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哲學思維范式分析

時間:2022-06-03 11:14:47

導語:生態哲學思維范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哲學思維范式分析

一、生態理性的起源及國內外主要觀點

“生態”的詞源可追溯于希臘語的“house”或者“environment”,起初是指家或者人們所處的環境,后來“生態”一詞發展成為有機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理性”是人類通過思考做出的合理行為的能力,因此,生態理性即作為有機體的人類在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下做出的符合理性的行為能力。按照經濟學家的解釋,人類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并非能夠直接實現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尤其在心智方面還存在著短期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本性,這就直接導致了人類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往往走向暫時趨利于人類的道路,在不斷的試探中總結經驗調整自身的行為模式。由此看來,生態理性反映了人類的受動性和主動性在與環境的反復互動中形成的一種適應性行為能力。國外關于生態理性內涵的探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德雷澤克認為生態理性指人類與環境構成相互依存和協調的系統結構,并且在人類與環境的互動下使系統向低熵的方向發展,從而形成高序的穩定系統結構,這種觀點認為人類應該合理的控制自身行為,以可持續的方式作用于生態系統[1]。第二,以高茲為代表的生態馬克思主義認為生態理性是基于生態條件的經濟活動的效能限度,它反映的是生態文明時代適應環境的意識形態[2]。吉仁澤等人強調了人類的認知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不斷發展,并且形成人類做出反饋于環境信息結構的合理行為策略[3]。第三,哈耶克和史密斯認為生態理性體現了人類在自然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產生的社會秩序,而這種社會秩序深深的植根于在此之中的個人,由此影響著人類對待生態系統的行為,它強調了社會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形塑作用[4]。國內關于生態理性的論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唐代興指出現代人類文明所沾沾自喜的由科學理性構建出的新技術革命文化,其直接催生了全球化的生態危機。因此,要應對形勢窘迫的生態危機,必須突破科學理性的瓶頸,構建生態理性[5]。種海峰認為生態理性是對人類現代性文化的批判與繼承,即通過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理性思辨,將人類文明實踐引向新的方向,是人類文化理性進步的體現[6]。牛慶燕認為生態理性的思維范式包含三個層面:生態理性是系統有機的思維范式,生態理性是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思維范式,生態理性是事實與價值相契合的思維范式[7]。因此,總結國內外關于生態理性的論述可以看出,生態理性是現代人在認識、完善自身與自然界的過程中形成的,規范、約束和指導自我實踐活動的自覺意識,表現為對人類生存終極意義的真切眷注。這是一種追求全球生態系統安全的理性,它的核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智性分析與悟性體驗相統一的綜合性思維方式,它遵循最優化價值原則、追求限度性的和諧生活方式。生態理性會引起哲學、心理學和經濟學的廣泛關注,并且引導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展開。

