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論文
時間:2022-03-28 02:43:37
導語: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全國霧霾天氣肆虐,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十八大會議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行低碳經濟變得刻不容緩。本文通過分析企業環境責任成本存在的問題,探討在低碳經濟下降低企業環境責任成本的策略,使環境效益、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責任;成本控制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GDP的增長速度有目共睹,一方面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形勢良好,另一方面不可忽視的是我國經濟發展背后環境付出的沉重代價。目前,企業環境責任成本的投入逐步加大,嚴重制約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凸顯出企業經濟利益與環境矛盾的日益加劇。“十二五”規劃和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必須向“低碳經濟”轉型,同時也給企業再次敲響了警鐘。因此,如何在低碳經濟下降低企業的環境責任成本,成為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和諧發展的根本所在。
一、理論基礎
(一)企業環境責任成本
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以承擔社會責任為前提,因消耗自然和生態資源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付出的責任成本。主要包括:一是環境責任預防成本,也是事前控制成本。企業任何生產活動的開展,都要預先考慮該行為對環境的影響程度。為了避免因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巨額成本,企業必須估算環境責任的預防成本,如購置環保設備的成本、對生產工藝和環保產品設計的成本、環保宣傳成本等。二是環境責任檢測成本,也是事中控制成本。企業雖然在開展生產活動前做出了切實可行的環境責任預防方案,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對環境必定造成一定影響,而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這勢必加大環境責任的檢測成本,如對周圍大氣、水、土壤等資源的檢測成本、殘余物質對環境影響的檢測成本等。三是環境責任治理成本,也是事后控制。如果企業對環境的污染已經造成,企業就要支付資金治理環境污染。這部分資金包括環境治理成本即治理的技術費、人工費、材料費等,也包括因環境污染產生的賠償成本,如破壞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污染當地的水資源造成糧食減產、影響周邊居民身體健康等的責任成本。
(二)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
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是指企業在整個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運用科學的方法,通過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對所涉及的環境責任成本因素進行控制以達到低碳經濟的目標,進而實現環境效益、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與企業其他方面的成本控制不同,環境責任成本控制具有多面性、復雜性和滯后性的特點。對企業而言,環境責任成本控制關鍵在于對環境責任預防成本的控制,也就是事前控制。企業對環境責任預防成本控制投入的增加,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環境責任的檢測成本和治理成本,合理規劃環境成本的支出,還可以為企業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對整個社會而言,企業對環境責任成本實施控制可以緩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長期以來的矛盾,也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更是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過程見圖1。
二、低碳經濟下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的意義
低碳經濟是指基于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摒棄以往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高效利用清潔能源,追求綠色經濟,通過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環境三者和諧發展的經濟模式。這是我國經濟結構的根本轉變,同時也給企業今后的發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一)有利于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樹立企業的良好信譽和形象
當前,大氣的污染、霧霾的加劇、居高不下的PM2.5等環境問題的出現,直持將矛頭指向了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的企業。由于絕大多數企業始終把承擔環境責任當成一種簡單的社會責任,并沒有意識到環境責任投資給未來企業的發展所帶來的無形價值和收益,因此最終的結果是企業一直消極被動地應對環境責任問題。如今隨著“低碳經濟”理念的盛行,全社會關注環境問題的敏感度增強,企業只有將承擔環境責任提升到戰略層面,才能在經濟轉型的“十字路”口上處于主動的競爭優勢地位,樹立企業為社會和國家負責的良好信譽和形象。
(二)有利于企業降低環境責任風險,走長期良性發展道路
傳統企業的風險管理并未將環境責任風險包括在內,這就導致絕大多數企業的發展模式進入到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利益的惡性循環的怪圈中。隨著國家近年來對環境整治力度的加大,企業舊式的發展道路在“低碳經濟”這個大環境下顯得格格不入。建立科學合理的環境責任成本控制體系,不僅能真實全面地體現企業履行的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而且能減少來自環境責任風險的威脅,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三、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傳統企業仍然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首要目標,并未主動考慮環境效益、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平衡發展,導致經濟效益“良好發展”的表象掩蓋了危及整個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的不利因素。
(一)環境責任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
十幾年來,我國一直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性發展的經濟道路,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企業不會放棄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也不會主動增加環境責任成本的投入,更不會犧牲自身的經濟效益而實現全社會的和諧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對環境的預防、檢測和治理方面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如《節約能源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對于促使企業承擔環境責任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在有關環境法律法規中很少有環境責任方面的具體規定,正是由于環境責任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致使企業被動地履行國家規定范圍內的責任,造成當前經濟和環境矛盾的加劇。
(二)環境責任成本控制范圍不清晰
