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率與產業結構關系研究

時間:2022-02-18 03:00:36

導語:城市化率與產業結構關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化率與產業結構關系研究

內容摘要:城市化率與產業結構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城市化率與產業結構的變化情況,然后利用計量模型驗證了二者的關系。根據實證分析發現,城市化率與產業結構存在相關關系,并且城市化率是產業結構的影響結果,其中第一產業的占比降低會提高城市化率,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比的擴大會提高城市化率。從系數比較看,第三產業對城市化率的影響要大于第二產業的影響,這主要因為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較強,并且能大力促進消費的提高和改善。由此,本文提出了改善我國產業結構、提高城市化率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化率;產業結構;關系;影響

城市化是一個區域經濟與社會不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過程,是從以農業為主的傳統低技術社會向工業社會、服務型社會轉變的過程。城市化率是反映區域城市化程度的度量指標,一般采用人口占比作為指標,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即為區域的城市化率。但城市化率不斷擴大,城市化程度不斷擴大的過程不僅僅是城鎮人口的集中和擴大,也是產業結構不斷轉變與升級的過程。部分學者認為是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城市化進程,提高了城市化率。這是因為工業和服務業的集中發展為勞動力向城鎮集中提供了就業基礎,是城市化實現的基本條件。部分學者認為是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化率的不斷提高促使了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完善。這是因為城市化有利于提高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生產與服務效率,為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發展需要的人力資本。本文在此將深入分析我國城市化率與產業結構的現狀與變化歷程,并系統而深入探究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我國城市化率與產業結構的變化歷程與現狀

(一)我國城市化率的變化歷程與現狀

我國城鎮化率整體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但依然比較低。從圖1趨勢顯示,我國城鎮化率保持類似直線的上升趨勢,上升趨勢非常顯著。1978年我國城鎮化率只有17.92%,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不到五分之一。2011年上升至51.27%,城鎮居民人口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占比。2014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4.77%。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為70%以上,我國與之的差距依然非常大。根據聯合國估計,世界發達國家城市化率在2050年將達到86%,而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72.9%。從各個區域看,我國東部城市化率最高,西部最低。目前我國城市化率已經達到90%的城市有8個。也有學者表示,如果將在城市常住的1.8億農民工扣除,我國真實的城市化率應該在35%左右。因此我國城市化進程的路程依然非常漫長。我國城鎮化的進程在不斷加快,呈高速推進趨勢。圖2為我國城鎮化率的年增長幅度。從其趨勢可知,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1978年至1995年,為城鎮化進程緩慢推進的階段,城鎮化率的年變動在1%以下,年均變動在7%左右。該階段曲線的波動非常不穩定,這說明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速度不穩定,與我國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有關。第二個階段為1996年至2002年,為我國城鎮化進程穩定快速推進階段。從圖2可知,曲線呈現一段較為平滑的直線趨勢,年變動在1.44%左右。城鎮化率的穩定快速增長與我國經濟的穩定快速增長相關。第三個階段為2003年至今,為我國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階段。這期間,我國政府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二、三、四線城市的快速平衡發展,加快中西部經濟的崛起。從該段曲線變化可知,年變動在1%以上,波動幅度較大,年均波動在1.3%左右。這與我國經濟向其他區域、其他城市擴張有關,這期間我國城市化率的推進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二)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歷程與現狀

