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調整下鄉村規劃初探
時間:2022-09-03 03:41:56
導語:產業結構調整下鄉村規劃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總體來看,我國種植業比例呈下降趨勢,但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畜牧業比重不斷提高;林業從單純提供產品向注重生態環境方面發展,保持生態覆蓋率的同時林業資源越來越豐富;漁業從單純依靠捕撈向養殖方向發展。在這樣的產業結構調整下,進行鄉村規劃能進一步促進資源優勢的發揮,促進鄉村合理發展。
1鄉村規劃的主要內容及面臨的困境
1.1鄉村規劃主要內容。鄉村規劃涉及的主要內容如下:①針對鄉村自然、經濟資源的分析評價;②鄉村社會、經濟發展方向,針對鄉村地區實際情況制定的發展戰略目標,地區資源的分配布局;③鄉村地區各個部門的發展規模和水平、投資和效益;④制定鄉村規劃的措施和步驟。制定鄉村規劃,要結合鄉村現有的資源條件和生產基礎,在國家政策方針的支撐下,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前提,促進鄉村有序發展。1.2我國鄉村整體特征。一是規模相對較小且布局分散,這是由我國農業生產水平和工作模式形成的。在鄉一級行政區域內,村莊和集鎮的規模相對較少,大多是分散的個體。二是村莊類型多樣化。由于我國國土面積相對較大、民族眾多,各個區域內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條件、人文環境、歷史文化背景等相差巨大,這樣的特點決定了鄉村地區的布局結構形態、社會經濟職能方面呈現出多樣化格局。三是鄉村地區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由于我國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在這樣的整體環境下造成村莊的規模、分布密度、生產能力及經濟效益等各個方面均呈現出不同的特性,總體上顯現出較大的發展水平差異。1.3鄉村規劃面臨的困境。1.3.1山地較多、耕地較少。大多數欠發達地區的村莊位于山區,山區交通不便,各類資源難以得到有效的開發與利用,導致村莊形態較為原始落后,在鄉村規劃過程中無法像平原地區那樣進行集中規劃,自然條件差導致農業發展遇到了阻礙。總體來說,由于山地多、平地少,導致鄉村地區無法發展其他產業,加之農業基礎相對薄弱,導致鄉村地區經濟不發達。1.3.2區位相對偏遠且遠離中心城鎮。大多數鄉村地區遠離中心城市,距離中心城鎮也相對較遠,這種區位條件導致鄉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無法受到中心城鎮的帶動,也難以享受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機遇。1.3.3人口數量少且素質相對較低。由于鄉村地區的發展長期處于滯后狀態,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增長主要依靠自然生長。大多數鄉村地區素質較高的人口逐漸向發達地區遷移,鄉村地區留守的人口素質相對較低,自然難以促進鄉村地區經濟發展。1.3.4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緩慢,自身缺乏足夠的經濟能力進行市政基礎建設。加之缺乏外來資本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導致鄉村地區發展緩慢,因此村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
2產業結構調整視角下鄉村規劃方法
在鄉村地區的產業結構中,農業是基礎產業,也是占用鄉村地區大量勞動力的產業;非農業生產人口相對較少,非農業產業主要體現在生產資料供應、農業產品運輸、生活服務建筑業等方面。為了進一步促進鄉村地區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對鄉村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十分必要的。2.1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各地鄉村規劃管理協調機制,加強對當地鄉村規劃管理的統一領導、統籌實施、全面保障。按照“一級政府、一級規劃、一級事權”的原則,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承擔起加強鄉村規劃管理的主體責任,充實鎮(鄉)、街道辦事處規劃建設管理力量,積極創新改進鄉村建設管理機制[1]。市級相關部門要在立法、機構和職能配置、人才和技術等方面加大統籌和支持力度。2.2明確鄉村規劃原則。基于產業結構調整進行鄉村規劃,首先要遵循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鄉村規劃的最終目標是促進鄉村地區的資源合理調配,促進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因此,鄉村發展過程中既要保證經濟增長,也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實現經濟增長。在實際的規劃建設過程中要加強對河流、綠地等自然資源的保護,使各類建筑和自然環境形成統一的整體,體現出當地的地質風貌和區域特色。