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關稅機制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6 03:51:00
導語:零關稅機制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隨著世界貿易自由化進程的發展,關稅減讓,尤其是零關稅協議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利用五年的時間已基本實現了其“入世”承諾;非但如此,中國還與某些貿易伙伴簽訂了零關稅協議,進一步降低了其平均關稅水平。目前,中國的零關稅機制仍處于發展初期,產生了一定的貿易創造效應,但中國仍需更合理、更策略和更有效地發展零關稅機制,從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中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
關鍵詞:零關稅,經濟效應,貿易自由化
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一直致力于逐步降低平均關稅水平,實現自己的人世承諾。目前中國的平均關稅水平雖仍高于發達國家3.8%的平均關稅率,但與某些發展中國家相比已處于較低的水平;不僅如此,中國與某些貿易伙伴簽署的零關稅協議又進一步降低了中國的平均關稅水平,幫助中國在雙邊或多邊貿易自由化進程中獲取更多的優勢與利益。
一、中國零關稅機制的沿革與現狀
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中曾屢次遇到零關稅問題,而不參加零關稅協議是當時中國入世談判的原則之一。但是,對于《信息技術協議》,中國通過對相關企業的調查以及多方權衡,最終決定在1997年加入該協議。經過談判,我國的信息產業又爭取到幾年的過渡期來進行調整,從而在2005年1月1日前實現所有的信息技術產品零關稅。此后,中國又陸續與幾個國家(地區)簽署了雙邊或多邊零關稅協議,其中較重要的有:
第一,2001年11月,中國和東盟領導人達成了在10年內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意向,并于2003年正式開始這項工作。雙方決定從2004年起逐步廢除6000項產品的關稅,在第一批擬廢除關稅的約600項產品中,涉及了500多種《稅則》第一章至第八章的農產品,這些農產品將從2004年1月1日起降低關稅.到2006年關稅降為零。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最終在2010年或2012年全面落實。在此基礎上,中泰兩國自2003年10月1日起就決定提前把雙方蔬菜、水果貿易的平均關稅由目前的30%降為零,這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簽署的第一個“零關稅”協議,是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第二,2003年6月簽署,2004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國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協議(CEPA)》,這是該協議的第一階段,規定374項原產香港的貨物獲得零關稅優惠,同時內地對香港服務提供者開放18個行業的市場:2004年10月、2005年10月,中國內地又分別與香港簽署了CEPA補充協議,即第二、第三階段的協議。其中,第二階段協議規定對原產香港的713類進口貨物給予零關稅優惠,并繼續擴大11個服務行業的開放措施,新增加8個開放的服務領域。自2006年1月開始實施的第三階段協議安排,幾乎所有符合原產地規則的香港進口貨物都可獲得零關稅優惠,在服務貿易方面又增加了23項開放措施。
第三,2005年4月中國與巴基斯坦政府簽訂《中國一巴基斯坦關于自由貿易協定早期收獲計劃的協議》,規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對中巴之間的部分產品實施零關稅。該協議規定自2006年1月1日起,雙方將分梯次降低關稅,并最遲于2008年1月1日前對約1200多種產品實施零關稅政策。
此外,中國還與澳門簽署了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協議,規定對原產澳門的產品實行零關稅;中國還允許部分臺灣水果零關稅進口:對一些非洲國家的進口產品單方面實行零關稅;中國與智利將于2006年下半年全面啟動貨物貿易關稅減讓進程,與新西蘭、澳大利亞關于關稅減讓的談判也正在進行之中。
二、中國零關稅機制的經濟效應分析
(一)靜態效應分析理論上講,零關稅機制的靜態效應分析是指基于零關稅協議所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向效應給協議國及非協議國的生產與消費帶來的影響。貿易創造效應即指國內生產成本高的商品被貿易國生產成本低的商品替代,亦即比較利益原則所揭示的自由貿易帶來的經濟利益,這種效應對促進雙邊或多邊貿易的發展,以及提高貿易國家消費者的福利水平均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貿易轉向效應則不同,它可能會限制零關稅協議國與非協議國的貿易往來,損害非協議國的利益,從而降低全球的福利水平。但總體來說,零關稅機制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大于貿易轉向效應,因此呈現正的消費效應。
