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赫伯特自然神論思想論文

時間:2022-07-21 07:16:00

導語:愛德華·赫伯特自然神論思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愛德華·赫伯特自然神論思想論文

[摘要]愛德華·赫伯特被后世稱為自然神論之父,他提出作為自然真理的五條“共同觀念”才是確定宗教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和基礎;自然真理要以啟示真理為補充,啟示真理又分為狹義的啟示真理和廣義的啟示真理。赫伯特的自然神論思想對于我們今天仍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愛德華·赫伯特;自然神論;自然真理;啟示真理

自然神論(Deism)又稱“理神論”,廣泛流行于17—18世紀英國具有理性精神和自由思想知識分子中的一種神學思想。它與英國經驗論、牛頓機械論世界觀以及英國君主立憲政體有著密切聯系,成為中世紀神學和新教正統神學向近代泛神論、無神論、道德神學轉化的橋梁。從西方哲學發展的脈絡來看,自然神論是中世紀哲學向近代哲學轉變的一個過渡,它所倡導的理性主義、自然法則、道德原則和寬容精神成為近代科學和哲學發展的思想基礎。愛德華·赫伯特(EdwardHerbert1583~1648)被后世譽為自然神論之父,其著作《論真理》于1624年首次出版,被認為是第一部出自英國人之手的純粹形而上學著作。為赫伯特帶來崇高榮譽的不是這部著作的關于真理的論述,而是作為附錄論述宗教的“宗教的共同觀念”一章。赫伯特的思想不僅深深影響了英國的劍橋柏拉圖主義和蘇格蘭常識哲學,而且開辟了神學理性主義,影響了其后的洛克、廷得爾和托蘭德等,成為公認的自然神論奠基人。

顯然,赫伯特在英國哲學史中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但是,在我國的西方哲學史著作中赫伯特是一個被遺忘、受冷落者。國內學界對經驗論及其代表人物進行了深入仔細的研究,卻忽略了作為經驗論思想基礎和重要內容的自然神論。

一、“共同觀念”是確定宗教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17世紀的英國教會之間的宗派斗爭非常激烈,宗教懷疑主義的出現使《圣經》失去了昔日的權威,同時理性主義日漸興起。此時的英國社會出現一股把宗教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思潮。赫伯特《論真理》的著作即是對這種思潮的論述和概括。赫伯特強調理性的意義和真理的權威。真理是獨立于《圣經》之外的,不能由教會或任何其他權威給予認可,予以公布。真理有其神圣的來源,是天賦的、自然的真理,因而屬于人們普遍共有的概念。對真理最好的檢驗是人類對它的普遍同意。赫伯特認為自然天賦、普遍同意的真理才是宗教的基礎。一切宗教是建立在這種普遍的同意的基礎之上的,只是他們采用了不同的教義表達的形式。這種一切宗教共有的,為人普遍同意的“自然真理”共有五條,即被后來稱為自然神論的“五大信條”,即后來發展為神學理性主義的基本原則。

(一)存在著一個至高無上的上帝

赫伯特認為,人們對上帝存在著普遍的認同,“過去的每一種宗教,未來的每一種宗教也將會承認,在那些神靈之中存在著一個至高無上的神”。這種普遍的認同在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派別和不同的國度,萬能的上帝表現為不同的形式。對于這個至高無上神羅馬人稱之為“最好的和最偉大的”,希臘人稱他是世間萬物的本原,猶太人謂之耶和華,回教徒稱他是阿拉,西印度人說他是帕卡馬·維拉科亮。對于在各個地方都被看作神的最高表現形式的東西,不管可能被冠以什么樣的名字,赫伯特都將其稱為上帝。萬能的上帝是幸福的,他是一切事物運動的終點、原因和手段。上帝是永恒的、公義的、智慧的,他有著至高無上的善。

(二)人們應該崇拜至高無上的上帝

赫伯特認為,共同觀念和普遍認同告訴我們,崇拜應該留給唯一的上帝。首先,赫伯特認為任何一個民族都具有某種形式的宗教,都依賴于特殊的神意和上帝的恩典。全知的宇宙之源把普遍的恩典賦予全體,“同時將特殊的恩典賜給那些蒙其撿選者”,因此每個人都能在其自身之內都能感受到上帝的恩典。在此意義上,每個人都應該順理成章地崇拜上帝。

其次,赫伯特認為呼告、祈禱、獻祭以及感恩的行為都源于一個共同的觀念——對上帝的崇拜;神殿、圣所也是以對上帝的崇拜為目的建立起來的;祭司、主教等神職人員也是為對上帝的崇拜這一目的而出現的。宗教方面混亂和迫害往往是由于這些所謂的神職人員打著信仰上帝的幌子褻瀆了上帝,敗壞、玷污,并且濫用了宗教的清白名譽。

