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開放度比較與評價論文

時間:2022-08-09 03:30:00

導語:經濟開放度比較與評價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開放度比較與評價論文

本文所指長江三角洲指江蘇省、浙江省與上海市,土地面積21.1萬平方公里,占全國2.2%;人口1.38億人,占全國10.6%;2000年本區GDP1.92萬億元,占全國21.7%。本地區位于長江與太平洋的交匯處和我國兩大經濟帶—沿海經濟帶與長江流域經濟帶的T型結合部,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東隴海線、京滬線、滬杭線、浙贛線等鐵路干線和寧滬、滬杭甬及京滬高速公路以及擬建中的京滬高速鐵路構成區內陸地運輸的干線網絡。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長江橫貫東西,以江海相連的優勢為大宗貨物運輸提供了便捷的水上通道,成為我國重要的水陸集疏運樞紐。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仍然發揮著水上通道的作用。浦東、滬西、南京、杭州與寧波機場,上海、連云港、南通、寧波等沿海港口以及國內最大的內河港口——南京港溝通了本區與國內外的聯系。顯赫的交通樞紐地位,豐厚的人文精神淀積和悠久的民族工業歷史使本區在中國經濟發展中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80年代初,我國外向型經濟發端于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異軍突起,一度取代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1990年中央決定開發和開放上海浦東新區,1992年初,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南京等6個沿江港口城市,尤其是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以及昆山、吳江等地的臺資工業園區的先后崛起,使長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90年代后期,浦東開發開放進入形態開發和功能開發并舉的新階段,致使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心從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的東南沿海向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流域轉移。2000年,長江三角洲進出口商品額達到725.7億美元,比1992年增長307%;外商投資企業年未登記數為4.4萬戶,比1992年增長276.7%;外資企業投資額達到2028.5億美元,比1992年增長9倍多;當年外商直接投資額(FDI)達112億美元,比1991年增長25倍。長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并將繼續對我國未來的發展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本文旨在對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度進行分析與評價,并據此對長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議。

一、國際貿易依存度分析

長期以來,理論界一直把外貿依存度作為衡量一國(地區)經濟開放度的重要指標。外貿依存度是一國(地區)對外貿易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用于衡量一國(地區)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主要發生在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兩個領域,其變動趨勢是貿易投資一體化。因此,僅僅考慮對外貿易難以正確度量經濟開放度。為此,本文用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兩個指標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開放度進行度量,并以珠江三角洲等地區作為參照系進行對比分析。

嚴格地說,國際貿易包括商品貿易、服務貿易與技術貿易三部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產業結構高度化進程的加速,服務貿易與技術貿易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但由于受統計資料的限制,本文著重分析商品貿易的依存度。根據對有關資料進行整理,2000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外貿依存度為55.6%(參見表1)。

其中,上海最高,達99.4%,江蘇次之,為44.5%,浙江為38.1%。長江三角洲貿易依存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1.6個百分點,充分反映了長江三角洲的經濟開放度處于領先地位。但令人驚異的是,該區外貿依存度卻比沿海地區平均水平(63%)低7.4個百分點。究其原因,廣東省外貿依存度高達145.6%,且權重極大:2000年進出口額達1701億美元,占沿海地區38.8%,比長江三角洲高419.2億美元。廣東一省拉動沿海地區外貿依存度16.7個百分點。除去廣東省,長江三角洲外貿依存度比沿海地區平均水平高9.3個百分點。

表12000年長江三角洲外貿依存度對比分析

單位:億元,億美元,%

全國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GDP(支出法)89112.557616.9190749662.2

外貿進出口額47434388.51281.81701

外貿依存度446355.6145.6

資料來源:根據《國際貿易》2001年第2期、《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有關數據進行整理。

注:沿海地區包括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海、桂等12省(市、區)。珠江三角洲指廣東省。

二、國際投資開放度分析

國際投資開放度是指一國(地區)國際投資與GDP的比值,用于衡量國際投資的開放程度。國際投資按類型分包括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按資金流向分包括資金流入與資金流出。由于統計資料的限制,本文根據《國際貿易》2001年第2期的實際利用外資額進行整理分析。由于對外投資數額很小(1999年長江三角洲為0.9億美元,珠江三角洲為0.5億美元),故忽略不計。

表2為長江三角洲國際投資開放度與國內相關地區的對比分析。2000年,長江三角洲國際投資開放度為4.9%,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3個百分點,比沿海地區平均水平低0.4個百分點,更比珠江三角洲低6.1個百分點,長江三角洲低于沿海地區平均水平仍然是珠江三角洲的影響。除去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區國際投資開放度只有4.2%,則低于長江三角洲0.7個百分點。

表22000年長江三角洲國際投資開放度對比分析

單位:億美元,%

全國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實際利用外資493.5370.1112128.3

國際投資開放度4.65.34.911

資料來源:根據《國際貿易》2001年第2期、《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有關數據進行整理。