實踐證明,中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的零關稅協議對雙方都是有利的。首先,對香港和澳門而言,CEPA對兩地區經濟發展的刺激作用是十分顯著的。與2003年相比,2005年香港和澳門的GDP總量分別增長了16.5%和36.9%。2006年第一季度,香港的失業率五年來首次跌到5%以下;澳門的失業率也大幅下降,從2003年的6%下降到2006年2至4月的3.9%。以香港為例,CEPA第一階段的順利實施,有力地幫助香港經濟擺脫了多年的困境,并走上蓬勃發展之路。2004年,香港經濟增長率達8.1%,是四年來最高,并明顯高于過去20年4.8%的平均增長率。香港多項經濟指標出現雙位數的增長,其中,出口貿易全年實質增長達15.3%,服務輸出增長達14.9%。失業人數及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均降至自2001年年底以來的低位。CEPA中有關貨物貿易零關稅的協議,使得香港產品出口到內地的成本得以降低,從而提高了香港銷往內地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刺激香港產品對內地出口的增長。據統計,2004年中國內地與香港的進出口貿易額達到1126.7億美元,增長了28.9%;2005年前lO個月,中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的進出口貿易額達到1071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0.9%。與此同時,CEPA也有助于促進中國內地制造業的出口。雖然中國內地已經成為公認的世界制造業基地之一,但出口市場過于集中于歐美與日本市場,反傾銷事件屢屢發生。CEPA的實施有助于一些中國內地企業將部分生產工序設在香港,利用“香港制造”的產地來源地位,規避西方國家對中國大陸產品的歧視性政策和貿易保護措施。其次,中國內地制造業產品可以有機會更好地利用香港服務業走向國際市場,并獲取從國際市場采購設備和原材料的便利,從而最終促進中國內地制造業產品的出口。由此可見,中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的零關稅協議的確帶來了貿易創造效應。該效應有利于雙方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內地的消費者可以更優惠的價格獲得更優質的香港原產品。
中泰的蔬菜水果零關稅協議也產生了一定的貿易創造效應。自2003年10月1日起,中國與泰國取消了兩國之間的108種蔬菜和80種水果的貿易關稅,中國在當年第四季度對泰國出口果蔬就達8.2萬噸,而2003年前三個季度的總出口量才不過4.9萬噸,2003年兩國的雙邊貿易額更是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了近127億美元,同比增長48%:2004年中泰雙邊貿易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全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73億美元。其中中國對泰國出口果蔬16.2萬噸,同比增長26%,而泰國對中國出口果蔬也達300.4萬噸,同比增長49.4%。由此可見,中泰的蔬菜水果零關稅協議所帶來的貿易創造效應還是非常顯著的。中泰兩國的消費者也可以用更優惠的價錢買到更多的進口水果和蔬菜,目前,兩國市場上都隨處可見從對方進口的品質優良、價格適宜的新鮮水果和蔬菜。
理論研究表明貿易創造效應的大小要受到零關稅協議成員國之間貿易規模、經濟結構類型、現有關稅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說,貿易創造效應與貿易規模具有正相關性,即零關稅協議國之間的貿易規模越大。零關稅所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就越強:反之,則越弱。零關稅協議所涉及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結構類型越相似或接近,零關稅協議產生貿易創造效應的機會就較多;反之,貿易轉向的機會就較大。零關稅協議成員國之間原有關稅水平越高,實施零關稅協議之后帶來的貿易創造效應就越大:反之,貿易創造效應就小,并且倘若協議成員國對非協議國的保護關稅較高,零關稅協議則會產生較大的貿易轉向效應。
據此分析中國內地與香港以及中泰果蔬產品之間的零關稅協議,可以發現由此導致的貿易創造效應是有限的。首先,在中國目前的貿易規模下,中國與香港以及泰國的貿易規模均相對偏小,中國從香港的進口占總進口額的比重在5%以下;2003年中泰兩國的雙邊貿易額雖然首次突破了百億美元大關。但這一數值也僅占泰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8%,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5%。其次,雖然中泰果蔬零關稅協議在2003年10月1日正式實施之前,中國從泰國進口果蔬的平均關稅為28.7%~63.8%,泰國從中國進口同類產品的平均關稅為60%,并且中國內地與香港的零關稅協議在2004年1月1日正式實施之前.中國仍保持了約11%的平均關稅水平,這些關稅壁壘的降低勢必有利于貿易創造效應的發展,但是中國與泰國果蔬類產品結構的差異性又限制了貿易創造效應的深化。與此同時,零關稅協議實施之后,即使到2008年之后,中國內地對世貿組織其他成員國仍然保持了9%的關稅壁壘,由此會帶來較大的貿易轉向效應,囿于香港制造業現有的生產規模。即僅有制造業員工20余萬人,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不足5%等現實狀況,又大大限制了零關稅協議給雙方帶來的貿易創造效應。最后,零關稅帶來的降價效應有限,由于增值稅、消費稅等其他稅費的存在以及人工成本、檢驗成本等因素的影響,估計零關稅帶來的降價空間不會如消費者期望的那么大。