我國產業結構變化非常大,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90%。圖3為1978年至今的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從圖3可知,我國產業結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1978年至1985年。這期間我國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分別占據較為重要的位置。第一產業的占比雖然有所變動,但依然占比較高,高于第三產業的比重,并且有小幅上升的趨勢。1978年第一產業的占比為27.90%,1982年占比上升至33.03%。第二產業的比重顯著地下降趨勢,1978年占比為47.56%,1985年為42.55%。第三產業的占比由小幅下降,但很快上升到一定比例:1978年占比為24.54%,1980年為22.23%,1985年為25.48%。第二階段為1986年至2011年。這期間,依然以第二產業為主導。從圖3可知,第二產業的占比相對比較穩定,占比為44%左右。第一產業的占比下降趨勢非常顯著,1986年占比為26.81%,2011年下降至9.53%。第三產業占比快速上升,1986年占比為29.83%,2011年上升至44.32%。從2009年開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超過了90%,第一產業占比下降至10%以下。第三階段為2012年至今。這時期第三產業的比重超越了第二產業,成為產業結構的主導產業,第二產業的比重開始下降。2011年第二產業占比為46.14%,2014年下降至42.64%。第三產業依然呈快速上升趨勢,2014年上升至48.19%,占比將近50%。第一產業的下降速度開始放緩,2014年占比為9.16%。產業結構整體趨勢比較穩定,但各個產業占比的波動性比較大。如圖4所示,從整體的波動性看,在1978年至1995年之前產業的占比波動性比較大,第一產業下降幅度比較大,第三產業上升幅度比較大。1996年至2014年產業占比的波動性較小。從具體產業看,第一產業的占比在1995年之前有兩次正向增幅:一是1981年占比上升了1.69個百分點,1982年占比上升了1.48個百分點;二是在1990年占比上升了1.98個百分點。從1996年之后第一產業占比保持緩慢的下降趨勢,每年下降幅度在0.5個百分點左右。從第二產業看,其占比的變化相對較為穩定,整體表現為占比下降的趨勢,但是在1993年又一次大幅度上升的趨勢,上升了3個百分點。從第三產業看,波動性非常好大,在1978年至2014年呈現10個V型波浪,整體表現為上升的趨勢,年均上升幅度為0.8個百分點左右。

二、城市化率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分析

(一)實證分析

變量與數據。驗證城市化率與產業結構的關系主要有四個變量:城市化率,第一產業占比,第二產業占比和第三產業占比。數據為《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計算所得,主要包括1978年至2014年共計37組數據。1.單位根檢驗。由于變量為時間序列,可能存在不平穩現象,因此需要對其進行平穩性檢驗,在此采用ADF單位根檢驗。通過檢驗發現所有序列在不差分和一次差分的情況下均為不平穩序列,具有單位根,而在第二次差分的情況下都消除單位根,序列歸于平穩。二次差分的結果如表1所示。因此,變量可以建立誤差修正模型。2.相關關系。首先以CS為因變量,以DY、DE和DS為自變量進行沒有常數項(在有常數項的條件下相關性不顯著)條件下的最小二乘法,得出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數據可知,城市化率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的相關性拖尾概率分別為0.0082、0.0000和0.0579,在10%的置信水平下結果顯著,而相關系數達到了0.9060,因此城市化率與三次產業的占比相關性顯著。3.格蘭杰因果檢驗。相關關系只能驗證二者存在關系,但是不能驗證關系影響的方向,而格蘭杰因果檢驗可以驗證變量之間影響的方向。因此在二次差分下變量都歸于平穩,因此變量之間可以進行格蘭杰檢驗,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3的拖尾概率可知,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不是引起城市化率變化的原因的拖尾概率為0.106、0.0984和0.0064,說明三次產業是引起城市化率變化的原因,而反過來拖尾概率都大于0.1,因此結果不成立。

(二)結果分析

根據以上結果,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系數的正負可以看出各個產業與城市化率的關系。第一產業與城市化率的系數為負值,因此為負相關關系,即城市化率越高,第一產業的占比就越低,反之城市化越低,第一產業的占比就越高。第二產業與城市化率的系數為正值,因此為正相關關系,即城市化率越高,第二產業的占比就越高,反之城市化率的占比越低,第二產業的占比就越高。第三產業與城市化率的系數為正值,因此二者為正相關關系,即城市化率越高,第三產業的占比就越高,反之城市化率的占比越低,第三產業的占比就越高。第二,從系數的大小可以看出各個產業與城市化率關系的大小。比較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系數,雖然為正值,但是二者的系數大小存在較大差別,這說明如果二者對城市化率的影響較大,那么系數較大的第三產業對城市化率的影響較大,而系數較小的第三產業對城市化率的影響相對較小。這種結果符合當今經濟發展的實際。第二產業為工業,隨著工業科技的不斷發展,機械逐漸取代人工作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減少,因此工業在城市集中,并不會對人口向城市集中形成較大的影響。第三產業為服務性產業,其對勞動力具有較高的依賴性,因此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遺憾發展往往伴隨著就業崗位數量的不斷上升。第三,根據城市化率的概念,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成為其對城市化率影響的重要關鍵。第一產業為農業,其發展一般反映出農村人口情況。第一產業占比大幅度下降,那么農村人口會大幅度下降。比較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比和增加值占比的變化趨勢可知,二者都是下降趨勢,但是就業人數占比的下降幅度都比較大:1995年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比為52.20%,2014年為29.50%,下降了將近23個百分點,是1995年的56.51%;1995年增加值占比19.66%,就業人數占比為9.16%,是1995年46.59%,下降了將近10個百分點。但從下降幅度看,增加值占比下降幅度比較大。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占比1995年為23.00%,2014年為29.90%,占比有5個百分點的上升;增加值占比1995年為46.68%,2014年為42.64%,占比有4個百分點的下降。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比1995年為24.80%,2014年上升至40.60%,上升了16個百分點;增加值占比1995年為33.66%,2014年上升為48.19%,也上升了將近16個百分點(見圖5)。因此,第三產業上升了1個百分點,其就業占比也上升1個百分點。因此目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較大,因此其系數也比較大,而第二產業相對比較小。第四,科技的發展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力較大。科技的發展會影響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對城市化率的影響力。這是因為,科技的發展會讓機械逐漸取代人工,從而影響其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并且影響其相關企業的選址。我國很多機械化工業都選址在比較偏遠的位置,遠離城區,一方面是因為政府規劃,另一方面其不需要依靠城市的人口集中度。科技的提高降低了工業對就業的影響力,也降低了其對城市化率的影響。因此,工業科技的提升會減緩城市化進程的速度,對城市化率的提高有消極作用。近年來我國在大力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機械取代人力成為趨勢,因此其對就業的吸納能力也會降低,這將有利于迫使農村人口往城鎮流動,有利于城市化率的提高。

