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發展現狀與升級建議

時間:2022-12-05 10:52:57

導語:產業結構發展現狀與升級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結構發展現狀與升級建議

摘要:本文關注了安徽省近年產業結構的變化,選取了代表性城市進行統計數據的動態分析,直觀展示了安徽省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并對發展現狀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進行了分析。最后,基于發展現狀,針對性的提出產業結構升級建議,以期推動安徽省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

關鍵詞:產業結構;安徽省;升級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反映了經濟發展階段、水平和質量。產業結構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和質量,反映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狀態的優劣。國際上,高度發展國家的產業結構多呈現“三二一”依次遞減的特征,因此該特征也常被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產業結構在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一系列意義深遠的變化,形成了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繼續擴張,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的格局。十八大以來,在新一屆政府“穩增長、調結構”的舉措方針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逐步占據主導,“三二一”的格局雛形已成。安徽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長期以來其產業結構組成都是以第一產業為主。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和中部經濟的崛起,安徽省的產業結構有了明顯的變化,第一產業比重逐步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有所提升。然而,雖然安徽省的產業結構調整及優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相關政策的調整,其產業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且在省內不同地區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研究新形勢下安徽省產業結構的變化特點以及其地域分布特征,對于優化安省徽產業結構、提升經濟發展內涵具有指導意義。

一、安徽省產業結構分析

(一)整體產業結構的分析

可以看出,自1995年以來,安徽省的產業結構有了明顯的變化:第一產業在全省經濟中的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逐漸突出并成為主導,第三產業穩步發展,形成了“第一產業為基礎、第二產業為中心、第三產業為先導”的新局面。但是,2005年以來,安徽省產業結構出現一個新的“拐點”,主要表現為第三產業比重下滑、第二產業比重上揚。這主要與近年來安徽省主動調整投資方向有關。在2004-2011年,安徽省把基礎設施投資和改善民生的社會事業投資作為重點,并通過政策和區位優勢,加快引進東部沿海企業來皖投資,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受益于本省投資熱點的轉移和外來投資產業的承接,第二產業迅猛發展,尤其是基建產業和制造加工業,間接導致第三產業的比重下降。2011以來,受全球經濟危機和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安徽省為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始強化第三產業(諸如服務業和高科技行業)的發展,以期調節目前“二三一”的局面,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提升經濟發展內涵。綜上可見,安徽省產業結構的發展很大程度受制于政府的政策的傾向性。

(二)產業結構的地域分布特征分析

由于安徽省內各地區的發展程度不同,傳統支柱產業也各有差異,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布局呈現明顯的地域性差異。為此,本文根據地域分布和傳統產業結構的特征,針對性的選擇了阜陽(皖北)、宿州(皖北)、六安(皖中)、滁州(皖中)、蕪湖(皖江)、馬鞍山(皖江)和黃山(皖南)、合肥(省會)8個地級市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皖北、皖中、皖江、皖南地區產業結構的發展特征。:第一產業的比重在各地區均表現為持續下降。尤其在合肥、皖江等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第一產業所占百分比已經降至個位數,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在皖北和皖中地區,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也降至20%左右。這表明安徽省各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正在逐步降低對農業的依賴性。第二產業比重在各地區均為主導產業,發展形勢較好。截止到2013年,除皖北地區外,其他地區第二產業的規模均超過了50%。第三產業經歷了上世紀末的快速發展后,近期有回落的趨勢。尤其是05年以來,幾乎所有樣本對象的第三產業比重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安徽省整體的第三產業比重,也從05年與第二產業旗鼓相當的水平,逐步滯后于第二產業(圖1)。另一方面,各地區產業結構受傳統支柱產業影響,地域分布上存在明顯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皖北地區以農業為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產品深加工開發,逐漸形成第一、第二產業聯動發展的特點,而第三產業的發展一致較為穩定,占比在31%上下浮動。皖中地區通過合肥的中心輻射力,帶動了工業和服務行業的整體提升,第二、第三產業齊頭并進,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持續下降。皖江一帶憑借毗鄰長三角的區位優勢,工業發展步伐相對較快,第二產業尤為突出,但第三產業比重偏低,調結構的道路任重道遠。皖南地區則以自身的旅游特色,獨具一格著重發展第三產業,并以此帶動了第二產業的提升。合肥作為安徽省的省會城市,第三產業發展最為迅速,第二產業發展穩定,第一產業持續性下降。由此可以看出,上述樣本城市中,除合肥和黃山外,其他城市均受傳統產業影響較大,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鄧祖兵等認為對傳統行業的投入,不能提高服務業的效率,也不能優化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因此,安徽省的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新的思路。

二、產業結構調整建議

諸多研究在推動安徽產業結構升級方面給出了合理建議。張雅枚(2005)認為應該從選擇主導產業、積極推進安徽與“長三角”地區的一體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進。馬成文等(2012)通過數量經濟分析方法定量測度了安徽省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及協調發展狀況,認為提升城鎮化水平有助于加快第二、三產業的升級。結合已有研究和安徽省三大產業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未來應該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政策引導科研機構研發投入及成果就地轉換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口號,希望藉此發揮個體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激發市場活力,加強市場流通。而新時期的創業內容應該摒棄那些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的項目,結合自身特色與優勢,強化科技支撐,努力拓展企業與在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積極尋求多元化共贏模式,主動培育優勢和潛力項目。以合肥為例,合肥是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和重要科教基地,擁有中科院系科研院所等研發機構820家、各類高等院校50多所,在合肥工作的兩院院士將近百人,如此堅實的科技實力,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科研機構及人才優勢,在政策上鼓勵研發投入及成果就地轉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加快長三角一體化及城鎮化建設

