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對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
時間:2022-06-06 09:30:18
導語:馬克思對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德國古典哲學是西方哲學體系化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康德和黑格爾等一批哲學大家。我們立足于馬克思經典原著,重新認識和再梳理德國古典哲學終結的內在邏輯、現代意義和路徑,指出馬克思通過實踐對象化中自我否定的異化和自身賦予的辯證規律性來肯定自身的價值,把近代哲學由“觀念解放”是“物的解放”基礎轉向“物的解放”為基礎的“觀念解放”。由此,馬克思指出,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并非代表著“滅亡”而是以一種更為富有哲學思維張力的新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延續其哲學的生命力,以期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的發展。
關鍵詞:恩格斯;馬克思主義哲學;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
德國古典哲學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高峰。馬克思創造性地繼承了這一構成人類思想之豐碑的思想資源。這一創造性的繼承集中體現在馬克思以實踐維度來統攝、運化德國古典哲學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實踐唯物主義哲學。由此,在馬克思這里,以思辨著稱的德國古典哲學實施了實踐轉向。本文試圖闡釋馬克思如何實施這一實踐轉向以及這一實踐轉向可能蘊含的意義。
一德國古典哲學的歷史價值
德國古典哲學相對于古代“本體論哲學”而言,它被稱作近代西方哲學史的“認識論轉向”,這種轉向一直貫穿在德國古典哲學中。德國古典哲學是在唯理論者和經驗論者把哲學一系列基本問題已經提到哲學研究日程上來的背景下,且在這一時期哲學已經相當程度上擺脫了宗教束縛,才開始登上哲學史舞臺,起點比較高。所以,德國古典哲學原著的文字晦澀艱深,思想更為復雜,且每個專業術語都包含著大量系統性與歷史承接性的概念。同時在這一時期自然科學開始突飛猛進的發展,如:牛頓的力學理論、電磁學和道爾頓的化學原子理論等,這些科學研究證明自然物本身就具有辯證、多層次和因果性等規律。黑格爾在其《精神現象學》里這樣陳述哲學家的任務——“促使哲學接近于科學的形式”[1]。因此,德國古典哲學不再是簡單粗暴的“自然神論”而是從純粹思辨理性出發試圖建立一種“德國唯心主義”,由此人的主體性成為一切德國唯心主義理論基礎和起點。康德的批判哲學作為德國古典哲學起點,一開始就提出同一性如何可能的問題。康德認為“自在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最終實在,是我們人類不可認知的對象;我們所能認知的是主體自己建立起來的那種對象客體,因此,客體首先要符合主體的客體,主體才能符合客體。康德離開物質實踐來考察人的認識能力,這必然就會造成質、量、必然性、因果性和其他范疇都不屬于客觀物質世界,自然世界也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由人的理性先驗地構成。但,這種哲學理論只局限于現象界。康德哲學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先河我們不能否定他對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正如彼得•斯特勞森所說:“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奠定當代形而上學基礎,在近現代傳統哲學領域中是主導地位的。”[2]之后,黑格爾把康德這種主體和客體之間辯證關系的知性論探討應用于他的認識論并且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黑格爾認為,主體和客體是同一的,其內在邏輯是概念本身就具有自我的否定性。主體和客體完全是一個維度,一個邏輯結構的歷史過程;這個歷史過程是能動、合乎歷史規律;因此,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是這一歷史過程的不同階段,這樣就形成無所不包的“絕對精神”的客觀存在。黑格爾強調這個體系中,主體是能動的不斷推動萬物的力量,這一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基礎。黑格爾無所不包的形而上學體系不再成為哲學家所追求的理想,相反,成為他們絕對排斥的思想迷霧。第一個沖出“迷霧”的人是費爾巴哈,他使用“感性”作為沖出黑格爾哲學體系武器。費爾巴哈所理解的感性不再是休謨式的個人感覺,而是“類”感覺,是具體人本主義精神的感覺。費爾巴哈是通過“類”的概念把唯物主義直接推向王位的"推動者",他的“感性轉向”為之后馬克思解決客觀實在性制約主觀能動性的問題提供了思想前提。我們應當注意,費爾巴哈的哲學是直觀性的哲學,因為,他把人理解為與具體歷史社會關系相對立,且只是被動地反映外部世界對他作用的主體。這里可以看出,費爾巴哈哲學的宗旨只是從理論上解釋世界,而不是改變世界;求知的欲望只能引起認識,而不是實踐需要。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費爾巴哈之所以不理解“實踐批判”活動的意義就在于他的直觀性。德國古典哲學的歷史意義,在于它提出辯證地理解關于自然、社會和認識論的根本問題,這些問題雖然沒有在這一時期得到正確的解決。但是,馬克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卻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內容。康德、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都為西方哲學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康德作為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在認識論上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他認為思維和感性知覺是有本質性差別,并且以萌芽狀態提出辯證邏輯的必要性,揭露了十二范疇的矛盾本質。