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需要哲學支撐
時間:2022-04-13 10:25:00
導語:和諧社會需要哲學支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緊隨和諧社會其后的和諧哲學,一經出現即引起熱議,主要有:是否有和諧哲學,如果有,其科學內涵是什么;什么是古代的和諧哲學,它與現今提出的和諧哲學的聯系和區別在哪里,以及如何應用和諧哲學闡明由于它的相對性制約構建和諧社會是個不斷推進的過程。對它的研究為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觀點和方法,不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一、和諧哲學是革命哲學和建設哲學發展的結果,它是以唯物辯證法為科學基礎的,把革命哲學和的哲學歸結為斗爭哲學是不妥當的
哲學從來就有理論哲學和實證哲學之分,后者在黑格爾有自然哲學、歷史哲學和法哲學,現在則是更多地部門哲學;在我國又有革命時期的哲學和鄧小平的發展哲學等的過程哲學。現今熱議的和諧哲學則是建國前后革命哲學和后來建設哲學的發展,是為了滿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的一種實證哲學。是對我國古代“和以萬邦,諧以萬民”和諧思想的傳承,也是應對改革開放階段性特征發展戰略的哲學基礎。和諧哲學就辯證法而言,它是以唯物辯證法為基礎的,首先,和諧與斗爭、不平衡和運動相對應的同一、平衡和靜止,是“對立面的總和與統一”。和諧之所以必要,是因為“運動應當從它的反面即從靜止中找到自己的量度”,同理,人們追求和諧正是以承認差異和矛盾為前提,沒有差異和矛盾就沒有所謂和諧和不和諧的問題。即使“在社會主義下,對抗消滅了,矛盾存在著”。其次,絕對的靜止、無條件地平衡并不存在。在和諧與不和諧的對立統一中,不和諧的斗爭破壞了和諧的統一,和諧變成不和諧,統一變成不統一,就需要建立新的統一和構建新的和諧,所以,“相互排斥的對立面的斗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因此只有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與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才能構成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最后,社會主義與其他一切社會一樣,是在不斷地揭露和解決矛盾中發展起來的。一方面,和諧要正視矛盾,化解矛盾和解決矛盾;另一方面解決矛盾的利益協調,統籌兼顧,合作雙贏,求同存異,又成為主要的方法和方式。因此,我們的任務不是否定矛盾斗爭和不和諧的存在,而是要按照事物的本來辯證法,制定正確的政策,創造條件,促進矛盾的轉化,在揚棄不和諧中構建社會主義新的和諧。在唯物辯證法中,抽象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并不存在,和諧與不和諧是它在現今的歷史形態。隨著我國階級斗爭時期的成為過去和世界范圍內冷戰的結束,經濟建設為中心取代階級斗爭為綱,建立和諧世界取代世界革命,在對立統一的運用中特殊性、統一性取代過去的普遍性、斗爭性,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表現形式,是不爭的事實。但不能因此就把列寧和當年為了滿足革命時期的需要強調普遍性、斗爭性歸結為是一種斗爭哲學。同樣,正如共產黨人會對復雜形勢產生誤判因而犯了錯誤一樣,也不能把晚年由于片面強調斗爭性,忽視統一性,在實踐中犯了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就把的哲學等同斗爭哲學。事實上,在對對立統一的表述中,不但把同一性當作矛盾存在的前提,并指出舊事物矛盾的破裂和新事物矛盾的產生,是新的同一取代了舊的同一的結果,同一性貫穿于矛盾發生和解決的全過程。應當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強調特殊性、同一性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必要和正確的,但因此就認為特殊性、同一性也是普遍的、絕對的,從而否定普遍性、斗爭性的普遍性和絕對性,則是沒有根據的。因為相對與絕對不是兩個事物而是同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部分和階段的兩重性。相對與絕對和同一與斗爭、平衡與不平衡、運動與靜止屬兩個不同的層次,正是前者賦予后者相對與絕對的不同性質。所以,恩格斯指出,“個別運動趨向平衡,總的運動又破壞平衡。”而同一性不是抽象、一般的,而是具體、現實的,“真實的具體的同一包含著差別和變化”,而抽象的同一則永遠也不能超越自身,相反,卻混淆了相對與絕對的界限。
二、我國古代有著豐富的和諧哲學思想,東西文化殊異在辯證法則是相通的,但他們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原則的區別
