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育中注重知識與能力融合

時間:2022-02-27 01:15:00

導語:英語教育中注重知識與能力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教育中注重知識與能力融合

(一)注重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

現行高中教材以課文為主,為使學生把語言看成活的東西,看成有用的交際工具,每一課授后,要求學生口頭簡單復述課文內容(不是背誦)。練習初期教師可給學生提供幾個關鍵詞或句子。對故事情節較濃的課文,還可先叫學生分組編寫劇本,老師檢查修正,然后指導學生排演,最后組織學生分組表演。表演時要配有適當的道具。

每節課前幾分鐘,應鼓勵學生用英語互相問候,用日常交際語交流天氣、身體狀況、學習狀況、校內外近日發生的事等情況,或就一定的課題展開討論。課題可以圍繞課文主人公、課文作者生平或課文中某一觀點進行。

采用對話時,學生既要學會陳述,又要學會提問,先讓同桌同學相互對話,教師監督,再讓兩三對同學示范對話,最后與全班一道糾正發現的錯誤,特別是發音。英語教學中,學生交際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在活動中通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獲得個體經驗的積累。知識和技能只是形成能力的前提,要使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轉化成能力,還須將積累的知識和技能概括化、系統化。

交際能力本身只有在活動中才得以形成和發展,如果缺乏相應的活動,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形成和發展。不同能力形成、發展的基礎是不同的活動。

教師在教學中加強針對性的訓練活動,結合教學內容,準確、適時、有計劃地進行訓練,使學生投身于實踐活動,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把知識和技能概括化、系統化,促進交際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二)以情教學,增加師生間的信任

愛是教育的前提。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師的天職,是一種具有偉大意義的情感活動。

每一個教師都有愛,但能否對后進生傾注更大的熱情和更多的關愛是檢驗一位教師師德好壞的重要標準。

將情感教育融于后進生的轉化之中,就要求我們教師深入細致的了解學生,真心實意的關心學生,充分尊重、信任學生。也就是說,對他們既要嚴格要求,又要相互諒解,使他們感到你不僅是他們的師長,同時又是他們的朋友。只有這樣,他們才愿意和你進行思想交流,對你敞開心扉傾吐心聲,教師才能及時掌握他們學習、生活和思想活動的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教育。反之,沒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沒有溝通的橋梁,更談不上教育的效果了。此外,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是一種希望,它能增強學生的自信,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加倍去努力。

(三)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

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對于發展思維能力是極其重要的。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認為,學習不是被動機械地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布魯納非常重視人的主動性,他認為,學生和科學家的智力活動從本質上說是一樣的,無論掌握一個概念還是解決一個問題,發現一個科學理論,都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因此,他大力提倡發現法學習,所謂發現法,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改組材料,自行發現知識,掌握原理、原則。要盡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而自動的思想家。可見,教師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培養獨立思考習慣十分重要。

(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幫助他們主動學習

有許多學生誤認為學英語就是死記硬背,課堂上老師講什么,就學什么,記什么,無需動腦筋去思考,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英語學習也需動腦筋思考,英語是一種語言,語言是交際工具,若想用英語闡述自己的觀點,不先思考,怎么講得出?

進行英語會話,做英語練習,學習英語的基礎知識都需動腦筋考慮。在學習中一個學生愿不愿意動腦筋,喜不喜歡積極思考,是他思維能力能不能發展的首要條件。

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他們的求知欲,調動他們思維活動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例如:教師在教學生完成時態和被動語態時都要用到動詞的過去分詞,過去分詞的構成形式有規則的也有不規則的。規則動詞的過去分詞按照規則比較好記憶,而不規則動詞的過去分詞比較難記,也容易記錯。

這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動腦筋想辦法,把那些不規則動詞的過去分詞按一些規律進行歸類記憶,三.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尤其是對中等生類,在分析他們英語學習成績稍差的原因的基礎上,幫助他們確定學習目的(即提出大期望),主要采取“最優等生戰略”,把他們的英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有一些他們各自的強項與優等生比較,會使他們突然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我”,頓生趕超優等生的心理,這時再趁熱打鐵,提出期望(包括長、短期)。期望確定之后,就要及時進行階段性總結分析,而不能像對待優等生那樣,進行最終的成果分析,因為那樣可能太遲,起不到好效果。

只有及時幫助其校正學習方法上的偏差,才能使“五分鐘熱度”變成長期的動力,才能使中等生樹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趕超優等生,最終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并以此為動力,增強實現期望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