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教學技巧思索

時間:2022-07-23 05:19:38

導語:英語閱讀教學技巧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閱讀教學技巧思索

一、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教育突出教育的實用性,英語教學的目的在于運用高職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就明確指出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閱讀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把機械閱讀轉變為獲得實用性的閱讀能力。但是,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這些問題歸納起來有:

1.教師不重視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

2.教師重視內容,忽視閱讀策略的訓練

3.重視教師課堂講解,輕視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過程中的“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傳統做法致使學生不能很好地參與閱讀過程,沒有親自體驗閱讀過程顯而易見,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閱讀教學的目的——即最終要使學生獲得閱讀理解能力被忽視而只注重了語言點的釋義、講解。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往往存在著許多誤區,而最致命的誤區是將閱讀看作是一種語言過程,而不是思維過程,沒有認識到文字是有形的思維。成功的閱讀要經過兩種知識處理過程。一種以語言輸入為基礎另一種以讀者原有的知識結構機基礎。因此,材料本身的難易程度并不僅是簡單的取決于句法和詞匯,學生沒進行語言交際(閱讀獲取信息,調用知識庫的知識),不能親自經歷閱讀心理活動的閱讀教學,無疑是失敗的教學。試想在教室里學游泳,在模型里學駕駛飛機,怎樣體會在水中求生,在空中怕墜落的感受?

二、卡羅爾模式對閱讀教學的影響

語言心理學家認為,閱讀是一種把語言符號通過心理認知轉換成思維符號的過程。在我們研究閱讀教學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英語閱讀理解的過程。

卡羅爾模式中感覺記憶、工作記憶、永久記憶以及信息加工的控制過程表現了人類認知功能的普遍特征:外來信息以原始的和未加工的形態暫存于感覺記憶,同時永久記憶或人腦知識網絡中的相關內容被激活(activated)和調出來辨認外來信息;被辨認的與認知活動有關的信息進入工作記憶。

當新的信息進入工作記憶時,一部分信息消失,一部分信息和永久記憶中的信息重新組合。對外來信息的辨認、加工和獲取需動用人腦中原有的信息,同時也受到認知活動的目的、計劃、策略等方面因素的監控和影響。

根據卡羅爾模式,閱讀過程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心理過程。它包括表層和深層兩個層次。表層上閱讀是一種感覺上的接受過程,包括熟練地眼動與口動,但其深層的方面則是一種智力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掌握、并引申了書面材料的意義。學習者對外來視覺信號的處理首先受到學習目標的監控(獲取篇章信息還是辨認語言形式等),往往是目標的監控決定了各種信息的取舍和處理方式。其次,學習者在辨認、理解視覺信號輸入時,無疑需要調用自己知識網絡(非直觀信息)中兩個方面的知識:1.語言知識(linguisticknowledge),詞匯、句子結構、話語結構等;2.對世界的認識(worldknowledge),有關閱讀內容的文化背景、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識。這兩種知識缺一不可,離開了其中一項,閱讀無從談起。閱讀效果取決于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和現存的各種外界客觀因素的影響。針對學生理解的主觀性,應要求學生克服片面的理解,提高更深入地理解,閱讀的效果才能保障。

三、運用語言心理學,提高高職英語閱讀教學水平

(一)教師要明確閱讀理解的實質及特點

閱讀,作為一種語言活動,是從文字中提取信息的過程。從認知心理過程看,從書寫符號中提取意義就是人這個信息加工系統在進行信息加工。閱讀理解實質上就是對書面材料的信息加工。任何一級水平的信息加工得結果都可以影響所有其他水平的信息加工。

(二)教師要熟悉閱讀材料的特點

閱讀理解的特點首先是閱讀材料的可視性和組織性。讀者借助視覺,對各種信息信號進行快速掃描,符號轉換,心理認知和信息加工。因此,視覺是閱讀活動中信息傳輸的隧道。閱讀材料的另一特點是民族特質和內容對讀者的任意性。

無論用哪種語言書寫的文章,都必然負載著使用該語言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風俗、宗教的背景信息。英語閱讀理解自然要求讀者要具備一定的英美等國的民族文化常識。從另一方面看,一篇文章雖有章節,段落之分,有標題,副標題及標點,但作者要表達什么主題,選用什么素材,采用哪種寫作手法,使用多大詞匯量和多大難度,這一切對讀者來說都是未知的,因而,閱讀材料對讀者又具有任意性和抽象性。

(三)教師要明確閱讀理解教學活動的順序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時,首先應該明確閱讀理解教學活動的順序是:

