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群眾性看宗教社會作用

時間:2022-08-25 01:27:00

導語:從群眾性看宗教社會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群眾性看宗教社會作用

從根本上來說,宗教問題關鍵是個群眾問題。這是因為,宗教源遠流長,傳播廣泛,信仰者人數眾多。因此,只有深入把握宗教問題的群眾性,才能正確對待信教群眾,才能科學認識宗教社會歷史作用

建國后,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我國社會和宗教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制定并執行了正確的宗教政策,宗教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和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系統地闡明了社會主義時期,黨對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宗教工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

但無庸諱言,由于我們的一些同志,對宗教的認識存有偏差,總是把宗教看成是消極的力量。因此,黨的正確的宗教政策,在一些時期、一些方面和一些地方,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我認為,這種認識上的偏差主要是因為,這些同志囿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宗教所持批判態度的影響,沒有去深入把握宗教問題的群眾性,對信教群眾缺乏正確的社會政治定位認識,也就不能科學認識宗教所包容的積極因素。這些同志的思維定式趨于保守,缺乏創新精神。

眾所周知,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創立之前,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特別是德國的古典哲學家們,為了反對封建神權對人性的禁錮,對宗教多有批判。其中,以費爾巴哈的批判最為有力,費爾巴哈以人為本,一針見血地指出:上帝是人把自己的本質自我異化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繼承并超越了前人,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馬、恩看來,“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國家、社會產生了宗教即顛倒了的世界觀,因為它們本身就是顛倒了的世界。”(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何謂“顛倒了的世界”?當然主要是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不合理的生產關系。馬、恩認為,剝削階級利用宗教維護著這不合理的生產關系,勞苦群眾在這種不合理的生產關系中,遭受著現實的苦難,但又宿命而安于苦難不去同命運抗爭……馬、恩之所以能超越前人獲得科學的結論,也正是因為他們對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特別是對宗教問題所具有的群眾性,作出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把握。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誕生時的歐洲,中世紀政教合一的封建專制遺風尚存、影響仍巨,宗教和神學依然作為主流意識形態,支配著人們的頭腦;基督教教會勢力仍很強大地存在著,繼續維護著反動統治階級的利益。這無疑是對無產階級革命的阻礙。《共產黨宣言》開篇即說:“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圣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不對宗教作徹底的批判,就不能為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開辟道路、準備條件、創造前提。馬克思早就明確指出:“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因此,馬、恩不僅充分肯定前人對宗教的批判,自身也對宗教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徹底的批判;他們在宣告與舊世界徹底決裂的同時,也宣告了同一切宗教的徹底決裂。很顯然,馬、恩的全部關切、同情、憤怒,都是著眼于要推翻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使勞苦群眾獲得徹底的解放。

1949年解放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我國宗教存在的社會根源發生了根本變化,其政治面貌也隨之發生了根本變化:天主教、基督教割斷了與帝國主義的聯系,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廢除了封建特權和剝削壓迫制度......我國的五大宗教成立的全國性、地方國團體和組織,發揮著黨和政府聯系廣大信教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廣大信教群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著建設者的作用。許多宗教上層人士走進了各級人大和政協,以主人翁的身份,發揮著參政議政的作用。總之,面貌一新的有中國特色的宗教,已不再是什么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群眾的工具了。

本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觀察宗教問題應該有新的視角。可我們的一些同志,卻沒有與時俱進地調整自己的認識,而是仍將老祖宗在一百多年前所說的話,當作是可以普遍套用的絕對真理,固守不變。馬、恩對宗教少有肯定性的評價,倒是講過許多生動形象的、但是是否定的話,諸如“鎖鏈”、“顛倒的世界意識”、“人使自我空虛的行為”、“虛構的花朵”、“虛幻的太陽”等。這其中,我們的這些同志尤其是對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一名言,作了不分時間、地點的教條式解讀。這句名言絕不僅只是馬克思的“只言片語”,它被列寧稱為是“馬克思主義在宗教問題上的全部世界觀的基石”。這些同志就是站在這個“基石”之上,去認識宗教的社會歷史作用的。

由此一來,這些同志自覺不自覺地,實際上總是習慣于先從哲學的、形而上的立場出發,就宗教而言宗教,往往看不到、或者說是不能正確地把握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宗教與信教群眾之間的關系,結果是“見教不見人”,或者是“先看教再看人”。所以,他們首先得到的認識,自然只會是無神論和有神論的差異和對立,也就理所當然地要對有神論的宗教的社會歷史作用,持完全否定的觀點。這往往使得他們,在還沒有深入認識宗教問題之關鍵――信教群眾的問題的時候,頭腦中就早已有了關于是非的成見。這種成見,反過來又影響了他們,使他們總是把信教群眾,看成是有著落后思想觀念的人;把信教群眾正常的宗教活動,視為是封建迷信。這種認識宗教社會歷史作用的方法,并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不客氣地說,是有本末倒置之嫌的。