但,康德并不理解感覺到理論思維的辯證轉化,結果對客觀世界作出不可知論。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正確地認識到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的統一,指出辯證法對哲學發展的重要性。但是,方法與體系之間的矛盾是黑格爾哲學保守性的表現,這使得認識世界的真實性遭到扭曲。費爾巴哈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謝幕者,主貢獻在于,他近乎以正確的形式解決了認識中的實踐作用,但他始終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包括了生產活動。這就表明了,為什么德國古典哲學家們沒有看到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弊端,而是馬克思用實踐的方式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這正是因為,嚴謹的純粹思辨方式以及高度的抽象能力,使之嚴重脫離現實生活的實踐,從而形成“容克式”的保守性與軟弱性,這樣的哲學體系勢必要轉向一種新的更具生命力的哲學體系。列寧說道:“馬克思并沒有停止在18世紀的唯物主義上,而是把哲學向前推進了。他用德國古典哲學中的成果,特別是用使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哲學能以產生的黑格爾體系的成果豐富了哲學。”[3]
二馬克思對德國古典哲學的實踐轉向
黑格爾哲學有一套嚴密的邏輯系統,以抽象概念構建起來無所不包的形而上學體系。這個防衛森嚴包羅萬象的體系具體強烈的排外性和概念的霸權性,甚至具有美化資本主義秩序的作用。就此而言,黑格爾哲學要從外部攻破它是很難的;但它本身所固有方法革命性與體系保守性的內部矛盾。因此,“黑格爾哲學通常被視為從近代哲學向現代哲學過渡的一個分水嶺。當然,要實現這種過渡首先必須在黑格爾體系的內部有所松動”[4]。馬克思主義哲學被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這里的“實踐”概念包含著幾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實踐包含有感性現實的概念。黑格爾和馬克思都講實踐,前者的實踐只是精神領域實踐,只是作為認識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后者則是把感性活動實踐作為人類認識的源泉,這種感性活動與外部對象世界有直接關聯性,而不是將其封閉于純粹思辨體系內的抽象觀念活動。第二,馬克思哲學中的“實踐”含有自為的意義。費爾巴哈不把實踐定義為一種排除人真正本質單純動物生存式的活動,仍然沿用德國古典哲學抽象思維來定義人的本質;而馬克思則認為實踐是人自由自為的生命活動,具有主體能動性、歷史超越性和對改造現實世界的革命性。第三,它還包含有歷史性的概念。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是整個歷史產生的源泉,他認為:“整個世界無非就是通過“絕對精神”的自我創造、自我運動、自我認識、自我實現過程展開的。”[5]黑格爾并沒有正真看到歷史超越性的作用,而是認為它不過是精神哲學的一個環節,整個人類歷史都將在他的形而上學體系中終結。歷史于費爾巴哈不過是人腦里宗教觀念反映的發展史。馬克思則把人的實踐活動本質定義為具有歷史性的活動,他認為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的不是人具有思想,而是生產物質生活資料的歷史行動;正如所說:“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決定所有實踐行動的最為基本的實踐行為是人的生產實踐。”[6]第四,實踐本身具有社會性的概念。馬克思在辯證地吸收黑格爾的概念辯證法與費爾巴哈“類”的概念基礎之上,認為即使是個人實踐活動也是以長期人類發展的積累為基礎,這樣就把個人實踐活動擴展到社會普遍發展的意義上來,即個人實踐是具有社會性的。第五,馬克思的實踐表明了人本質的兩個方面:一是現實的人和社會現實本質。康德認為,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是人先天綜合判斷的對象化結果。馬克思則把這一原理運用于實踐領域,他認為,人在對物的占有關系中(實踐關系)實現了把人的社會屬性本質對象化到外部自然界;這就揭示自然界并不是人不能認識的自在之物,也不是與主體不相干系的客觀世界。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7]因此,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是立足于人本主義的唯物主義,即立足于人的本質和人類現實社會。第六,這樣的實踐同時還具有辯證法的概念形式。馬克思通過實踐對象化中自我否定的異化和自身賦予的辯證規律性來肯定自身的價值。這一思想是在批判地吸取黑格爾自我意識辯證法的基礎上,創造性的使其向實踐轉向。由此可見,正是馬克思繞到黑格爾哲學的自由意識內部,才發現這一思想更深層的動力——人的實踐活動才使得哲學走出黑格爾形而上學的封閉系統,實現德國古典哲學向實踐的轉向,從而使近代哲學過渡到現代哲學。德國古典哲學哲學忽略了人的實踐對認識思維的影響,它們只是憑借純粹的直觀與經驗觀察,來產生一些現象以及關于這些現象的觀念。所以說,德國古典哲學把自然界與人的思維給裂開來;它們并沒有認識到客觀世界中的關系,之所以能夠以邏輯范疇來反映,正是因為,是靠實踐來顯現這種客觀性的。因此,我們既要看到自然界的變化,一方面是由事物自身之故,另一方面也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所引起的。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人的實踐活動是人思維發展的前提。
三馬克思對德國古典哲學轉向的意義