(二)動態效應分析所謂動態效應分析主要是指零關稅機制對協議國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規模經濟效應、生產結構調整效應、競爭促進效應、投資刺激效應、資源優化組合效應等。零關稅協議的實施可能擴大協議成員國具有比較優勢產品的生產規模和貿易規模,使其國內生產資源由非優勢產業向優勢產業轉移,從而導致產業結構調整,并帶來優勢產業的規模經濟效應。與此同時,零關稅協議的實施有利于增強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加之“技術外溢”效應的發揮,將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不僅有助于國內外投資的增長,更有利于資源的優化組合,從而提高國內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自中國內地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港資投向內地,據統計1979-2002年內地累計實際利用外資4462.55億美元,其中來自香港的就達2048.75億美元,占45.91%~81,這些港資對中國內地工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零關稅協議實施之后,資源如何在中國內地與香港之間進行配置就成為關注的焦點。香港投資內地的制造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中國內地經過了這二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產業鏈條、配套能力和供銷市場。而香港的制造業則經歷了長期的低迷,目前香港制造業工人占全港總人口的比重已相當小,熟練工人和技術工人更是奇缺,并且香港的人工成本、地價租金等與中國內地相比仍是較高。這些都不利于香港制造業的發展,因此大規模港資回流的現象并不會發生。但是部分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港資企業以及研發、設計和品牌創意等關鍵工序則可能回流香港。因為這些企業和環節并不看重土地、人工等因素,而是更重視人力資源素質、綜合環境等因素,后者正是香港相對中國內地的優勢所在。因此,零關稅協議的實施就可能會在中國內地與香港之間形成更加合理的專業化分工,通過充分利用中國內地與香港各自的優勢,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進而推動雙方工業的發展。
中國內地的企業,尤其是廣東地區的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與香港的零關稅協議擴大優勢產品出口,降低進口原材料成本,擴大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的經濟規模,改善企業素質并推動產業結構轉型。通過與香港的合作,推動中國內地企業發展高附加值、高端高價產業和產品,從而使這種合作向更加有序、有效的層面發展。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現階段中國零關稅機制的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雖產生了一定的貿易推動作用,但并未充分發揮零關稅機制的貿易創造效應。隨著國際貿易自由化的不斷發展,零關稅機制也越來越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尤其是在2002年12月,在世貿組織召開的市場準入談判小組會議上,美國正式提交了“非農產品零關稅”方案,建議所有成員在2015年前取消所有工業品和消費品的關稅,從而使“零關稅”問題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國零關稅機制的實踐經歷也表明.中國不應消極拒絕“零關稅”,因為這將使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中面臨被“孤立”和“邊緣化”的危險。中國必須積極做好準備,以更主動、更策略和更有效的方式來發展和應對零關稅機制,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利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零關稅機制-[飛諾網]
三、中國零關稅機制的發展建議
(一)確立零關稅機制的動態發展觀世貿組織框架下,零關稅機制不僅包括貨物貿易“零關稅”,也涵蓋服務貿易領域“零關稅”。世貿組織成立后不斷就自然人流動、海運服務、基礎電信、金融服務等問題進行談判,并相繼達成了《基礎電信協議》和《金融服務協議》,參加方均承諾不同程度的市場開放,這事實上就是服務貿易領域的零關稅協議。中國在與香港、澳門簽署的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中不僅包括貨物貿易零關稅,而且也涵蓋了有關服務領域的開放。
即使在貨物貿易領域,零關稅機制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涉及零關稅的產品以及參與零關稅協議的國家都在逐步增加,而美國提出的“非農產品零關稅”方案是目前涉及產品和國家最多的零關稅協議。雖然這個協議一經提出就遭到了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反對,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全球經濟一體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全球范圍內大規模削減關稅更是大勢所趨。零關稅和國際貿易自由化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不可避免的結果之一。例如,1996年當美國提出信息技術產品零關稅的概念時,其他國家都感到不可思議,但是到了1997年,就有40多個國家相繼加入了《信息技術產品協議。
(二)選擇性地發展雙邊或多邊零關稅協議應該說中國目前并不具備參與大規模、大范圍零關稅協議的能力與實力。如前所述,只有在零關稅協議各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接近或相似時,零關稅協議的實施才會為協議參與國的經濟發展帶來較大的貿易創造效應。從而為零關稅協議實施國的消費者帶來正的消費效應。目前中國的經濟結構和出口產品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具有明顯的差異,中國的出口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如紡織品、服裝、鞋帽等;而發達國家最有競爭力的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如汽車、高端機器、機械產品等。世界范圍內貿易自由化的實踐也表明,全球零關稅進程都是先行業、再區域、最后全球范圍推廣的。因此,中國必須通過有選擇地發展雙邊或多邊零關稅協議來為今后零關稅機制的進一步拓展奠定基礎和積累經驗。
