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體育產業發展審視論文

時間:2022-03-25 03:17:00

導語:奧運體育產業發展審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奧運體育產業發展審視論文

奧運經濟效應對我國后奧運體育產業發展審視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奧運經濟效應對我國后奧運體育產業發展審視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奧運經濟效應對我國后奧運體育產業發展審視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后,基于奧運經濟的注意力、借勢、品牌理論對我國后奧運體育產業發展分析認為:我國應繼續承辦高規格的國際比賽,傾力使北京成為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在體育產業環境建設、市場培育等方面為我國其它地區提供示范作用。同時通過民族品牌的正確市場定位、制作標準化等方面建設,打造國際馳名的民族品牌,為我國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奧運經濟后奧運體育產業效應

2008年無與倫比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無疑對擴大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國體育產業從2001年北京奧運會籌辦直至成功舉辦期間,奧運經濟為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奧運會后如何基于奧運經濟效應的特點理性地審視我國體育產業的現狀,對于促進我國后奧運體育產業的良性發展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廣泛的影響。

一、理性認識北京奧運會籌辦期間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狀況

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后,我國體育產業在經歷福利型向消費型、一家辦向大家辦、事業型向經營型、行政型向社會型的逐步過度后愈發呈現生機勃勃發展的景象,體育產業的發展態勢喜人。具體表現為:體育用品市場繼續蓬勃發展,基于北京奧運會高等級賽事的競賽表演市場加速發展,其他健身娛樂市場、體育科技和咨詢市場、體育彩票市場等體育市場形成規模市場的體系日趨成熟;包括有形資產的經營和無形資產的開發利用的體育產業領域不斷拓寬,體育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逐步提高;社會投資辦體育產業的態勢發展很快,涌現出一大批符合現代企業制度多種所有制的體育俱樂部、體育企業和企業集團。

在北京奧運會給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充分肯定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態勢的同時,要理性的認識我國體育產業奧運籌辦期間發展的現狀。首先,我國體育產業在整體還處于發展的起步與過度階段,還未完全適應整體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目前,歐美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對于國家GDP的貢獻率已達1.5%以上,而我國的體育產業對GDP的貢獻不足0.5%。體育產業在整體結構也不盡合理,體育用品市場的產值占到我國體育產業的總產值的一半以上。而在競賽表演市場、體育傳媒與廣告市場等方面,有著與發達國家較大的差距。其次,我國體育產業在市場經濟主導整個經濟體制的大環境里,經營機制受制于相應配套的國家政策與法規,直接導致產權不清、資源浪費等現象的發生,從而影響了我國體育產業的良性發展。第三,我國的體育產業還表現為基于東西部地域經濟差異而引起的區域體育產業發展不均衡特征。無論從作為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的競技體育,還是作為體育產業發展基本條件的體育場館,以及體育系統企業的經營收入水平、區域的體育消費水平看,東部地區都是明顯高于西部地區。

二、繼續發揮奧運經濟的注意力效應,謀求我國后奧運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奧運會愈發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與其包括TOP等計劃迎合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經濟擴張特點密切相關。奧運經濟投資者都是著眼于全球發展趨勢和商品擴張覆蓋更大范圍消費需求的企業。要繼續充分發揮奧運經濟的注意力效應,一方面利用北京等地區成功舉辦奧運會的焦點效應,傾力打造北京發展為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北京在籌辦奧運會期間投資2800億人民幣傾力打造北京的國際大都市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繼續在體育產業軟硬件上適當投入,以謀求北京的體育產業對于全市GDP的貢獻1.7%向3%的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目標邁進。在此模式下,長春的亞洲冬運會、廣州的亞運會、深圳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以及我國積極申辦冬季奧運會的舉措,均可有效地構筑我國體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平臺。另一方面要把握奧運注意力經濟的階段性特征,預防“馬太效應”、“低谷效應”,著力發揮北京等地區體育產業獲得高速發展的空間和效益,并通過北京的示范作用輻射全國,謀求我國其他地區體育產業的良性發展。

