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摹狀詞理論哲學問題探討

時間:2022-12-18 10:44:20

導語:羅素摹狀詞理論哲學問題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羅素摹狀詞理論哲學問題探討

【摘要】羅素作為分析哲學領域中第一個提出摹狀詞理論哲學家,其為以后諸多哲學家對于摹狀詞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文將對羅素摹狀詞理論的哲學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以期能夠為現代羅素摹狀詞在哲學問題研究上應用提供一些理論基礎。

【關鍵詞】羅素;摹狀詞;理論;哲學問題

摹狀詞作為語言哲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誕生之初,雖然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并有諸多學者參與到對于理論討論之中,但因諸多學者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從而導致學者對于摹狀詞的看法也不盡相同。為改變諸多學者的看法的同時,促進摹狀詞在新時代下的應用,本文將對羅素摹狀詞理論的哲學問題展開深入研究。

一、羅素摹狀詞理論概述

對于羅素摹狀詞,羅素在進行區分限定的時候,將其劃分為限定摹狀詞與非限定摹狀詞兩大部分。其中限定摹狀詞就是指那些具有唯一性的對象(數學中的唯一)所使用的數理邏輯名詞,例如世界的最高峰,美國的首府;而非限定摹狀詞則是指則是指那些不具有唯一性的對象,例如一名歌手、一位詩人、一顆星星諸如此類的事物都可以看作是非限定摹狀詞。

二、羅素摹狀詞理論的哲學問題

上個世紀初,西方哲學家將很多哲學問題最終都歸結于語言之上,因而諸多哲學家與學者開始對語言的本質及其使用展開了深入研究,以期能夠通過對語言的研究反過來解決哲學問題,而摹狀詞就是在這一時間段所產生的。羅素在提出摹狀詞理論以前,學習并接受了弗雷格的“主謂命題”的一部分看法,但對于弗雷格所提出的專名理論羅素卻不認同,并根據自己的異議提出了最開始的摹狀詞理論,從而為后來的摹狀詞發展開創了先河。在羅素提出摹狀詞以后,哲學家對于那些虛構事物的存在有了新的解決方法。羅素認為諸如“上帝”“獨角獸”“伏羲”之類的虛構事物名詞不是專有名詞,而是摹狀詞。之所以會提出這樣一種看法,羅素主要還是想通過對于多種特征的結合,然后避免這些虛構事物有著實際存在意義。另外,摹狀詞還能夠解決哲學難題中的排中律問題。根據排中律規律來說,如果有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那么其正反命題必定會有著一個命題是真命題。但這一規律也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以“①法國國王是英明的”與“②法國國王是不英明”作為示例。但眾所周知,法國如今是共和制國家,是沒有國王的,因此嚴格來說兩個命題都是假命題。而利用羅素摹狀詞來解決這種問題,需要先將以上兩個大命題拆分成為三個小命題:(1)在命題①中存在一個法國國王a;(2)命題②存在一個法國國王b,兩者都是法國國王,即a=b;(3)a是英明的,那么b就是不英明的;但現實中并不存在法國國王,那么(1)和(2)便都是假命題,即無論法國國王英明與否,兩個大命題都是假命題。通過這種方法,將可以對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種混亂邏輯現象進行闡述說明。除了排中律問題,羅素還通過摹狀詞解決了“同一律”替換問題,例如命題“喬治四世先確認斯科特是否為《瓦弗利》的作者”,羅素認為這個命題中的斯科特為是專有名詞,將會特指唯一一個人,然后根據同一律規律,將斯科特與《瓦弗利》的作者相互替換,從而驗證命題的真假性,這種方法在日常中應用將可以有效的改善因語言表述比較模糊而造成的后續影響。

三、羅素摹狀詞理論的哲學意義

羅素摹狀詞理論中包含著諸多理論內容,例如本體論、認識論、意義理論等等,因羅素有著不輕率否定哲學傳統,也不輕易去作出任何突兀的哲學創新的特質,使得其在進行摹狀詞理論研究的時候,不僅參考了過去的各種哲學理論,還以《數學原理》中的諸多命題作為摹狀詞理論的系統研究依托,從而對摹狀詞的哲學性進行命題驗證。這不僅確定了羅素摹狀詞在語言學上的哲學價值,也確定了羅素摹狀詞理論在邏輯學中的實際價值。除此之外,對于羅素摹狀詞理論,羅素雖然一直都會利用語言分析來研究哲學,但卻不會以語言分析為研究根本,認為哲學知識澄清語言的活動,反而認為語言分析只不過是對于哲學進行分析解釋的一種工具,最終以此工具建立其一種令人滿意的世界觀與本體論。這才是羅素能夠一直推進哲學研究,并且其研究內容能夠被越來越多的哲學家與學者所接受的根本要素所在。

在哲學界,羅素摹狀詞理論曾經受到過多位著名的哲學家的批評,雖然批評有壞的地方,但也同樣有著好的地方,有批評才會有完善,有完善才會有進步,從而讓羅素摹狀詞理論愈發完美,從而推進哲學界的發展。現如今,對于羅素摹狀詞理論,應使用各種新興技術對其進行完善、歸納與推理,從而通過推進摹狀詞的發展帶動哲學、邏輯學與語言學在如今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麗珍.淺談羅素摹狀詞理論[J].現代經濟信息,2017(14):362-364.

[2]黃萍.剖析羅素摹狀詞理論———對三大難題的解決及此理論的局限[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05(03):16-18.

作者:汪小楊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