其次,要遵循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原則。在鄉村規劃過程中要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鄉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規劃方案,通過鄉村規劃使得產業結構更加合理且凸顯鄉村地區的文化特色,這樣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當前旅游業迅速發展的當下,在鄉村規劃建設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鄉村的生態資源作為旅游資源,從而推動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為農民增收提供更多的途徑[2]。不僅如此,發展旅游業還能加強城市與鄉村的人文交流,促進整個社會協調發展。最后,要體現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從鄉村居民的實際訴求出發進行各類規劃,這樣才能使鄉村規劃滿足農民的物質需要和文化需要。在規劃過程中首先要解決農民最迫切的問題,尊重農民的意見和訴求,這樣才能保證鄉村規劃科學合理。2.3明確鄉村規劃步驟。基于產業結構調整進行鄉村規劃要實施“四步走”戰略。首先,在規劃過程中要進入鄉村地區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利用這種方法了解區域內鄉村發展現狀以及鄉村干部對鄉村未來的規劃;加強對典型鄉村的考察,深入了解鄉村地區的民情民意,通過對村民或者鄉村干部的走訪,獲取最為真實的資料,為鄉村規劃提供信息支持和決策依據。其次,規劃前要綜合收集的各類數據對鄉村地區的發展情況進行客觀、科學的評估,結合鄉村地區的自然風貌、地形地貌、人口規模、交通條件和社會發展等多方面情況綜合評價鄉村地區的產業發展現狀,根據評估結果確定鄉村地區的產業發展模式,并據此制定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為接下來的規劃做好準備。再次,制定詳細、明確的鄉村發展戰略。根據實地走訪和綜合評估所獲得的資料,針對鄉村地區的人口規模、空間布局、村莊區位等進行研究,找出鄉村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結合當前鄉村產業發展的優勢條件和發展潛力制定實際的發展戰略。發展戰略制定后,要不斷完善細節,通過對細節的完善找出規劃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進行進一步完善。最后,確定鄉村規劃布局。在此過程中要堅持耕地保護和生態保護的原則,根據不同產業發展的用地需求進行用地規劃,根據不同的鄉村人口規模、村莊性質、產業發展潛力制定相應的規劃標準,統籌安排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資源建設,以共享共建為基本原則,這樣能有效避免資源浪費[3]。2.4突出鄉村規劃的重點工作。在鄉村規劃過程中抓住重點和主要矛盾,發揮鄉村地區的主要優勢,才能使鄉村地區的規劃建設更加科學合理。在構建城鎮體系的過程中,依托當地的核心產業,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在此基礎上形成以中心城鎮為核心、基礎鄉村為依托的布置模式。結合區域內鄉村的實際情況布置中心聚居點,對于地處偏遠且不具備產業發展價值的鄉村聚居點進行搬遷,加強鄉村地區集中化,這樣才能保證各類產業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能輻射周邊,使周邊鄉村能更好地享受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發展機遇。
3結語
基于產業結構調整進行的鄉村規劃,首先要明確我國鄉村規劃的主要內容以及我國鄉村的整體特征,在此基礎上明確鄉村規劃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才能為鄉村規劃做好指導工作。在規劃過程中,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鄉村規劃原則,制定鄉村規劃目標和鄉村規劃戰略,突出鄉村規劃的重點,這樣才能保證鄉村規劃工作科學、合理,進一步促進鄉村地區經濟發展,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陜晉兵.基于產業結構調整視角探討鄉村規劃方法[J].山西建筑,2015(2):13-14.
[2]逄增果.淺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鄉村振興[J].祖國,2018(24):257.
[3]李燦.萬州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研究[D].重慶:重慶三峽學院,2017.
作者:莊飛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
- 上一篇:論兒童哲學的教育價值
- 下一篇:中韓電子產品貿易現狀及對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