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防護的有效方法探討
時間:2022-04-08 09:50:00
導語:小議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防護的有效方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增強醫務人員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防護意識,做好職業暴露的防護。方法調查醫務人員職業性暴露HIV的途徑,暴露后進行應急處理和隨訪監測。結果8例醫務人員暴露后檢測HIV抗體均為陰性。隨訪1年,HIV抗體仍為陰性。結論醫務人員重視自身防護和暴露后預防,是降低職業暴露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醫務人員;職業暴露;HIV;防護
職業暴露指由于職業的關系而暴露在危險因素中,從而有被感染可能性的情況。醫務人員由于職業的特殊性,接觸和遭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發生職業暴露的概率加大,這種職業暴露的發生及其感染的潛在威脅,對醫務人員的心理和身體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危害[1]。2005~2006年我院共接診HIV/AIDS患者31例,發生AIDS職業暴露8例,由于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醫學觀察追蹤1年,無一例發生HIV感染。為了提高臨床醫務人員對于職業暴露的認識,對8例職業暴露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共接診HIV/AIDS患者31例,其中孕產婦6例,外科住院手術4例,內科住院6例,門診15例;29例HIV初篩結果為陽性,2例明確診斷為AIDS;發生職業暴露8例,其中2005年7例,2006年1例,醫生3例,護士5例;針刺傷5例,血液、體液暴露3例。8例均在暴露當時未知病人HIV抗體陽性。
1.2暴露方式
1.2.1針刺傷①醫生進行手術縫合時,被針刺傷2例;②輸液拔針后分離針頭時不慎刺傷1例;③清洗器械時不慎被針刺傷1例。
1.2.2血液、體液暴露手有傷未戴手套接觸病人血液1例,手有傷未戴手套給新生兒首次洗澡1例,皮膚完整接觸病人嘔吐物1例。
1.3暴露后處理受到職業暴露后未知病人HIV陽性的情況下,按醫院規定常規進行肥皂、流動水下清洗,擠壓傷口,再用0.5%碘伏和75%酒精消毒傷口;1例進行預防性服藥治療,其余7例因暴露輕微未進行預防性服藥治療,8例均進行追蹤檢查HIV抗體陰性。
2結果
8例醫務人員暴露后檢測HIV抗體均為陰性。隨訪1年,HIV抗體仍為陰性。
3原因分析
①預防意識普遍不強,如接觸病人的體液、血液或給新生兒穿衣服、沐浴時不進行必要的防護;②醫護人員在手術、注射或注射器具用后處理過程中發生針刺傷,這種高危操作包括使用后的銳器進行分離、浸泡、清洗、將針帽回套,將銳器扔在不耐刺的容器中等[2];③醫護人員對針刺傷相關防護知識比較欠缺;④醫務人員本人疏忽大意或操作不當;⑤AIDS病人就診時未告知自己患病情況。
4防護對策
隨著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攜帶者數量的不斷增加,醫護人員HIV的職業暴露風險加大,提高醫務人員職業安全防護意識、堅持預防為主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職業暴露感染HIV經血傳播的基本保證。
4.1加強醫務人員職業防護意識的培訓醫院制訂了醫務人員HIV職業暴露防范預案,把HIV職業暴露的問題作為防治AIDS感染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給予高度關注,加強醫務人員HIV感染及AIDS相關知識的培訓,組織學習衛生部印發的《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試行)》,使大家認識并重視HIV職業暴露的途徑及其危險性,在醫療護理工作中提高對HIV感染的警惕性。同時給具有暴露危險的醫務人員提供咨詢和指導,增強其防范意識,自覺做好個人防護。醫護人員嚴格的自身防護不僅可以避免職業暴露,同時也可避免將醫院感染帶給患者及其他人員。
4.2實施普遍預防由于醫務人員在患者未明確診斷前便進行治療和處置,常暴露于各種危險因素中,因此要求醫護人員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操作規程,充分利用各種屏障防護用具和設備,減少各種危險行為。其主要包括:
4.2.1患者接觸物的隔離認定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須進行隔離,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液污染或是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黏膜,接觸上述物質者,必須采取防護措施。
4.2.2有皮損醫護人員的職業防護有皮膚損傷的工作人員必須避免接觸患者的血液和體液,在戴手套或接觸患者之前,破損的皮膚必須用防水敷料包扎。如有滲出性損傷或滲出性皮炎的工作人員,必須阻止其直接接觸患者及護理器械和裝置。