二、生態理性、生態哲學與生態文明的邏輯關聯

工業革命帶來的直接結果是物質的極大豐富,但是過度追逐資本會導致工具理性的猖獗,并逐步建構成人類社會的主要理性形態,工具理性的過度擴張最終引起生態問題進而引發生態危機。生態環境是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生物的棲息、繁衍和發展的根基,人的自身發展離不開水、大氣、土地等自然資源,但是部分自然資源的增長是極其漫長的過程,當這種增長速度無法滿足人類發展需求時,就會反向成為人類發展的客觀制約因素。應該看到,古代四大文明古國的誕生都是基于充沛的自然資源,并且因為環境危機而淘汰的人類文明也比比皆是。例如,美索不達米亞區域起始的人口膨脹導致居住環境惡化,產生土地沙漠化、森林破壞、動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進而直接使該區域的人口急劇下降。因此,和諧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是人類永續發展的先決條件,當代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從而讓人們反思現有理性形式的可行性,以生態理性為基礎思維范式建構的哲學體系推動了全新的文明形式———生態文明。首先,生態理性指導著生態哲學的思維范式,促使我們對工業文明的哲學基礎進行反思。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與自然的共同演進中形成的現代化工業文明逐漸暴露出諸多弊端,生態理性在人類的反思與批判中應運而生,是對工業文明下人類觀念的超越。主要體現在:一是哲學自然觀的轉向,工業革命催生的人類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主從關系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轉變;二是生產范式的轉變,即從以現代科學為知識資源的征服性技術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向可再生環境技術轉變,最終實現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三是發展理念與目標轉向,生態理性下人類不再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單一效益,而是權衡經濟、生態、社會等方面的綜合效益,拋棄財富至上的價值觀念。因此,生態理性從某種意義上講孕育了生態哲學,促使人類通過對現代文明的批判與反思,為文明的發展方向予以哲學思考。其次,生態哲學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之基與實踐之源。生態哲學通過哲學的思辨指導綠色運動的開展,又不斷的發展生態哲學自身,以至于逐漸走向成熟。從生態哲學的內核來看,它顛覆了傳統主客對立的二元論,而是以人與自然共處的有機生態觀作為理論核心。生態哲學的發展為我們系統地認識自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更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指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德國哲學家薩克塞認為,人類在深入探究生態問題之后,逐漸跳出了追逐客觀物質欲望的深淵,推動了現代社會人生意義邁向更高境界[8]。毋庸置疑,生態問題關乎人類命運的延續,面對生態問題,就是人類理性深刻思考人何以存在的問題。這不得不促使我們對當代人類文明發展形態及其前途命運進行深刻反思,在工業文明窮途末路之際,人類必然會重新思考工具理性,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生態哲學的引導下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全新的實踐路徑。最后,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理性和生態哲學發展的價值歸宿與最終目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過程也能更好地推動生態理性的擴展覺醒、生態哲學的不斷完善。西方現性的精神啟蒙無不散發著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自然不再是人類敬畏的對象,而是在人類通往自由彼岸必須要克服的障礙。與此同時,人類對社會文明程度的衡量標準以人類戰勝自然能力的強弱為劃分,在現性以從必然實現自由的思想引導下,不斷刺激人類增強自身控制自然之力,并最終完全實現支配自然。因此,工業文明的思維范式就是工具理性與資本邏輯結合后的無限謀利理念,工業文明的生態危機實質上是其哲學基礎的危機。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在生態理性思維范式引領下、在生態哲學理論指導下的生態實踐行為,是生態理性覺醒和生態哲學發展的價值歸宿。同時,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中,也能更好地完善生態理性與生態哲學的發展。因此,生態理性、生態哲學和生態文明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生態理性是思維范式先導,它的覺醒能夠促使人類對傳統工業文明哲學基礎進行反思,構建新的哲學體系;生態哲學是理論實踐基礎,它是在生態理性引導下對工業文明哲學基礎的反思與批判;生態文明是終極價值歸宿,也是生態理性覺醒與生態哲學發展的具體實踐,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也能反過來促使生態理性與生態哲學的完善。

三、探尋生態理性的實踐路徑,推動生態哲學與生態文明的新發展

首先,應當塑造和培育生態理性的人格。理性是人所獨有的能力,生態理性最終必須轉化為生態理性人格(生態人)。相較受生物本性和自然本性驅使的“自然人”,生態人更強調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的主體性;同時,相比資本邏輯主導下的“單面人”,生態人突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對于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生態價值和社會意義;與經濟理性支配而形成的“經濟理性人”相比,它要求人類承擔起保護自然的歷史任務。因此,我們需要完成生態理性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結合,讓生態理性成為核心價值觀的內在滋養,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生態理性的社會實踐。總而言之,培育和發展生態理性,是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理論基礎。其次,應當構建和弘揚生態經濟理性。生態經濟理性就是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在經濟物質發展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必須弘揚生態經濟理性,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改變傳統粗放式生產模式,盡可能降低能耗、環境污染而獲得高質量的經濟產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說,也只有充分考慮生態效益的經濟發展,才能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和持續性。再次,應當審視和彰顯生態科技理性,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將生態理性融入科技理性中去。首先,要求人類必須扭轉形而上的機械自然觀,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調解人與自然有機系統的內部矛盾。其次,要求我們實現科技價值觀念的生態轉向,將生態價值尤其是生態道德引入到科技理性中,以此維護人在自然實踐中的合理行為。同時,要依靠21世紀新科技革命的發展趨勢,實現科技體系的綠色化生態化發展。21世紀以新一輪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為代表的科技與產業變革在眾多領域都將實現生態化、智能化的轉向,這也是我們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最后,在工具技術理性和生態理性之間保持合理的張力。目前,我們將導致生態危機的根源多是推給了工具理性,然而適當尺度的工具理性是推動社會進步中力量,之所以導致生態危機,是資本與工具理性的深層纏繞,致使工具理性失去限度。在資本的操縱下,人類逐漸喪失了主體性,被裹挾著追求無限增長的物質欲望,生態危機也就從中“應運而生”。20世紀60年代,生態危機造成的危害促使人類反省對待自然的粗暴行徑,生態意識的覺醒使人類開始重新思考工具技術理性。相比而言,生態理性是新生兒,思想體系還尚未成熟,依然未能完全擺脫技術理性框架。但是,理論總是在實踐中才能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生態理性也會隨時代的發展得到修正,一旦新的思想發展成熟,舊的問題就會消失。

作者:徐敬博 單位:中共中央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