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研究

時間:2022-09-15 04:26:57

導語:“中國夢”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夢”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研究

摘要:我國幾代領導人在提出政策綱領的過程中,都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結合當前國情,制定科學的發展理念。“中國夢”首先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提出,中國夢的實現方式依靠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本文正是基于這一視角,以“中國夢”理念為切入點,就其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進行了探討,從而分析了該理念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的運用。

關鍵詞:中國夢;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影響;運用

中國共產黨在不斷發揚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紛紛在實踐中檢驗該原理的正確性。對于政治理念而言,我國都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發展方向,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同時這一立場也為“中國夢”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下筆者就此展開探究性的分析。

1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對“中國夢”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曾提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由此體現出社會具有較強的物質性,是時代的產物,人們可以對其進行利用并加以改造。我黨在改革發展進程中,通過對其進行合理創造,能夠逐漸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中國夢”在實施過程中,也充分體現了人們在認識事物時,不能僅靠主觀意識。人民在歷史創造進程中,實踐改革是推進其發展的重要元素。“中國夢”中,闡述了中國夢的實現方式,即:“中國夢”產生于人民的努力,能夠為人民造福。經濟八論屬于“中國夢”的實踐方式,涉及到唯物辯證法的理念,體現出來聯系與發展的關系。事物具有普遍聯系性,能夠使各個環節相互滲透與相互影響。聯系帶有客觀性質,要求人們運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客觀事物。提出了農村改革的實踐對策,即:在建立基本經營制度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土地責任者的關系。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產生、舊事物滅亡。因此,事物的發展如同人類社會的發展,都屬于一個過程。在制定經濟戰略的過程中,主要反映于科學發展中,在解讀發展觀時,強調發展對中國的重要性。由于事物的聯系發展與量變質變密切相關,因此,量變與質變具有辯證關系,質變是量變的結果,量變是質變的準備條件,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的。在提倡提高經濟速度的過程中,還重視經濟效益,將生產總值與可持續發展進行結合。這些舉措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這些原理中的質變與量變關系。在辯證法的方法論中,最重要的是矛盾分析法,屬于對立統一規律的分支,具有重要意義。提出的“經濟八論”充分體現了矛盾觀點的運用,事物在矛盾運動中不斷發展。矛盾在社會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中國夢”就在這種環境中產生。雖然矛盾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質,黨在運用原理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提出,為了保障改革效果,我國的“中國夢”理念需要結合實際國情,并且堅持“與時俱進”的理念,從而促進我國的全面發展。

2“中國夢”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的運用

從黨召開十八大代表大會以來,提出“中國夢”的重要意義,他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中提到,當前的重要任務是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而奮斗。中國夢屬于全國人民的夢,實現方式取決于人民、享福者也是人民。在講述我國經濟戰略的過程中,緊緊抓住“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原理”提出了促進我國社會快速發展的對策,即:經濟八論。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用改革開放的方式解決該階段中存在的問題;當我國政策與社會多個領域緊密聯系時,才能充分發揮政府優勢;創新能夠推動結構產業的進步,創新發展屬于經濟框架中的重要分支;我國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時,需要結構轉型;為了解決當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我國必須堅持長期發展的策略;為了不斷使我國經濟呈正增長趨勢,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需要科學處理;為了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必須重視生態環境質量。在提出經濟八論時,將核心設置于科學發展環節,并且提出該環節是解決當前社會中存在問題的總方法論。由于其他領導人的經濟理念與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聯系性,都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在思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過程中,還需要充分結合當前的國情。“中國夢”理念在實踐環節里。主要運用了矛盾分析法,強調矛盾能夠決定事物發展方向。辯證否定觀的內容包含事物和否定之間的關系,屬于事物的矛盾運動結果。事物在發展的階段中,通過不斷否定,才能實現向新事物的方向發展,因此該觀點的核心內容是“揚棄”,要求人們在發展過程中,堅持創新原則。

3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圍繞“中國夢”理念進行論述,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內容,分析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旨在使人們更好地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中國夢”的影響,從而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正確的指導意義。

作者:馬群晉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劉雪飛.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原則探析[D].新疆師范大學,2013.

[2]張曉麗.試論20世紀上半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D].內蒙古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