三、政策建議

城市化率和產業結構是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提高城市化率、優化產業結構成為我國政府在新常態下經濟轉型的重要目標。對此,基于城市化率與產業結構的關系,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議:第一,通過大戶、合作社、企業化規模化戰略,加快農業機械化速度。我國為農業大國,也是農業人口大國。從戶籍來說,我國絕大部分依然為農村人口。要降低農村人口比例,除了通過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吸引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外,也需要降低農業對人口的依賴度,推動農村人口往城鎮轉移,從而提高城鎮化率。要解放農業對勞動力的依賴度,必須利用科技的力量,即實現機械化生產模式,利用機械取代人力。根據機械化生產實現條件,農業必須達到一定的集中度,實現區域規模化集中。目前我國已經創新出多種集中模式,如大戶、合作和企業化生產模式。無論以任何方式集中,其目的就是為了農業的機械化做準備。第二,合理穩步推進第二產業的機械化發展速度,保障城市的就業率。就業是民生的關鍵,是城市健康發展的關鍵,保障就業也是城市化率提高必須滿足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國第二產業主要集中在城市,其對勞動力的依賴度依然非常大,這對人口往城市集中具有很強的積極作用,目前不可替代。合理推進第二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其影響力。但機械化工業是未來工業的發展趨勢,這時其對城市化率的影響會降低,甚至會出現倒退,不利于城市化的推進。因此,在基于就業和城市發展的需要,基于民生的需求,我國在推進第二產業發展的同時應該考慮城市的影響問題。第三,加快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速度。要彌補第二產業對就業的負面影響,必須充分發展城市第三產業。目前我國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吸納數量已經超過了40%,并且占比還在不斷上升。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潛力非常大,對就業和城市化率的影響也非常大。并且第三產業作為服務性產業,為低資源消耗的綠色環保產業,其發展不僅對城市化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很強的積極作用。第四,城市化率不是經濟發展的終極指標,產業結構的完善應該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我國一直在強調城市化率的數值,但事實上城市化率與產業結構的完善最終是為社會發展服務,因此我國政府應該強化最終目標,不能為了提高城市化率而忽略了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所以,我國在追求產業結構的完善時應該著重強調產業結構對經濟、對環境的影響,強調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王秋紅,李夢杰.我國城鎮化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4)

2.孫曉華,柴玲玲.產業結構與城市化互動關系的實證檢驗[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3.何景熙,何懿.產業-就業結構變動與中國城市化發展趨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6)

4.沈蒙婭.城市化與產業結構優化互動效應的統計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2

5.劉艷軍.我國產業結構演變的城市化響應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6.梁瀟.產業結構演變與城市化的互動關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

7.朱燁.新型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互動性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

8.陳立俊,王克強.中國城市化發展與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S1)

9.孔露露.我國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關系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3

作者:劉建國 單位:洛陽市財會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