我國是個有著辯證法傳統的國家,有著豐富的和諧哲學思想。天人合一,和合一體,和實生物,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平和怡寧源遠流長。《易經》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在老子那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孔子則強調,“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又說,“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正理也”。在北宋有張載的和的哲學,他提出“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說的是事物必有對立,對立則引起斗爭,斗爭的結果是矛盾的調和。到了明清之際則有方以智合的哲學,他在《東西均》中作出“盡天地古今皆二也”的論斷,還說,“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相互連接的統一即合二而一。但古代的和諧哲學強調的同一、平衡和靜止并不否認斗爭,在《易經》等典籍中,提出“和實生物,同而不繼”,殊途同歸,求同存異,因為“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所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事物的矛盾和發展靠和而不是靠同,和與同不一樣,包括不同,同不能容異,和不但容異,而且也必然有異,不是無差異和無矛盾的。由于地緣造化和歷史積淀不同,中國文化由儒家、道家和釋教生成,西方則由古希臘的哲學、羅馬的法和基督倫理集聚。存在著前者重人文、講整體和靠人治,而后者強調實證、提倡個體和注重法治的諸多殊異,在辯證法上雖各有側重迄今仍有很大的互補性,但其精神實質則是相通的。和諧同樣是古希臘哲學的范疇,畢達哥拉斯的“數”,赫拉克利特的“音樂”,阿歷斯多德的“天體和諧”和“審美是主客體的一致”等,所以柏拉圖等認為,“美即和諧”和“法治即公平”。但他們又認為,“是對立面產生和諧,而不是相同產生和諧”。在古代有芝諾的“兩分法”,柏拉圖的“個別與一般”,阿歷斯多德的“歷史的批判”。在近代,有康德的“二律背反”和黑格爾的“矛盾、斗爭和轉化達到新的統一”。他們與我國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指出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其聲相和,前后相隨”是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而“禍福相倚,福禍相伏”,以及《易經》中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則包含著物極必反相對與絕對的辯證法等,如出一轍。而我國和西方古代特別是近代集大成的黑格爾的辯證法,已經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思想來源,也為我們現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重要的哲學基礎。但所有這些尤其是我國古代的辯證法仍屬樸素辯證法的范疇,他們是也只能是猜到了客觀辯證法,還不是主客觀辯證法的統一,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有原則區別的。首先,古代的和諧哲學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的合理因素,但其中許多人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在那里是“頭腳倒置”,他們是“唯心地、抽象地發展了的”。即使是費爾巴哈在社會問題上有過令人贊嘆地描述,卻仍未能擺脫上半截是唯心論的厄運。馬克思主義的和諧哲學則堅持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即“觀念和事物的一致不是主觀的”。既摒棄了唯心論的“神本”,又克服了機械唯物論的“物本”,是唯物辯證法與歷史辯證法的統一。其次,古代無論是和的哲學還是合的哲學,他們已了解到“和諧是存在之基,矛盾是變化之源”的機理。不但看到了事物的矛盾的平衡和和諧一面,還注意到“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的對立必然引起斗爭,還猜到了物極必反的斗爭的絕對性。但幾乎所有的和諧哲學,無論是《中庸》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并不相悖”,還是馮友蘭的“仇必和而解”和“仇必仇到底”(《中國哲學史新編》)。雖有其價值的一面,但他們都把追求和諧當作最終目的,都無不認為矛盾斗爭的結果是矛盾的調和而不是矛盾的解決。但矛盾的斗爭和轉化,不管是一方克服另一方,還是雙方通過自身的揚棄形成了新的矛盾,沒有舊的統一物的破裂和新的統一體的產生,自然界和社會就不可能發展。恩格斯指出,辯證法“也有保守的方面”,所以“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古代和諧哲學的根本區別。最后,建立在古代和諧哲學基礎上的和諧社會,不論是追求的理想,還是存在太平盛世,但由于受到歷史和階級的局限,不是陷入空想,就是沒有完全變成現實。馬克思把階級社會定為史前史,而把“自由人的聯合體”當作是建立在新的和諧哲學基礎上的和諧社會,它是建立在非對抗性和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社會。所以,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與過去只能實現社會和諧而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和諧社會相區別。
三、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一種理論創新,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非對抗性使和諧社會成為可能,它的相對性制約構建和諧社會是個不斷推進的過程