三、對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度的評價

分析經濟開放度目的是要說明其發展水平和合理程度,以及對國民經濟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外貿依存度迅速提高,1994~1998年,我國包括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的貿易開放度為40.1%,比美國高17.2個百分點,比日本高20.8個百分點。包括國際資金流入與流出的投資開放度為5.9%,比日本高1.5個百分點,僅比美國低1個百分點(參見表3)。于是,中國外貿依存度的高低問題,對經濟影響的正負效應問題就被提了出來。有人擔心依存度過高將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我國已經加入WTO,如何判斷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直接影響到對外開放戰略的政策調整,需要對此有一個科學結論。

表31994~1998年我國經濟開放度的國際比較單位:%

外貿開放度國際投資開放度

商品貿易服務貿易貿易開放直接投資間接投資投資開放度經濟開放度

中國34.45.740.15.40.55.946.0

美國18.34.622.92.1

4.86.929.8

日本15.34.019.30.63.84.423.7

巴西13.82.816.61.43.85.221.8

印度18.44.723.10.60.91.524.6

資料來源:黃繁華《中國經濟開放度及其國際比較研究》,載《國際貿易問題》2001年第1期。

國內有學者認為,目前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存在高估問題(注:參見隆國強:《如何看待我國的外貿依存度》,載《國際貿易問題》2001年第11期。),理由包括:

(1)加工貿易比重大。1981~1999年,加工貿易在我國出口與進口額中的比重由4.8%上升到56.9%和37.8%,由于加工貿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大進大出”的特點,與國內經濟運行的關聯度不密切,因此加工貿易比重增大,導致我國外貿依存度被高估。

(2)GDP構成差異。比較而言,第三產業可貿易程度較低,因此用傳統方法計算,第三產業比重較高的美國(達75%)與發達國家的外貿依存度就會被低估。我國第三產業比重僅為33%,相對而言,外貿依存度就會被高估。

(3)匯率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民幣匯率大幅貶值。一般認為人民幣名義匯率比其購買力平價匯率(PPP)低三倍左右,直接導致外貿依存度被高估。

在充分考慮GDP構成和匯率因素后,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只相當于低收入國家水平,而遠低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參見表4)。

我們認為,長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還是低水平的,既有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也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除以上原因外,還要考慮以下因素:

1.從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趨勢看,國際貿易發展速度比經濟發展速度快。世界平均出口依存度從1970年的14%提高到1997年的25%。由此推斷:長江三角洲開放型經濟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經濟開放度將以快于經濟發展的速度增長。

表41997年我國外貿依存度的國際比較單位:%

國別商品貿易額商品貿易額

占購買力平價GDP的比重占商品GDP的比重

中國8.553.1

美國20.475.3

低收入國家8.452.0

中等收入國家18.680.0

高收入國家38.778.7

資料來源:隆國強《如何看待我國的外貿依存度》,載《國際貿易問題》2000年第11期。

2.從國內比較看,我國目前對外開放度的前沿陣地仍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度雖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珠江三角洲相比差距甚大,甚至低于沿海地區平均水平。90年代以來,尤其是浦東及長江沿岸港口城市的開發、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的戰略重心正從東南沿海向長江流域轉移。地處沿海與沿江開放帶結合部的長江三角洲以其區位、歷史與人才的獨特優勢,正成為我國的經濟、信息、金融與科技中心,在長江流域及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發揮著對外開放的窗口及增長產生巨大作用。顯然,本區目前的經濟開放程度與水平遠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盡快提升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水平與質量,不僅是長江三角洲本身發展的需要,也事關全國發展戰略的成敗,其緊迫性與重要性毋需贅言。

3.從長江三角洲自身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現狀看,區域內部經濟開放程度的地域差異極大。從省際對比看,2000年本區上海的外貿依存度最高,達99.4%,分別比江蘇、浙江高1.2倍和1.6倍(參見表5)。即便如此,上海的外貿依存度也只及廣東的68.3%。國際投資開放度江蘇最高達6.3%,分別比上海、浙江高0.5個百分點和1.9倍,但只及廣東的57%。由此可見,經濟外向度的巨大區域差異為長江三角洲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推進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

20世紀90年代,長江三角洲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經受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保持了有效益的增長,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為地區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高作出了貢獻。但與先進國家、先進地區相比,本區的開放性經濟還存在一些結構性的矛盾:一是商品貿易市場占有率仍較低,出口商品技術含量不高,缺少有一定規模和較強競爭力的拳頭產品。二是相對于商品貿易規模,本區技術貿易與服務貿易發展滯后,亟待加快發展。三是出口市場集中度仍然偏高,致使區域經濟發展受國際經濟波動影響較大,貿易區域多元化格局有待進一步形成。四是利用外資規模仍然偏小,且投資引進方式單一,境外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五是外商投資的行業分布比較集中,且主要是制造業,第三產業投資主要集中于房地產業,對第一、第三產業投資有待加強。六是外商投資的地區分布過于集中,導致區域經濟發展的失衡與區域發展差異擴大。七是作為長江三角洲開放型經濟發展的主陣地,各類開發區布局過于分散、起點不高、結構雷同、與周邊地區關聯度不強,成為制約開放型經濟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障礙因素。