最后,對上帝崇拜的宗教的存在是文明社會所必需的。赫伯特認為,每一個人都擁有同樣的信仰能力,“盡管他們表現為不同的形式,而且在沒有任何外在禮節或者儀式的情況下也能夠有所顯現”。至于無神論者的存在,只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認識到上帝所具有的真正屬性”。

(三)美德和虔誠的結合是宗教活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赫伯特看來,由共同觀念所引導的良知產生出與虔誠相結合的美德,由美德產生出希望,由希望產生出信仰,由信仰產生出愛,由愛產生出喜樂,由喜樂產生出幸福。任何人都會以自己的方法和形式認識并尋求上帝,會自發產生一種對其恩主的感激之情。赫伯特指出,所有美德之中“感恩”是最可貴的,“在所有這些行為之中,始終沒有哪一個比這種感恩更值得贊美”。隨著歲月的增長,虔誠和神圣在良心之中扎下牢固的根基,對上帝的熱愛和信仰也更加虔誠。

雖然美德和虔誠的結合是宗教活動的最重要的內容,但是美德產生的同時也會產生虛榮、迷信等丑行和罪惡。這些丑行和罪惡的形成像雜草生長快于麥子一樣快于美德的形成。這種“一絲不茍的道德品行”似乎和人們肉體層面的愉悅的感覺是相沖突的。赫伯特認為,是“自然永不停歇地努力”把靈魂從它的肉體負擔中解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美德構成了了最有效的手段”,惟有美德才有能力把我們從肉欲的歡愉中提升出來,脫離罪惡的魔掌,擺脫對死亡的恐懼,“獲得內在的永恒的喜樂”。

(四)人類自身的罪惡需要通過悔改來贖罪

首先,赫伯特認為人的罪惡可以通過悔改來補救。“神的善良本性,以及良心(這是最為重要的)都告訴我們,真誠的悔過能夠洗脫我們的罪,我們可以重新回到上帝的聯合之中。”在赫伯特看來,上帝既然創造了人類,其就不會不顧人類的要求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給人類定罪;所以,“所有人自始至終都有機會通過悔改來實現與上帝的和解”。

其次,赫伯特認為悔改是救贖的全部奧秘。在神與仁善的關系上,赫伯特“把悔改看得如此之重,以至于認為在沒有更容易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情況下,救贖的全部奧秘都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展現”。

最后,人們具備通過悔改來達到贖罪的能力。赫伯特認為,“智慧始終都是我們所能夠理解的”,懷疑人們有能力進行悔過的看法是錯誤的。人們只要窮盡全部力量做好自己的應為之事,上帝就不會切斷所有重回他懷抱的道路。人是有限的動物,其所做的事也是善惡兼有。人如果盡全力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剩下的只能借助上帝的恩典得以完成,人們也只能借助上帝的恩典得以被上帝所接納。

(五)人的美德和罪過將會得到應有的獎賞和懲罰

赫伯特相信來世的獎賞和懲罰,“永恒的獎賞以不同的形式被置于天堂、星宿、理想的樂土,或者是感到與上帝同在的出神狀態之中”,懲罰存在于輪回、地獄、陰間、煉獄、暫時或者永久的死亡之中。而所有的宗教、律法、哲學以及良知都公開或含蓄地認為人死之后的來世獎賞和懲罰。對靈魂不朽的確認、上帝對此世罪行的報復也間接地證實了“永恒獎賞的存在”。只要上帝希望如此,靈魂就可以不朽。人們相信純潔的生活和勇敢的精神會帶來幸福,正因為存在這樣的共同觀念,人們才會尊敬勇赴沙場、隕身不恤的遺骨。

二、自然真理要以啟示真理為補充

赫伯特把包含“五大信條”的自然真理作為普世教會的基礎,那么真正的宗教便拋棄了神的啟示。這種觀點無疑與當時的神啟宗教針鋒相對,給正統的神啟宗教當頭一棒。如果愛德華·赫伯特在當時毫無保留地拋出這樣的觀點的話,無疑會加劇宗教迫害和紛爭。因此,赫伯特對此觀點做了修正。他認為宗教雖然以自然真理為基礎,但可以以上帝的啟示為補充——被其后的洛克發展為系統的宗教寬容學說,而同時上帝的啟示必然是合乎理性的。應該說赫伯特這種溫和的激進是符合當時的社會趨勢的,順應了當時渴望結束宗教戰爭和迫害的社會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