進入經濟建設時期后,回答什么的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一直是困擾我國的重大課題。把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為解放發展生產力,經過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科學的概括和最新的成就。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則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創新。它在我國經歷了建國后階級斗爭的錯位,80年代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兩位一體和90年代的物質、政治和精神文明的三位一體,既推進社會和諧的建設,也為現今實現文明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的飛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良策,則是黨第一次把社會建設作為解決發展的主題在現階段的凸現。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形態其本質是由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多種屬性構成的。所以本質屬性與社會本質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之間有著社會形態與狀態、社會本質與特征和整體與部分的區別,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提升和躍進。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所以可能,首先,社會主義基本矛盾是在過程中展開的,當社會形態剛建立時,社會基本矛盾處在潛在未激化狀態,社會系統表現為量變、漸進階段的協調和和諧狀態;而社會漸進過程的中斷,各個系統進入不協調階段和不和諧狀態,則表現為質變和革命。社會狀態是社會本質屬性的外在表現,它反映了矛盾對立統一在發展過程對立面表現出來的協調性、完整性和有序性與不和諧性、不完整性和無序性相對應的一種狀態,是發展中的和諧,多樣性的和諧和動態的平衡。其次,社會基本矛盾的非對抗性決定社會和諧和矛盾的解決,可以不通過激烈的對抗而通過改革的方式去解決。它們之間還存在著矛盾,但其相適應一面是主要的,是建立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所以改革的目的不是要否定和改變社會主義,而是要使社會主義制度得到不斷的鞏固和完善。最后,它是黨領導下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的和諧社會。環境決定人,人又改變了環境,即客體主體化,主體客體化。人在認識世界中提出價值,又在改造世界中實現價值,在實現價值目標的同時,又成為別人實現價值的條件,是價值目的和價值工具的統一。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人,在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同時,物質、文化生活又得到不斷的滿足和提高,是索取與奉獻、權利與義務和自由與紀律的統一。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不僅揭示了和諧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又指明了和諧社會是一種特征和狀態,所以,它同樣是具體的、歷史的。一方面,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特征表現在社會主義的各個部分和方面。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激發活力,穩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征。狹義的和諧社會是指社會建設,廣義的和諧社會還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構成不可或缺的統一體。另一方面,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狀態,還存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各個階段。和諧社會的實現是一個從低級向高級階段推進的過程,而共產主義是和諧社會的高級階段,我們現在提出的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和諧社會。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社會主義階段人們在政治上實現平等,但經濟和文化上還是形式上的平等和實質上的不平等。我們現在還只能倡導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還不能實現真正的平等。只有到了充分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后,才能向更高級的社會主義階段乃至共產主義的和諧社會邁進。
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上,要講究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保持清醒的頭腦,才不致看不到我國已具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條件,從而迷失前進的方向;又不能無視我國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致脫離實際而陷入不切合實際的幻想。
- 上一篇:農開辦文明城市建設工作報告
- 下一篇:農開辦領導班子全年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