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歧桿菌對SAP腸菌群失調防止

時間:2022-07-25 11:25:50

導語:雙歧桿菌對SAP腸菌群失調防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重癥急性胰腺炎(SAP)發病急驟,病情復雜,累及臟器多,并發癥發生率高,易出現腸道動力障礙,腸道菌群失調,致腸功能失調,腸道菌群移位致多臟器功能障礙[1]。本研究通過對SAP治療過程中出現腸道菌群失調進行治療取得滿意效果。雙歧桿菌是非致病性的,同時通過多種方式抑制有害菌的生長,抑制細菌進入細胞內,甚至殺滅細胞內的細菌[2]。

1對象與方法

2005年8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重癥胰腺炎患者(sap)99例,男56例,女42例;年齡28~72歲,平均(42.5±12.3)歲;APACHE評分在8~20分,按入院時順序隨機分為3組,每組33例。分別給與全胃腸外營養(TPN);普通腸內營養(GEN);生態營養組(EEN)。3組在年齡、性別、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營養制劑:(1)20%英利匹特、樂凡命、安達美、水溶性維生素、維他利匹特等。(2)GEN制劑:能全力。(3)生態營養EEN制劑:金雙歧+膳食纖維+能全力。

綜合治療措施包括:禁食,持續胃腸減壓,抑制胰酶分泌,解痙止痛。早期補充血容量及糾正水電解質失衡,防止感染及各種并發癥的常規治療,必要時盡早行ERCP及EST干預膽源性急性重癥胰腺炎。

在綜合治療基礎上予營養支持:(1)TPN組:全程治療使用TPN;(2)GEN組:經TPN治療48~72h,腸蠕動功能逐漸恢復可放置鼻空腸營養管,并逐漸過渡到EN。具體方法:在胃鏡輔助下,經鼻插入螺旋鼻空腸營養管,越過屈氏韌帶30cm以上后固定,24h后即可開始滴注腸內營養液(能全力)。營養液應保持在40℃左右,每天24h均勻緩慢滴入。逐日加量,并逐漸減少TPN的能量供應。直至滿足能量70~85kj/(kg•d),氮量為0.25g/(kg•d)后停止TPN。(3)EEN組:在GEN組基礎上每日管飼雙歧桿菌(金雙歧2.0tid)。

腸道菌群檢查及腸道菌群失調癥的診斷:以無菌操作采集SAP患者發病后7~10d的大便接種至大腸埃希菌、腸球菌、乳桿菌、雙歧桿菌培養平板,分別行需氧及厭氧培養、計數。腸道菌群失調癥的診斷以在應用治療過程中,如突然發生腹瀉,或原有腹瀉加重,并經糞便培養出葡萄球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或其他耐藥細菌者。

統計學方法:連續變量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菌株的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與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SPSS15.0統計軟件分析。

2結果

3組腸道菌株比較:在SAP發病后7~10d,采用腸外營養支持的TPN組和采用腸內營養支持的GEM組和EEN組,腸道內的4種優勢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大腸埃希菌及腸球菌數量明顯增加,而雙歧桿菌及乳酸桿菌數量明顯減少,3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腸道菌群失調發生比較。

同時,ENN組腹痛緩解時間(t=4.994,P<0.01),血清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t=5.071,P<0.01)均明顯縮短,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降低(χ2=11.943,P<0.01),也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組治療結果比較。

3討論

SAP起病急,發展迅速,并發癥多,病死率高。既往觀點認為早期營養支持應以腸外營養(PN)為主,從而減少對胰腺的分泌刺激。近期的觀點[3,4]則認為,SAP營養支持治療的模式應由以PN為主轉變為以腸內營養(EN)為主。而以生態腸內營養(ENN)比普通腸內營養組(GEN)在改善腸黏膜屏障,防止菌群易位上有更大優勢。同時,在SAP狀態下,腸缺血和低灌注損傷,腸上皮細胞和淋巴細胞增殖代謝受損,腸黏膜通透性增加[5]。而益生菌可提供腸道正常菌,加強腸道屏障功能,調節促炎和抗炎因子產生,促進腸上皮細胞更新,增加腸黏膜血流量和調節腸蠕動,加強腸黏膜免疫系統功能[6]。

促進腸道相關淋巴細胞的歸巢及淋巴細胞的增生[7],刺激機體免疫反應,調節細胞因子的產生,增加腸上皮occludin蛋白的表達,維持腸上皮緊密連接,減少細菌易位,從而對腸免疫屏障有維護作用[8]。我們的研究也表明,在應用雙歧桿菌治療的SAP組患者腹痛緩解時間和血淀粉酶恢復時間明顯縮短,并發癥發生率下降,住院時間明顯縮短,提示益生菌對腸道粘膜屏障有保護作用,對SAP可能具有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