結果:總有效率91.9%。李雙利[16]等用針刺療法治療痤瘡156例,選用肺俞、脾俞、心俞、肝俞及痤瘡凸起部周圍穴位,結果痊愈85例,顯效49例,好轉7例,無效15例。燕金芳用針刺治療尋常痤瘡36例,選用印堂、太陽、承漿、風池、人迎、水突、天容穴位,結果:36例1-3個療程的治療,治愈30例占83.3%,顯效5例占13.9%,無效1例占2.8%,總有效率97.2%。

3.2耳穴療法:吳傳俊取耳穴肺、心、胃、神門、內分泌用王不留行籽耳壓,配合耳尖、背部俞穴放血,總有效率94%;翼健民主穴選肺、內分泌、神門、交感、皮質下、面頰,配穴用王不留行籽耳壓,總有效率98.3%;李斌選肺、胃、大腸、皮質下、神門、內分泌用六神丸耳壓,治愈率55.6%,總有效率96.3%。

3.3刮痧療法:蔣曉霞采用刮痧加中藥外敷治療痤瘡56例,治療組取項背督脈經、膀胱經共5線,督脈經從啞門刮至腰俞以下,兩側膀胱經則分別從天柱至大腸俞以下,從附分至胞盲。刮完后囑患者飲水促進水液代謝,同時中藥局部外敷。對照組21例純用中藥局部外敷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4%,對照組總有效率76.1%,P<0.05。

3.4穴位埋線:張理梅等運用四診八綱的方法,根據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癥狀、舌苔、脈象進行辨證選穴予穴位埋線治療100例痤瘡。肺經風熱型主穴:肺俞、曲池、大椎、尺澤,配穴為天樞、支溝、大腸俞、血海;腸胃濕熱型主穴:曲池、足三里、大腸俞、上巨虛,配穴為中脘、天樞、大橫、梁丘、陰陵泉;血瘀痰結型主穴:豐隆、陽陵泉、曲池,配穴為膈俞、血海、陶道;沖任失調型主穴:腎俞、三陰交、血海、關元,配穴為豐隆、足三里、肝俞、心俞。根據辨證取5-7個穴位,進行埋線,每次選用穴位與前一次不同,每2周埋線1次,3次為1個療程。結果臨床總有效率94%。埋線療法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用醫用羊腸線來替代毫針,起到長久刺激穴位,達到調整機體,治療疾病的目的。

3.5飲食療法:患者宜少食甜食、脂肪、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豆芽、青菜、蓬蒿菜、冬瓜、絲瓜、苦瓜、荸薺)及水果。常飲綠豆湯有清肺熱、除濕毒之功。多食含長纖維的食品,保持大便通暢,對防治痤瘡有良效。此外,忌用油脂類、粉類護膚美容化妝品及含有激素成分的軟膏及霜劑;每日宜用溫熱水洗臉兩次,不要用堿性強的肥皂,洗時用力擦去面部脂垢;禁忌用手指擠捏面部丘疹粉刺膿瘡,以防遺留疤痕;保證睡眠充足,調整消化系統功能,這些均有助于痤瘡的治愈。古月論述痤瘡的飲食療法時,還提到山楂苡仁粥、苡仁天葵粥、二皮石膏山藥粥、二仁散結粥、海帶二豆湯、當歸柚子酒等藥膳食療方。

四、實驗研究

4.1中藥單藥及復方抗痤瘡丙酸桿菌的研究:陳紅斌[22]等測定大黃的幾種游離蒽醌對痤瘡主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結果發現大黃素對痤瘡丙酸桿菌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大黃酸對金黃葡萄球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夏明靜[23]選用22種抗菌消炎中藥有效成分作體外抑菌實驗,結果發現,痤瘡丙酸桿菌對丁香酚與桉葉素高敏,對黃芩甙、丹參酮I、蘆薈甙、厚樸甙、小檗堿、大黃素、葡甘聚糖、龍膽苦甙、丹皮酚、丹參酮II中敏,其作用均優于甲硝唑。楊柳[24]等對清肺愈痤丸進行藥效學研究,結果發現清肺愈痤丸20g/kg能非常顯著地降低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亢進(P<0.05);清肺愈痤丸20g/kg、40g/kg能減輕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的腫脹(P<0.01、P<0.05);清肺愈痤丸對痤瘡丙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分別為0.3125g/ml,0.625g/ml,0.625g/ml,說明清肺愈痤丸有明顯的抗炎、抑菌作用。