黑格爾為人類提供了一種系統化和尖銳穿透力極強的思維方式,即辯證法。這種方式是高揚人的自由和解放、激發人主觀能性和創造精神的武器。正是這種思維方法同其無所不包的封閉形而上學體系形成撕裂式矛盾,從而導致黑格爾哲學解體。馬克思一生的工作是通過探索人類實踐活動中所產生的異化與揚棄異化的規律,為實現人的最終解放提供精神武器。在此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了西方哲學形而上學的維度,它不再是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的哲學,而是實踐的哲學。當一種新的哲學涉及數億萬人的社會實踐以及使它稱為武器時,我們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將思想的可能性轉為現實。馬克思通過“邏輯和歷史相結合”方法把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性放進整個人類歷史中研究,看它怎么歷史地形成,以便揭示其內在矛盾和異化的揚棄。這種異化必須從異化本身尋找出路,即是要理解人的解放究竟是以“觀念的解放”為前提?還是以“物的解放”為前提?德國古典哲學的根本哲學基礎是以“觀念的解放”為人解放的基礎,只要人的精神得到自由,那觀念就解放。所以黑格爾認為,主體和客體是絕對的同一,觀念的真理性就是現實的真理性。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各種現實的生活形式都是絕對精神這一過程的不同階段而已,現實只是“密涅瓦的貓頭鷹要等到黃昏到來,才會起飛。”[8]也就是說,歷史至始至終都會按照絕對精神的內在必然性去展開。可見,是否去認識外部世界就顯得無關緊要,只要我們實現“觀念的解放”其他的都會迎刃而解。因此對于德國古典哲學而言改變觀念的世界就是在改變世界,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10]馬克思的哲學不是立足于非人原則來建構的,它的核心是現實人和現實的人類社會;因此,馬克思要實現人的解放,就是要讓現實真理與觀念真理相統一。而人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要通過實踐批判去構成絕對精神客觀化的現實環節,即實現把一個由“觀念解放”為基礎的“人的解放”轉向由“物的解放”為基礎的“觀念的解放”。列寧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11]因此,在馬克思看來,改變世界就是一個雙向過程:客觀外部世界要趨于主觀真理性過程,主觀真理性也是合于客觀外部世界的過程。物質生活是人賴以生存的先決條件,任何一種精神觀念都是絕對地依賴于物的,因此,人對物的依賴性就成為人的類本質,“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10]。這樣,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實踐基礎上,把德國古典哲學的思維方式由“觀念解放”是“物的解放”基礎轉向“觀念的解放”是通過“物的解放”來實現。因此,我們看到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局限性和保守性,但是,“黑格爾哲學也保存了革命星火,并通過其歷史哲學為繼續前進的革命提供了危險的思想武器——比雅各賓黨入手中的盧梭哲學更危險。這件歷史哲學武器落入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手中”[12]。
綜上所述,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這個時期的德國古典哲學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奠定堅實的基礎。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既指出德國古典哲學在近代西方哲學史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指出這一哲學體系的不足之處,并與馬克思一同在實踐的基礎之上批判繼承德國古典哲學,并揚棄性地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此基礎上,這里的“終結”并非代表著“銷聲匿跡”,而是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現實的人和現實社會使其轉化為實踐的唯物主義理論形式,從而把近代哲學由“觀念解放”是“物的解放”基礎轉向“物的解放”為基礎的“觀念解放”。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德國古典哲學轉向實踐領域,從而使這種哲學形式在當今時揮著它無窮的歷史性力量。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4.
[2]彼得•斯特勞森.康德與當代哲學家[J].哲學研究,1988,(9):30-34.
[3]列寧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鄧曉芒,趙林.西方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羅連祥.從《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看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文教資料,2011,(11):109-110.
[6]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馬克思.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列寧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德]卡爾•施米特.政治的概念[M].劉宗坤,朱雁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鄭露璐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
- 上一篇:農村學校體育現狀及對策
- 下一篇:批判哲學啟蒙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