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城市化道路思考論文
時間:2022-08-09 03:36:00
導語:經濟與城市化道路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聚集經濟理論
聚集經濟原理是城市和區域經濟理論中的經典思想。歷史上,德國人A.韋伯最早提出要加強對經濟凝集作用的分析研究。他認為,聚集能夠使企業獲得成本節約的聚集經濟,他對聚集經濟下的定義是:聚集經濟是由于把生產按某種規模聚集在同一地點進行,因而給生產或銷售方面帶來的利益或造成的節約。
根據韋伯的理論,聚集分為兩個階段: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在低級階段,單純是由企業經營規模擴大而帶來的生產聚集,高級集聚主要就是擴充大規模經營的利益。將聚集經濟視為一種規模經濟利益,揭示了聚集經濟的一個重要性質,那就是聚集能夠享受專業化分工的好處。但多樣化與專業化是同時發展的,廠商或企業空間的影響和利益,還可以通過企業活動或產業多樣化的方式來實現。經濟學界常用“范圍經濟”的概念來解釋這種多樣化現象。由于多樣化和競爭加劇等原因,企業為減少交易費用而聚集起來,以獲得范圍經濟。
由此可見,聚集經濟內涵中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是:與專業化相聯系的規模經濟利益和與多樣化相聯系的范圍經濟利益。確切地講,聚集經濟是一種通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獲得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統力量。
(一)計劃經濟體制下城市的曲折發展(1949-1978)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進入了現代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時期,國民經濟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城市數量與人口比重不斷上升。但是在這個時期,我國實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無視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城市的產業布局和建設項目發展都是由政府制定的,城市的聚集經濟效益被扭曲。
(二)改革開放后城市的迅速發展(1978-)
1980年全國城市規劃工作會議,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工作方針。1983年我國行政體制實行“地改市、市帶縣”的改革后,許多城市擴大了行政轄區,一大批經濟較發達的縣紛紛撤縣設市;加之放寬了建鎮標準,這就使得自此后的城鎮人口規模急劇膨脹。人們從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發達地區迅速崛起的一座座中小城鎮身上,看到了中國城市化的希望。
我國實行體制轉軌的幾年,順應了經濟發展的潮流,加快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縮小了與世界水平之間的差距。見表1。
表1我國城市化發展及與世界水平的比較
年份1949195919691979198919941999
城市數目(座)140183175216450622667
城市總人口(億)0.571.241.411.586.968.749.28
城市化水平(%)10.618.417.519.026.228.630.9
年均增長率(%)—0.78-0.090.150.720.480.38
世界城市化水平(%)28.031.037.040.049.052.0—
與世界的差距(%)17.412.619.521.022.823.4—
三、基于聚集經濟的城市化問題思考
(一)城市規模問題
“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方針,在理論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主要有三種:大城市論,中等城市論和小城市論。對此,筆者認為不能僅把人口作為衡量城市化的唯一指標,城市聚集效益同時包括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個方面。只有保證三效益的統一,城市才能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從經濟效益角度講,不管城市大小如何,只要投入能夠得到補償,它就存在發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同時必須考慮生態效率,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除此之外,還要使城市居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不斷提高。總之,如果一個城市的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它就應積極發展,而不應控制。
(二)小城鎮問題
在中國,要素向城市的聚集存在著諸多障礙,中國被迫走上了一條“小城鎮”的道路。據建設部統計資料,2000年底,全國建制鎮17892個,集鎮27552個,建制鎮用地約182萬公頃,集鎮用地90多萬公頃。小城鎮使人口分布趨于分散的同時,也使生產力的發展趨于分散。另外,小城鎮的粗放發展,帶來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而我國又是一個人多地少、資源短缺的國家。所以要打破城鄉格局,只有使資源要素流動起來,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而不能固化小城鎮的發展。
(三)制度創新
在我國,要素向城市聚集的障礙很大方面來自制度障礙。戶籍制度,硬性的將人口分為農村和城市,使我國的二元社會結構得以強化。土地制度,將農民一輩子固化在農村土地上,不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改革戶籍制度,實現農村人口合理流動。戶籍制度的改革在總體上應該是漸進式的,應首先淡化城市偏向,使戶籍制度與社會福利逐步脫鉤,再經過一系列過渡環節過渡到城鄉一元的戶籍管理制度。進行土地制度的創新,吸引城市資本介入農業,通過市場實現土地的規模經營,允許農民對土地使用權的出讓、出租、轉包、抵押等行為,提高土地生產率。
收稿日期:2001-09-24
【參考文獻】
[1]馮云廷.城市聚集經濟[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呂玉印.城市發展的經濟學分析[M].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0.
[3]DavidASmith,MichaelTimberlake.Conceptualizingandmappingthestructure
ofworldsystem''''scitysystem.UrbanStudies,1995,32(2):287-320
- 上一篇:我國經濟適用住房問題分析論文
- 下一篇:農村經濟改革評價論文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