表52000年蘇浙滬粵四省市經濟開放度對比單位:%

外貿依存度國際投資開放度

江蘇44.56.3

浙江38.12.2

上海99.45.7

廣東145.611

資料來源:同表1。

加入WTO,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將在更大范圍內和更深程度上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長江三角洲地區人力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綜合經濟實力強,必須根據加入WTO的新形勢與新特點,進一步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加快經濟體制與運行機制同國際慣例接軌,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在實現經濟國際化的過程中不斷搶抓新機遇,增創新優勢,促進大發展,最終實現現代化。

(一)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

長江三角洲地區兩省一市作為地域相連、文化相近、結構互補的較為完整的城市經濟區域,必須在多層次內部合作的基礎上,實施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才能避免內耗,實現開放型經濟的協同發展。為此,需要打破行政封鎖,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探索上海與蘇漸兩省間基礎設施銜接、支柱產業配套、新興產業共建、一般產業互補的梯度開發模式與分工協作體系。要強化上海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創新中心與營銷中心的功能,強化腹地企業與上海之間的互動與聯系。以南京、蘇州、無錫、徐州、杭州、寧波等二級中心城市為節點,以運輸干線為依托,開展跨地區的產業整合與資產重組,培育一批能有效參與國

際競爭的大型企業集團,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

(二)實施大口岸、大經貿戰略

要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對長江三角洲內的口岸資源進行整合,做到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形成合力,避免不合理的重復建設。要建立在國際慣例指導下的由各類企業廣泛參加,各項經貿業務相互融合,抵御風險能力強的開放型外經貿體系。在開放戰略上,要從有限范圍和有限領域的市場開放轉變為全方位的市場開放;要從各自為主的單方面對外開放轉變為各經濟區域間的雙向開放;要從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性開放轉變為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的開放。在操作層面上,要從單純注重出口轉變為出口與進口相結合,從單純注重實物貿易轉變為實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尤其是技術貿易)相結合。大幅度提高區內口岸的通關速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現代化物流系統,實現外經貿的經營主體多元化、商品結構高度化、貿易方式多樣化、市場布局合理化和管理方式現代化。

(三)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培育開放型創新體系

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加強科貿、技貿、工貿結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為依托,技術引進與開發相結合,面向國際市場的創新體系。加快發展技術貿易,積極推進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爭取在電子信息制造、電子商務、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領域的重點出口產品開發和經營上取得突破,建立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出口生產基地。加大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高輕工、紡織、冶金、建材、食品等傳統產品的力度,提高傳統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把資源秉賦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形成在國際市場有競爭力的出口商品群。

(四)拓寬外商投資新領域,實現利用外資戰略性轉變

圍繞長江三角洲地區國民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抓住我國入世后在服務貿易等領域進一步對外開放市場的機遇,實行公開、透明、平等的貿易與投資政策,保護公平競爭,落實國民待遇,進一步健全外商投資的法制環境。根據我國承諾的開放時間表,逐步擴大在商業、外貿、金融、保險、證券、電信、旅游、運輸、咨詢、法律、會計等服務領域的利用外資規模,把服務領域利用外資作為新的突破口,通過強化對外商投資的產業導向和與跨國公司的戰略合作,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同時進一步拓寬引資渠道,改進引資方式,繼續探索購并、BOT、國際租賃、創業投資和證券投資等多種引資方式,積極引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與水平,實現利用外資領域與方式的戰略性轉變。

(五)加快實施“走出去”開放戰略,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長江三角洲地區可結合資源秉賦狀況、產業發展特點和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有選擇地加大海外投資力度,重點支持和鼓勵本區具有比較優勢的輕工、紡織、機械、電子、醫藥等長線產品項目向海外轉移,以利用企業現有設備、成熟技術和原材料、零部件等實物投資為主,在境外設立有一定規模的帶料加工裝配企業以及一批分撥中心、維修服務中心、技術開發中心,形成具有生產、貿易和融資功能的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拓展經濟發展的空間。

(六)點面結合,形成長江三角洲開放型經濟的區域框架

長江三角洲開放型經濟的區域框架包括中心城市體系、產業帶網絡和開發區體系等三個層次。上海市作為長江三角洲內的中心城市,具有增長極和輻射源的功能,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樞紐。南京、杭州等二級中心城市主要承擔著增長極與廣大腹地間的要素傳輸和次級中心城市功能。而沿線(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線)、沿江、沿河、沿海產業帶則是生產力布局的框架網絡。各級各類開發區作為生產力布局的節點和區域經濟的新增長點,在外向型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必須進一步提高開發區建設和管理水平。要堅持開發區規劃建設的高標準、多功能和高技術導向,用一流的投資環境創一流的投資效益,使開發區成為對外對內開放的窗口,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孵化器和重要基地,帶動區內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