4.2.3手套的使用當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包括唾液)、黏膜或患者破損的皮膚及清除血跡和體液時,需戴手套。不同性質的工作采用不同的手套。清潔器械、打掃衛生的人員戴厚手套。要求較精細的工作,戴薄而合手的手套,無菌手套應用于侵入性操作。帶雙層手套可減少手套破損而接觸患者血液。在戴手套之前或脫手套后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
4.2.4口罩、眼罩、面罩的使用當有可能遇到血液外濺、血性分泌物、體液或帶血的微粒時,需戴口、眼、面罩;當臉上或嘴里意外濺上以上污物,必須用清水溫和地清洗及漱口以減少經黏膜感染的危險;在每項操作之后,需用消毒劑消毒眼罩和面罩。
4.2.5使用隔離衣、隔離圍裙和其他保護衣在工作場所需穿工作服;當可能遇到體液、分泌物、滲出物外濺時必須穿隔離衣;如果有大量的血、體液時,需穿隔離衣、圍裙和靴子;離開工作場所,馬上去掉隔離衣。
總之,醫護人員在診療、護理患者時,凡是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時,均應采取標準預防措施,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嚴格掌握預防和控制HIV職業暴露的防護技術。在進行診療、護理操作時戴口罩、手套、穿隔離衣,對高危人群采用雙層手套,當血液或體液有可能噴濺時,則要戴防護眼鏡。在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特別注意防止針頭等銳器刺傷或者劃傷。使用后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或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輸液器等以防刺傷。不得將針頭插回針頭套管,也不許彎曲、折斷或做類似其他處理。接觸病人后要用肥皂水徹底洗手,特別是手被血液和體液污染時,必須立即洗手,脫去手套后也要洗手。實驗室內用過的一次性物品,如注射器、手套等,應消毒或銷毀,避免廢棄物的污染。
4.3發生暴露后的應急處理一旦皮膚被針頭或刀片等利器刺傷,或被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要保持鎮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或減輕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對于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皮膚,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如有傷口應立即將受傷局部血液擠出,并反復沖洗干凈,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進行消毒;被暴露的黏膜,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同時向有關部門報告暴露的情況,使暴露后的醫務人員能及時得到暴露危險程度的評估,然后根據評估危險程度決定防治方案,及時應用抗HIV的藥物做預防性治療。
4.4暴露后的隨訪及檢測醫務人員發生HIV職業暴露后,醫療衛生機構應當給予隨訪和咨詢。隨訪和咨詢的內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個月時對HIV抗體進行檢測,對服用藥物的毒性進行監控和處理,觀察和記錄HIV感染的早期癥狀等。暴露含有HIV的血液或體液后,如果被感染,多數在2個月內HIV抗體轉為陽性,95%感染者將于暴露后6個月內出現血清HIV陽轉,約5%的感染者在暴露后6~12個月內HIV抗體陽轉。暴露后立即檢測HIV抗體,可以幫助確定本次暴露前是否已有HIV感染,隨訪1年未發現HIV抗體陽轉,基本可確定暴露后沒有被感染,可停止繼續監控。
4.5做好暴露后的預防盡管報道針刺傷導致HIV職業暴露的概率僅為0.33%,但是一旦發生HIV職業暴露,仍然會給工作人員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創傷。管理者要做好暴露后處理、報告、記錄、預防性用藥、保密、HIV抗體檢測,并做好心理疏導,使暴露者順利地渡過12個月的監測期,必要時予調整工作崗位。重視自身防護和暴露后采取嚴格措施,是防止職業性感染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陳華,楊雪英,龐偉鴻.預防控制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后的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2):186-187.
[2]陳登翠.臨床醫務人員HIV職業暴露原因及防護對策[J].廣西醫學雜志,2007,29(10):1650-1651.
- 上一篇:銀行推動二次創業工作感想
- 下一篇:中秋節酒店銷售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