傳統的環境責任成本控制,通常只考慮生產經營過程中實際支付的治理環境污染費用和因污染環境負擔的罰款,而往往忽視在預防、研發、銷售和回收環節存在的隱形成本。如果企業在產品生產前重視研發先進生產工藝流程、采用先進的機器設備,對產品進行全方位的環保設計,就可以減少環境責任成本的發生。再者,使用低碳環保的包裝進行產品的銷售以及對包裝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可以降低環境責任成本。然而多數企業只考慮眼前利益,忽視可持續性發展,這樣在短期內減少了企業的成本費用,增加了企業利潤。但長久來看,企業無法真正核算全部環境責任成本,使企業的財務報表不真實,不能使企業利益相關者了解其內在的責任風險。歸根結底是我國在環境責任成本控制方面沒有清晰的控制范圍,再加上企業沒有將隱形成本納入其責任成本控制的范圍,致使企業遭受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環境責任成本控制核算不科學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我國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進步,這進一步說明舊式的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的核算方式己經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目前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核算中,應用較多的是標準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等,然而企業很少將污染環境的成本納入成本控制的核算范圍,即使考慮到環境責任成本,也往往將其計入“管理費用”賬戶。這種簡單的會計處理方式不能明確地體現企業環境因素所發生的成本費用支出,造成企業資產及利潤數據的失真。在全面的成本控制核算過程中,一方面企業沒有考慮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成本控制進行核算,僅核算事后控制的環境責任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也沒有把承擔社會環境責任納入控制范圍,沒有很好的估計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社會環境的影響。這些核算方面的漏洞很大程度上體現出我國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核算的不科學性。
(四)環境責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不及時
企業環境責任控制成本信息的不完善、控制范圍的不清晰及控制核算的不科學等因素,造成企業不能真實全面的反映因預防、治理環境污染而發生的成本費用,更不可能準確披露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方面的信息。現階段,治理環境污染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致使一些企業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這種情況下,企業只是簡單地披露一些以貨幣計量的環境責任成本信息,而無法及時披露不能用貨幣計量的其他環境責任成本信息。然而環境責任成本控制需要采用多種計量屬性,這就造成沒有固定的財務報表披露的現象。另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為了增強核心競爭力,減少環境帶來的壓力,甚至不披露環境責任成本控制的信息,使企業利益相關者無法及時獲得真實的企業信息,企業也就沒有足夠的動力進行環境責任成本控制。
(五)環境責任成本控制的核算人才短缺
目前,由于我國高等教育學科的分類及企業招聘管理的一些弊端,造成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核算的人才短缺。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核算是一門綜合性、專業性很強的技術,涉及會計學、環境學、統計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知識。然而,從現階段來看,我國的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的核算人員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實際操作能力較差、經驗不足等不利因素,嚴重影響了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的核算工作。
四、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加強措施
(一)建立健全環境責任法律法規
在低碳經濟環境下,完善的環境責任法律法規是環境和經濟和諧發展的基石。目前,我國己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法規,為我國企業保護環境、發展低碳經濟建立了法律基礎。然而這些法律法規對破壞環境的懲罰力度不足,難以起到真正的約束作用。因此,我國應逐步建立和完善專門的環境責任法律法規制度,使之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加大執法力度,促使企業及時發現在執行法律法規時的不足,并快速調整發展戰略,更好地促進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環境責任法律法規的完善對企業主動進行環境責任成本的核算和披露、保護生態環境、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二)制定明確的環境責任成本控制范圍及標準
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的目的是環境效益、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和諧發展。企業應該依據該目的制定明確的環境責任成本控制范圍和標準,范圍和標準的設定可以參考以下方法。企業可以根據大量的歷史成本數據,并結合企業當前的生產經營活動,對企業生產程序進行分析,找出環境責任成本發生的規律,以推算未來企業發生的環境責任成本,從而制定出適合本企業發展的范圍和標準。同時將環境責任成本納入企業的成本核算體系,將企業內部的生產工人、成本控制人員、高層管理人員統一起來,協調各部門間的關系,從而降低環境責任控制成本。
(三)完善環境責任成本控制核算體系完善環境責任
成本控制核算體系的首要任務是建立完善的環境會計核算體系。首先,對環境責任成本單獨設置賬目,不僅要核算可以用貨幣計量的會計科目,也要把非貨幣計量的環境責任成本加以評價和考核。其次,企業可以引進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將環境責任成本控制納入成本控制信息系統中,利用計算機成本控制系統分析和核算收集的數據。一方面可以選擇環境責任成本控制費用最少的方案,另一方面及時發現在環境責任成本控制中的錯誤,以達到控制環境成本的目的。最后,引進獎懲制度,積極調動全體員工參與到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中。
(四)健全環境責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體系
為彌補我國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的薄弱性、監管方面的不健全,國家一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通過增強新聞媒體對社會大眾、企業的宣傳和輿論監督,強化環境保護的意識,同時對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業進行制度改革,引導社會公眾關注企業在低碳環境下環境責任成本控制信息的披露,承擔社會責任的情況。另一方面,企業要積極探索環境責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制度,通過建立專門的成本披露信息部門,投入專項資金,調動管理部、財務部、營銷部等參與的積極性,及時地收集數據和披露信息,做到“早發現、早治理”。
(五)培養高素質的環境責任成本控制人才
企業環境責任成本能否很好的控制,關鍵因素在于環境會計核算人員。首先,企業要轉變控制理念,將經濟利潤最大化的首要目標逐漸改變為在低碳經濟環境下經濟和環境共贏。其次,要加強對核算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融入多種相關學科。企業也可以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專題性培訓,及時掌握最新的環境責任成本控制知識,引導其樹立環境成本控制理念,提高企業環境責任成本控制效率,降低成本控制的費用。
作者:谷慧玲 張 堯 石 蔚 單位:河北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守華、陶春華:《環境會計理論綜述與啟示》,《會計研究》2012年第11期。
[2]唐洋、陽秋林、張彩平:《環境會計研究的現狀與未來》,《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年第1期。
- 上一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發展策略研究
- 下一篇: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