老祖宗不能丟,又要講新話。宗教屬于意識形態,信教群眾是宗教信仰的主體。馬克思早就講過,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這就是說,信教的群眾是第一性的,他們所信仰的宗教是第二性的。信教群眾的經濟社會地位和政治態度,直接影響著他們所信仰的宗教的社會作用。宗教的社會作用,主要是通過信仰它的人來發揮的。因此,看宗教問題,應該先看人,再看教。換言之,首先要認清信教者充當的是什么樣的社會角色,了解他們的經濟的、政治的根本利益所在,才能看清楚宗教通過信教者,可能發揮什么樣的社會歷史作用。

信教者既是特殊的群體,也是普通的群眾。所以,對信教者究竟充當著什么樣的社會角色的認識,還有一個是先從其社會角色的普通人的一面到特殊信仰者的一面,還是先從其社會角色的特殊信仰者的一面到普通人的一面的區別。過去,我們的一些同志,一提到信教者,往往首先看到的是他們的特殊信仰者的一面。先看到特殊性,也就容易先把他們劃為“另類”,然后才由此出發談別的。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著重強調信教群眾同我們一樣,也是普通的建設者。他指出:“我國信仰各種宗教的群眾有一億多,他們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力量。”“我們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當然也包括廣大信教群眾的合法利益。”“正確處理黨同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關系,有利于鞏固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增強黨在廣大信教群眾中的凝聚力、吸引力,把他們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做好宗教工作,關系到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在這里,正是著眼于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著眼于履行黨的“為人民服務”宗旨和執政為民的要求,肯定了一個基本的事實:一億多信教群眾跨民族、跨區域、跨行業、跨階層而存在著,他們首先是投身于改革開放之中的工人、農民、科技工作者、企業家、醫生……,其次才是宗教的信仰者。因此,他們不是別的什么力量,只能是建設我們事業的“積極力量”。他們與我們在信仰上的差異是次要的,而在經濟上、政治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則是最重要的。信教群眾不是“異己力量”,不是“另類”,而是“自己人”。黨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時候,理所當然地也代表著他們的合法權益,包括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法權益。這其中,就包括要維護他們宗教信仰自由這一基本權利。

由上不難看出,正是深刻把握了宗教問題的群眾性,“由人到教”,由信教群眾的社會角色的普通人的一面到特殊信仰者的一面,才得出了如此重要的結論。這是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迄今為止對信教群眾所作出的,最為明確、最為客觀、最為科學和最為積極的社會政治定位認識。這種定位認識,標志著我們黨在理論上的成熟,為我們進一步科學認識有中國特色的宗教的社會歷史作用,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礎。

既然對信教群眾有了如此明確的社會政治定位認識,我們就不應該再把他們的信仰,簡單地看成是愚昧落后的而去鄙視之,更不能輕率否定宗教可以在新時期發揮積極的社會作用的事實。否則,我們的認識,在邏輯上是混亂的。

宗教的社會作用具有二重性,應該說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其主導傾向是不同的,我們要歷史地、具體地去分析認識。我認為,一般而言,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的、特別是政教合一的社會里,當宗教成為為垂死的社會制度辯護的工具、教會成為抵制革命的反動勢力的時候,對于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民大眾的根本福祉而言,宗教的社會歷史作用就主要是消極的。而在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的我國,有黨對宗教的積極引導,又有政府對宗教事務的依法管理,宗教應該能夠越來越多地發揮積極的社會作用。我們當然不能否認,即便是在我國的現實環境中,宗教也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消極因素。諸如封建殘余還很容易地利用宗教,四處作祟愚弄群眾;社會變革而產生的各種矛盾也時不時地與宗教問題攪和在一起,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境外一些組織利用宗教對我進行滲透,企圖對我西化、分化;特別是,民族分裂勢力與宗教極端主義相勾結,干著分裂祖國的勾當……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此就認為保守地、消極地對待宗教是理所應當的。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為抑制宗教的消極因素、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創造了條件。”可見,我們今天對待我國宗教的看法和態度,應該積極一些才是。

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把宗教看成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所以他們關注的主要是宗教的政治作用,而對宗教在文化領域的其他作用,則很少涉及。事實上,宗教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體系,既可對政治產生積極的影響,也可在保存、培育、包容諸文化因素方面,起積極的作用。我們黨要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就要講文化的歷史性、民族性和包容性。先進文化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根據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產生的,是從歷史中走來的。正是基于這樣的新視角,客觀分析了我國宗教中具體所包容著的文化積極因素。他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宗教在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與我國文化的發展相互交融,吸取了我國建筑、繪畫、雕塑、音樂、文學、哲學、醫學當中的不少優秀成分,可以研究和發掘其中的精華。宗教道德中的棄惡揚善等內容,對鼓勵廣大信教群眾追求良好的道德目標有積極的作用。宗教通過對信教群眾的心理慰藉,對穩定信教群眾的情緒、調節信教群眾的心理也有積極的作用。”為我們正確認識我國宗教的積極因素,引導宗教充分發揮積極的社會作用,歷史地破了題。我們要結合宗教工作的實際,認真學習領會的講話精神,消除認識上的偏差,更全面地貫徹落實好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