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9 04:30:00
導語: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深圳市經濟發展概況及發展態勢
特區成立以來,深圳市經濟高速發展,既具有持續性,又有一定的波動性。從國民生產總值來看,20多年來,深圳全市GDP由1979年的19638萬元增長至2001年的19081500萬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排第4位,僅次于上海、北京和廣州,GDP年均遞增31.2%,這樣的增長速度即使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罕見的。
附圖
圖1深圳市各年份GDP增長狀況
資料來源:深圳市統計信息年鑒(2000年)
從深圳市的經濟增長速度來分析深圳經濟的發展態勢,1979年至1989年的10年間,由于大量資金涌入,又由于GDP基數還較小,各年的經濟超高速增長,大多數年份的增長率超過了40%,但此一階段的經濟增長表現出一定的振蕩性,這既與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有關,又與投資增長的不穩定性有關,表明深圳經濟發展在當時仍然很不成熟,未能從中央政府高度集中的投資分配的“空投式——鑲嵌型”發展,轉化到依靠城市經濟系統的自增長能力(資金自我積累)和投資環境吸引力(吸引外部投資)的階段。
1990-1995年是深圳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階段,GDP增長率相對穩定于30%-40%之間,表明深圳經濟系統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加上國內國際的有利形勢的因素,使深圳經濟繼續保持超高速發展勢頭。
1995年后的深圳經濟呈現了新的發展態勢,經濟增長率下降到20%以下,隨著我國經濟的“軟著陸”,經濟過熱的勢頭受到宏觀調控抑止,深圳的經濟增長速度有所回落,但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經濟環境仍然較好,1995、1996兩年的GDP增長率分別為19.4%和18.9%;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外向型經濟為主的深圳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深圳市政府在經濟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經濟素質進一步提高,1997-2001年,GDP增長速度保持在13%-14%之間。
2深圳產業結構演替
2.1產業結構轉化的內容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會相應地發生改變,區域產業結構的演替與區域經濟的發展階段密切相關,反過來,產業結構的變化會對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產業結構轉化的國際潮流是產業高級化,其基本內容是向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特區成立以來,深圳的產業結構發生的快速變化,也是按此趨向發展。
表1為深圳市1979年至1999年第一產業的有關統計數據。
表1深圳市各年份第一產業相關統計數據
附圖
資料來源:深圳市統計信息年鑒(2000年)
由上表可以看到,深圳市第一產業的發展態勢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增長趨勢變化大,發展速度不穩定。表明深圳市第一產業的發展容易受到干擾,還未能達到穩步增長的階段。二是第一產業所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趨勢。這主要與深圳的經濟發展戰略有關。
第二產業是深圳經濟快速發展的主線。從表2中的數據可以看到,深圳的第二產業的發展迅猛,為深圳的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其發展態勢直接影響全市的經濟狀況。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雖然一直很高,但波動性并不大,這說明深圳的第二產業的發展穩健,基礎堅實,素質較好,抗干擾能力較強。
表2深圳市各年份第二產業相關統計數據
附圖
資料來源:深圳市統計信息年鑒(2000年)
第三產業對于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素質有著重要作用,第三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被重視。建市初期,由于深圳特區是我國首先實行開放改革的地區,吸引了國內外前來投資洽談,旅游、貿易的眾多客商,再加特區人口的迅速增加,刺激了商貿、旅游,服務業的迅速發展,使第三產業從一開始就占居了重要位置,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5.06%,起點較高。20年來,第三產業雖然產值逐年增加,且增長速度也相當迅猛,但由于它從一開始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已占有較大比重,因此,往后逐年的比重變化較小,多年來第三產業所占GDP比重穩定于45%-50%之間(表3)。
表3深圳市各年份第三產業相關統計數據
附圖
資料來源:深圳市統計信息年鑒(2000年)
縱觀深圳市20多年來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變化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非農化趨勢明顯。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由于受城市化發展和土地資源的限制,以及農業生產本身的特點所制約,其發展規模和速度,遠不及第二、第三產業,因而比重逐年降低。開放以前,深圳還是個落后的農業社會,但到1996年,第一產業在其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經下降到1.6%,深圳已成為一個完全的工業社會。深圳的經濟增長主要表現在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
其次,1993年以前,第二產業發展速度相對快于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比重相對穩定,三次產業構成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第一、第二產業的變動上。1993年以來,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加快,占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93年的42.9%上升到近幾年已接近50%。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已形成并行發展的格局。按發展趨勢估計,第三產業在深圳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將繼續上升。