(三)盡力規避零關稅機制的負效應對于處于國際分工體系下層和國際供應鏈下端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越低加入零關稅協議后所要承受的損失就越大。尤其是當一國的國際競爭力太弱,還需要適度的貿易保護政策加以扶植的時候,過急地加入零關稅協議非但不能享受到零關稅協議所帶來的正效應,反而會使本國的幼稚產業或弱勢產業被國外成熟的產業所扼殺,同時,國內的一些重要經濟部門也會逐漸被外資企業所控制,最終不僅喪失了國際貿易發展進程中應獲取的經濟利益,而且還會威脅到本國的經濟安全。
雖然中國在某些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一定的出口優勢,如紡織品、服裝、鞋帽等,零關稅計劃也可能會給這些行業帶來貿易創造效應,從而擴大這些傳統優勢行業的出口和發展,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有一些行業,如汽車、機械制造、食品等行業并不具備應對零關稅機制的能力。此外,我們也應看到發達國家對我國優勢產業的出口產品更多地依靠非關稅措施加以限制,如美國就經常對我國的紡織品施行反傾銷措施,因此對這些產品的零關稅計劃也并非一定給我國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分析零關稅機制的利弊,才能在零關稅機制的應對與運用方面爭取更多的利益。
(四)合理運用非關稅措施作為零關稅機制的補充美國之所以敢提出“非農產品零關稅”方案,一是美國目前的平均關稅水平不到5%,到2010年關稅稅率降低為零,減讓幅度不足5%;二是發達國家的關稅水平已經很低,而運用非關稅措施來限制進口保護本國國內產業的做法則使用得更為廣泛,且在做法上更為巧妙、手段上更為隱蔽。例如,OECD根據一些發展中國家政府向WTO非農產品市場準入談判小組提交的最新的、直接的通報資料顯示,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貿易中,技術性貿易壁壘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最主要的貿易障礙,幾乎占通報總數的一半(44.4%)。
事實上,世貿組織規則并沒禁止所有非關稅措施的使用,今天的國際貿易已經進入一個在拓展貿易自由化的同時又擁有諸多例外條款和規則,以及如何處理和設置貿易保護,尤其是如何運用非關稅措施進行貿易保護的時代。逐步降低關稅水平和取消非關稅壁壘不僅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而且是大勢所趨。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放棄合理地使用非關稅措施。相反,在我國零關稅機制逐步發展的時候,我們更應學會合理運用非關稅措施,將保護國內市場的主要手段從關稅措施轉向世貿組織許可并在國際社會范圍內廣泛實踐的非關稅措施,如反傾銷措施、原產地規則、海關估價及裝船前檢驗等,并將采取數量限制、政府行政管理等傳統非關稅措施轉向非直接限制進口數量、但在實際上又能起到保護作用的措施轉變。必須充分利用世貿組織規則及允許采用的保障措施,通過建設與完善標準體系、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等方式來建立我國長期的、積極的非關稅措施戰略規劃。
(五)策略利用零關稅機制參與國際貿易談判零關稅機制是貿易自由化進程的結果之一,也是推動區域經濟自由化發展的重要手段與途徑。目前,幾乎所有的自由貿易區談判都不可能避免關稅減讓與優惠的議題,其中多數談判都涉及零關稅問題,可見,零關稅協議已成為貿易談判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從雙邊貿易便利化到區域自由貿易區、從區域經濟組織發展到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來看,全球零關稅改革也必定會成為世界多邊貿易體制進一步發展中談判的焦點。
此外,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中國對外貿易地位的不斷提升,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勢必打破原有的國際經濟貿易格局,從而與一些國家產生貿易摩擦。中國商務部統計2004年共有16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調查;2005年中國遭遇國外反傾銷調查5l起,國外發起的特保措施調查7起,保障措施5起,涉案金額共計21億美元。我們應該認識到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我們應積極應對,并在世貿組織框架內組織相關企業、部門與這些國家進行貿易談判,充分運用世貿組織規則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的國家(地區)對中國出口品發難的同時,也期望以此為契機要求中國更多地開放國內市場,改變與中國不平衡的貿易狀況。例如,2005年歐盟對我國皮鞋、勞保鞋開始反傾銷調查,并于2006年10月5日做出最終裁決,決定在今后兩年內向中國產皮鞋征收高達16.5%的反傾銷稅。事實上,許多歐洲制鞋商一直希望能夠進入中國市場,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歐洲制鞋商與零售商一直在覬覦中國皮鞋進口“零關稅”,因此,我們應策略地利用零關稅機制在解決貿易爭端與摩擦的談判中取得期望的成效。
- 上一篇:外國高校內部審計論文
- 下一篇:我國社會保障稅開征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