在最新的長三角發展規劃中,安徽被納入了長三角之中,合肥被定義為副中心城市,將連通上海、杭州、南京一起打造世界城市群,這必將帶動和加快安徽的城鎮化建設。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安徽省目前的城鎮人口比例已經達到50.5%,提升幅度明顯。但是,我國中長期的規劃指出,到2020年實現城鎮人口比例60%的目標。因此,安徽省的城鎮化建設應該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中,借此契機全面提升。而城鎮化的發展必將推動服務業和建筑業等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因此這也是安徽省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機遇。

(三)近期重點是大力發展第二產業

首先,從產業結構本身而言,產業結構的發展程式多從“一二三”,逐步到“二三一”,最后趨于“三二一”,未來安徽省在產業結構發展的大方向上應穩定第一產業、強化第二產業、加速提升第三產業,近期重點是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最終實現齊頭并進優化升級。其次,從地域發展布局而言,盡管安徽省被納入長三角一體化之中,但是其經濟發展水平不如江浙滬;在長三角總體發展中,安徽應該明確定位、形成特色,利用自身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以第二產業為重點,承接江浙滬地區第二產業向內地的轉移。從全省范圍來看,應優先從經濟發展較好的合肥經濟圈和皖江地區入手,然后逐步向皖南和皖北推進,易于形成合理有序的產業梯度,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全方位升級。一方面這些地區第二產業發展較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善,對人才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在這些地區升級產業結構的同時,其他地區應做好承接這些地區產業轉移的準備。

(四)政府加大對優秀人才引進的政策傾斜

安徽省的產業結構升級之路應從人才引進做起。21世紀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更是人才的競爭。清華大學曾經對其畢業生就業去向做過統計,結果發現赴安徽省就業人數所占比例位列全國后三位,這很大程度體現了當地政府對優秀人才引進、創新創業扶持的政策力度不夠。充分的人才儲備是實現安徽跨越發展的保證,相信只有廣納英才,才能實現科技強省。另外,對于本土成長起來的重點企業,政府部門除了在土地使用、資金扶持、產品銷售等方面給予扶持外,更應該助力這些企業的中長期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優秀人才的引進,在管理上拓展企業發展思路,在生產上完成企業的改革創新。

(五)因地制宜實行一地一策

針對省內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特征,采用不同的發展策略。對于皖北,長期以來由于農業人口及外出務工人員多,三大產業發展比較平衡,隨著國家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幫扶,結合安徽省新農村建設的現狀,皖北地區應以此作為機遇,實現產業結構的由量變到質變的跨越發展。當地政府可以在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農產品附加值提升、農產品渠道輸出等方面著手,以此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生產進程,優化產業結構。對于馬鞍山等資源主導型的城市,一方面需要對傳統資源產業鏈進行壓縮重組,提高效益,優化資源開發,盡快實現產業特征向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調整;另一方面,利用資金優勢引進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新型產業,實現生產方式向深加工、高附加和低消耗方向發展,推動地區的內涵式發展。對于皖南地區,現有的旅游資源已具規模,未來需要細化服務,以第三產業的影響力帶動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形成多品牌、深層次的旅游特色。對于省會合肥,經過長期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已初步形成了汽車及工程機械工業、家電工業、化工與新型建材等為支撐的第二產業群。未來合肥需要進行服務行業的升級,依托科技實力,強化高新企業,實現第三產業的穩步發展。

三、結束語

本文針對安徽省產業結果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受政府投資和政策的傾向性影響,安徽省產業結構在2005年后出現新的變化: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比重下滑,傳統產業的影響依舊較大,整體產業結構發展與全國水平不符。此外,省內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受傳統支柱產業的影響,地域分布上存在明顯差異。基于此現狀,提出了產業結構升級的建議,包括政策引導科研機構研發投入及成果就地轉換、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及進一步加快城鎮化建設、近期重點是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政府加大對優秀人才引進的政策傾斜和因地制宜實行一地一策等,希望借此推動安徽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作者:張晨 朱芹 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行

參考文獻:

[1]俞金國,王麗華.產業結構演進過程及機理探究——以安徽省為例[J].人文地理,2005

[2]豐志培,劉志迎.經濟省級版背景下的產業升級路徑與對策——以安徽為例[J].江淮論壇,2014

[3]鄧祖兵,徐莉.安徽省第三產業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17個市的面板數據[J].經濟•管理,2010

[4]張雅枚,江三良.安徽產業結構演進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政策建議[J].華東經濟管理,2005

[5]馬成文,魏文華.安徽省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升級關系研究[J].特區經濟,2012

[6]程必定,袁宏.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對中國區域發展的時代價值[J].江淮論壇,2010

[7]陸夢娟.安徽省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N].雞西大學學報,2016

[8]馬金強.安徽省資源主導型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研究[N].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