第三,不斷優化和升級是深圳市產業結構變化的主趨勢。深圳的產業結構以“三來一補”作為起點,經歷了蛙跳式的演進,使幼稚的高新技術產業很快成長為深圳產業結構中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強經濟與技術的結合,使傳統產業逐步引退,高新技術迅速崛起,第三產業蓬勃發展,不斷產生新的經濟亮點。近年來,深圳開始致力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確立了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先進工業為基礎,第三產業為支柱的經濟發展戰略。推動經濟建設由數量型、資源消耗型的粗放經營方式向質量型、效益型、集約化經營轉變,走技術先進和內涵發展的道路,不斷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第一產業注重扶持“三高”農業、創匯農業,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第二產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企業裝備水平和產品技術含量;第三產業以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推動全市第三產業上規模、上等級。三大產業結構由1979年的37:21:42調整到2000年的1.2:50.5:48.3,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第四,各個產業產業內部的發展變化也相當明顯。農業生產打破“以糧唯一”的單一格局,按貿工農綜合發展的方向調整農業生產布局,使農村經濟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農業生產朝著集約化經營和外向型方向發展。
第二產業內部結構不斷向著新型化的方向轉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則有不同的支柱產業。特區成立的前10年,“三來一補”的加工業是第二產業的主體,“八五”時期建筑業成為了第二產業中發展最為迅速的行業。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從1990年初起步,近10年得到迅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第一增長點。1991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僅22.9億元,1998年達655.18億元,產值年均遞增54.2%,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8.1%提高到35%。隨著深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政策環境、市場環境的不斷完善,深圳已經形成了計算機及其軟件、通訊、微電子等高新技術產業群,并在周邊地區形成了很強的產業配套縱深優勢。深圳的第三產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增長點,呈現出內容多元化、新型化和高附加值的發展趨勢,金融、信息、旅游、商貿、房地產、倉儲、運輸等新興行業已發展成為深圳的優勢產業。到目前,金融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物流業共同成為了深圳的三大支柱產業。1999年末,深圳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3.2%,占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27.4%,深圳作為中國兩個全國性證券市場之一和金融機構較多的城市,將逐步發展成為區域性金融中心。再以游泳業為例,多年來,旅游行業一直充滿活力,各項經濟指標均居全國前列,產業地位不斷提高。1999年接待海內外游客1700萬人,其中,海外游客230萬人;旅游收入150億元,創匯11億美元,占全國旅游收入的十分之一,占廣東省的三分之一。旅游業已成為深圳二次創業中的重要經濟增長點,其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和在全市第三產業中的主導地位越來越顯著。1995-2000年連續6年中,深圳旅游收入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過5%。
2.2深圳市產業結構演替的階段判識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可以,從量和質的規定性兩方面去認識這種聯系。量的規定性指的是各產業的產出與投入規模的比例關系,質的規定性的核心是指產業結構的高度。所謂產業結構高度是指區域產業結構在根據經濟發展的歷史和內在邏輯序列順序向演進過程中所達到的階段或層次[1]。這種序列的內容包括:(1)產業結構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占優勢的產業逐漸向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占優勢的狀態演進的水平;(2)第一產業占優勢的狀況逐漸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的狀態演進的水平;(3)制造初級產品的產業占優勢的狀況向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的產業占優勢的狀況逐漸演進的水平。
根據前面所述各個產業的數量上和內容上的變化,結合區域產業結構高度的理論,可以嘗試對深圳產業結構演替劃分階段并進行判識。
第一階段,1979-1990年,也就是特區成立的前10年,此一階段的產業結構的特點是:大量的“三來一補”加工業是當時的主導支柱產業,第三產業以旅店、服務業等行業為主,增長速度快,但內容相對單一。
第二階段,1990-1995年,在這個時期,“三來一補”的加工業增長勢頭回落,工業向深加工發展,同時新的經濟亮點產生,如建筑業的快速發展,另外,高新科技產業起步于這個階段,第三產業中的金融業和旅游業也開始發展。
第三階段,1995年以后,深圳的產業結構有了實質性的變化,實現了傳統加工業的引退,以計算機通信、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科技產業增長迅猛,旅游業空前蓬勃發展,與金融業、物流業等新興產業一起成為了支柱產業,經濟素質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2.3深圳產業結構演替的特點
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產物,它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產業結構的轉化和升級也有一定的特點:
首先,產業結構的變化快。在短暫的20余年見間,深圳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升級,多個行業在不同時期成為經濟增長點,優化了產業結構,提高了經濟素質,促進了經濟持續增長。其次,產業結構的調整及時有效。既適應了深圳本身的經濟發展水平,又把握了時展的特點,使深圳經濟增長具備較強的持續性。
第三,政策的催化推動對于深圳的產業結構演替起著重要作用。這是深圳產業結構演替的重要特點。經濟的發展要求有一定的產業結構與之相適應,但這種規律需要人為把握,政府的牽引作用就是適應了經濟發展的要求,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深圳市政府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規劃、引導、扶持、創造好的環境和服務上,制定了前瞻性的產業發展規劃,引導高新技術產業健康發展。經濟增長的內在要求,政府作用的外在推動,構成了深圳市產業結構演替的內外動力。
3結論
經濟發展水平是產業結構發展演替的基礎,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要求有不同的產業結構與之相適應;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提升,又為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注入推動力量。本文所述關于深圳市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演替的分析,一定程度上正驗證了此一理論。
【參考文獻】
1周起業等.區域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2魏清泉.區域規劃原理和方法.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
3崔功豪,魏清泉等.區域分析與規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深圳市統計年鑒》
精品范文
10經濟運行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