4.2中藥對皮脂分泌影響的研究:丹參酮是丹參的脂溶性有效成分,周展超[25]等報道外用2.5%丹參酮治療痤瘡50例,8周后總皮損消退率測定,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后皮脂分泌率有明顯下降(P<0.05)。周計春[26]等報道消痤飲治療尋常痤瘡及其對皮脂分泌的影響,其成分為金銀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丹參15g、牡丹皮10g、赤芍10g、生地黃15g、黃柏12g、陳皮10g、生甘草10g),結果發現消痤飲治療后痤瘡患者的SER(皮脂分泌率)較治療前平均下降36%,經統計學處理,二者有極其顯著差異(t=8.89,P<0.01)。

4.3中藥對痤瘡患者性激素影響的研究:王海鷹[27]比較肺經風熱、濕熱蘊結、痰濕凝結等中醫證型共90例女性痤瘡患者血清PRL、FSH、LH、T、E2、P水平,并與30例正常體檢者對比,結果發現女性痤瘡患者各證型組血清T、FSH、E2水平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或非常顯著性意義(P<0.05、P<0.01);3組血清T水平均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E2水平則低于正常對照組(P<0.01);肺經風熱組、濕熱蘊結組FSH水平低于正常對照組而痰濕凝結組FSH水平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說明性激素尤其是T、FSH、E2代謝失衡在女性痤瘡發病中起一定的作用。汪五清[28]報道中藥痤瘡飲(由金銀花、蒲公英、生地、黃芩、茵陳、丹參等10味中藥組成)有抗睪酮及雌激素樣活性,從而為治療痤瘡提供了理論依據。辛琳琳[29]觀察平痤飲治療女性遲發性痤瘡(FDAV)的臨床療效及其對性激素的影響,結果發現雄激素異常增高是FDAV的主要發病原因之一,平痤飲(藥物組成:金銀花、蒲公英、黃芩、黃柏、梔子、知母、生地黃、丹參、陳皮、紫草、皂角刺、白芷、浙貝母、牡丹皮、甘草)治療FDAV療效確切,總有效率94.8%,治療后血清睪酮水平明顯下降(P<0.01)。

五、討論

目前對痤瘡的治療,根據辨證論治中醫藥治療取得一定療效,從歷年來文獻報道來看,病因病機主要分為肺胃積熱型、濕熱蘊結型、痰濕凝結型、血瘀痰凝型等,此外還跟肝郁、肝熱、肝腎陰虛、沖任不調等類型進行辨證,選用方劑為傳統古方和自擬方劑。在中藥內治的同時,強調內外合治,配合選用外涂洗劑、酊劑、軟膏、面膜、霜劑、散劑及針灸、耳穴、刮痧、穴位埋線、飲食療法等,對減輕臨床癥狀,改善美容都有肯定的療效。西醫認為痤瘡的發生與痤瘡丙酸桿菌、皮脂分泌、性激素水平失衡等有關,目前中藥單藥抗痤瘡的有效成分及復方抗痤瘡的各種實驗研究也取得了頗佳的進展。目前存在的普遍問題是關于痤瘡仍缺乏統一的中醫辨證分型,科研設計不嚴謹,部分文獻不設隨機對照。目前的內服方藥以湯藥為主,中成藥較少,服用和攜帶不方便。痤瘡是一種常見多發又容易復發的疾病,需經常服藥治療,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緊張,開發見效快、服用方便、無副作用的中成藥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張志禮.皮膚科手冊.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04.472-473

[2]歐陽恒,楊志波.新編中醫皮膚病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470-472

[3]禤國維,范瑞強等.中藥消痤靈治療痤瘡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N].廣州中醫報,1995,12(3):6

[4]何莉,蔣詩興,周賢惠.女子痤瘡從肝論治32例分析.新疆中醫藥,2002,20(4):25

[5]余方.80例痤瘡的中醫分型與治療.廣西中醫藥.1995,18(4):5-6

[6]徐愛琴,徐宜厚.診療痤瘡經驗.中醫雜志,1998,39(2):80-82

[7]閆凌云,李敬哲.白地蛇洗劑合痤瘡靈治療痤瘡的臨床觀察,中醫外治雜志2005,14(1):17

[8]支萍.苦參酊治療痤瘡30例.中醫藥信息,2001,18(3):26

[9]馮永芳,朱林學,丁宜高等.痤瘡膏治療尋常痤瘡的臨床觀察.湖北中醫雜志,2002,24(7):25

[10]杜艷梅.中藥面膜治療痤瘡.河南中醫,2003,23(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