三、繼續發揮奧運經濟的借勢效應謀求我國后奧運體育產業發展

在繼續發揮北京奧運經濟的借勢效應時,要充分挖掘奧運經濟的催化劑作用,正確處理加快北京體育產業和我國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的關系,建構我國體育產業整體上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要以抓住成功舉辦奧運會的契機,加快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環境建設。在總結運行奧運經濟適應國際奧委會的運行規則,把握其領域清晰、層次清晰、市場清晰的需求特征的理論基礎上,加大成功經驗的宣傳。在體育產業方面,既要加大硬件環境的建設,又要加強體育產業軟件的建設。尤其要充分發揮成功舉辦奧運會后我國在體育產業、體育經營管理專門人才等專業人才的作用,進一步完善體育產業相關政策與市場運行等軟環境方面的建設。并通過北京奧運會《奧林匹克標志保護條例》、《北京市奧林匹克知識產權保護規定》等法規對奧運標識等無形資產的保護深化認識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全民對體育產業的法律保護意識,優化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軟環境。

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培養體育市場的培育力度,優化、完善我國體育市場的結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由于體育消費不屬人們必需的生活消費,體育市場不會自然形成,加上其沒有形成完善的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因此政府必須采取相關措施去開發和培育。充分利用北京奧運會舉辦期間通過社會媒介正確的引導和宣傳的競技表演市場初步大規模形成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體育彩票業、健身娛樂市場、體育旅游業、體育中介業等體育產業核心市場,在拓寬體育市場的基礎上,優化我國體育用品單一發展的體育產業結構。

四、繼續發揮奧運經濟的品牌效應發展我國后奧運體育產業

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較之于以往歷屆奧運會可口可樂、柯達等國際馳名品牌,北京奧運會孕育了我國的聯想集團以TOP伙伴打造國際知名品牌的歷程,體育產業方面也有李寧等民族品牌積極參與。并以成功舉辦奧運會的契機,積極發揮奧運經濟的品牌效應加速我國民族品牌邁向國際馳名品牌的進程。

首先,要求民族品牌的塑造必須做好正確的市場定位。民族品牌的塑造必須審視我國人口眾多、市場廣闊的優勢,充分利用體育人口遞增的趨勢,定位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進行品牌塑造,并通過品牌推動市場尋求回報。在立足民用化的體育產業品牌的基礎上加大品牌的社會化力度,在拓寬體育市場的基礎上獲得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其次,民族企業要博采眾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以建構國際品牌。比如體育用品產業要著力于體育用品開創的新空間,并加快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以打造民族品牌。在體育用品具體的設計思路上打破慣性思維模式,增強產品的新材料、新工藝等科技含量。像運動服除了在運動場所穿著外,能否與生活便裝、工裝甚至時裝結合起來,這需要在款式、面料與輔料的搭配和紡織技術上都要有新的突破。

第三,我國體育產業在塑造品牌時要注重體育產業的工藝、管理制作過程中的標準化和營銷過程中的標準化。只有在實現我國民族品牌自身產品技術更新和質量保證時,在以上兩方面實現標準化,并從標準化的角度進行產品營銷、推介,從而使自身產品與國際相接軌的同時實現品牌的馳名化。目前盡管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體育用品加工國,也是獨立生產體育用品種類最多的國家,但符合國際質量標準的產品卻很少,其中能為大型賽事所用的就更少。在注重體育用品的工藝標準化的同時,在營銷時要借鑒諸多奧運會TOP計劃合作伙伴的營銷策略,注重自身企業文化與奧運文化的有機結合,制定系統的、長期的企業營銷戰略,在戰略的高度謀求我國體育產業的長期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北京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專欄14-奧運經濟與效應.《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8

[2]武軍李詠濤:后奧運經濟及其效應探析——奧運經濟問題研究之一[J].生產力研究,2007.(8):6-8

[3]余非齊衛軍:北京“后奧運經濟”的風險分析及控制[J].商場現代化,2008.(1,中旬刊)

[4]邱斌:對“后奧運經濟”的探究[J].商場現代化,2007.(9,下旬刊):395

[5]林顯鵬虞重干楊越: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2006,2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