1.確立閱讀目的,激活學生的認知結構,讓學生帶著目的進行閱讀,采取相適應的方法技巧

2.鼓勵學生積極(思維)閱讀,引導學生調用記憶中所有有用的知識,分析利用文字中有用的線索去克服文字和知識兩方面的障礙,最終達到讀懂。

3.強調利用語篇線索。

(四)高職閱讀教學的具體實施

針對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閱讀理解教學活動順序,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根據高職英語閱讀教學的目的,激活學生的認知結構

根據卡羅爾的模式,在閱讀教學中,學習者對外來視覺信號的處理往往是目標的監控決定了各種信息的取舍和處理方式。而根據閱讀目的,可以把閱讀分成七種類型:(1)理解性閱讀;(2)積累性閱讀;(3)考察性閱讀;(4)復習式閱讀;(5)鑒賞性閱讀;(6)娛樂性閱讀;(7)批判性閱讀。高職英語閱讀主要屬于第(1)種類型——理解性閱讀。所謂理解就是學生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起一種邏輯聯系,理解就是有效閱讀的必要條件。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的內容不同。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在導入(導讀)這個教學環節,必須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激活學生的認知結構,幫助學生理解材料。這一步驟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調用記憶中所有有用的知識,分析利用文字中有用的線索去克服文字和知識兩方面的障礙,最終達到讀懂。常用的方法很多,如:多媒體視聽導入;可用實物、圖片、簡筆畫、照片、幻燈片引發學生的興趣;利用背景知識導入;設置情景,布置任務導入;把握學生認知,設計生活化提問導入。比如,針對動漫專業學生的特點,可以用flash動畫的效果引導學生去閱讀。

2.根據閱讀心理,引導學生運用相應的閱讀策略進行閱讀

語言學家Barrett(1972)將閱讀理解的過程分為5個步驟完成:(1)詞組、句型的分析理解過程;(2)信息的再組成過程;(3)推理判斷過程;(4)知識庫里調用已有知識過程;(5)對思想的同化吸收過程。呈現了閱讀的思維過程,著重對原文作者意圖的理解和思想的感悟。在這5個步驟中,采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就非常的有必要。教會學生在閱讀時如何運用略讀跳讀兩種快速閱讀方法獲取信息的能力,鼓勵學生利用預測、聯想、類推和運用語言規則猜出文章的意思,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

心理學家們指出,適度水平的焦慮,即一定得緊迫感會有助于閱讀。但若使緊張達到高峰,閱讀任務則無法完成。

因此,在高職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英努力讓學生保持在喜悅的心境中去閱讀,這時,學生的機體和心智會處于高度活躍的狀態,從而抵消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焦慮感。為提高閱讀速度,可以采取隨機方法來確定閱讀訓練的內容,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閱讀和練習。

3.重視語境在交際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豐富和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

語境是語言賴以生存的環境。語言意義的理解、表達以及語言功能的實現都需要通過語境。語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對信息的認知和處理。語言的社會性決定了文化習俗在交際中的重要性。語言意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的理解。背景知識的缺乏會造成閱讀理解的障礙。而實際上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閱讀理解不是一種簡單的語言解碼過程,而是一種解碼過程與意義在構建的結合。閱讀的最終目的是要理解話語所表達的主題。然而主題并不是直接體現于話語的表層結構,因而在理解句意時也不僅要用語言本身的知識,還要運用客觀世界及社會文化背景知識閱讀者才能有效地獲取信息。

4.了解語篇篇章結構,培養高效的閱讀能力

把握語篇題材框架后,認真分析語篇的篇章結構,可以幫助我們從微觀的角度對語篇教學進行層次分析、信息加工處理等。它主要包括話題,信息流程、粘合和連貫。可以說,分析語篇篇章結構是語篇教學的重點,這樣做不僅能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具體應表現在:訓練學生分析語篇所敘述的話題能力,訓練學生了解信息傳遞的步驟;教給學生一些語篇銜接手段,如所指(reference)、省略與替代(ellipsisandsubstitution)、連接(conjunction)和詞匯粘合(lexicalcohesion);訓練學生具備語篇連貫的能力。

總之,閱讀可以說是一個人的語言知識、背景知識和其他專業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是根據已有的語言材料、文化知識和邏輯推斷進行推測和糾正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采用“先理解后語言的”模式。重語言,輕理解是閱讀教學失敗的根本原因。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其不斷克服閱讀過程中的不良習慣,鼓勵學生正確運用閱讀方法和技巧,不斷加大閱讀量,擴大英語詞匯量。一定要明確并貫徹閱讀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先理解,后語言點”,讓學生真正參與到閱讀實踐,親身體驗閱讀過程,杜絕教師替學生讀的課堂形式。剝奪了學生親自閱讀理解、分析判斷、推理對比、評價總結的機會,就很難盡快培養高效地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