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灌溉水利建設國民經濟計算模式
時間:2022-03-02 10:33:00
導語:節水灌溉水利建設國民經濟計算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節水灌溉工程經濟評價是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論證節水灌溉工程項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選推薦最佳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做好工程項目的經濟評價可最大限度地避免風險,提高投資效果。因此,在節水灌溉工程經濟效益計算中所采用的計算方法、確定分析邊界條件和基本數據,都直接關系著灌溉工程的決策。
1目前節水灌溉工程經濟評價存在的問題
經濟評價包括國民經濟評價和財務評價,這里著重分析國民經濟評價。國民經濟評價是從國家整體的角度考察項目的效益和費用,計算分析項目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凈效益,評價項目在經濟上的合理性。所謂凈效益是指灌溉工程項目產出與費用的差值。費用包括固定資產投資、流動資金及年運行費,其大小可根據規劃設計資料按工程投資參照類似工程分析確定,相對來說較為簡單;相反,效益的估算則比較復雜。然而目前節水灌溉工程在做經濟評價時,對效益的估算卻有些簡單化、理論化,與實際相去甚遠,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1節水灌溉工程經濟評價范圍較為單一
灌溉農業增產是水、肥、土、種、管等農業技術措施綜合作用的結果。灌溉是促進農業增產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農業增產上只起到其應有的一部分作用。因此,在計算農業增產效益時,不能全歸功于灌溉的作用。灌溉增產效益只能是在相同的農業技術措施條件下,由于灌溉措施而增加的農業產量部分。在《水利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中規定,灌溉工程作為農業項目中的一個部分,應把灌溉與農業技術措施的效益結合起來。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因涉及到水利部門、農業部門及行政管理部門的合作問題,受管理體制所限,雖考慮一些農業技術方面的投人,一般仍把灌溉工程看作一項單純的水利工程,只側重于從水利工程角度衡量項目的技術、經濟的可行性,未足夠重視當水利工程實施后應采取相應的農業技術措施,應建立與之配套的管理體系。
1.2灌溉效益計算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準確性較差
目前灌溉節水效益的計算方法有分攤系數法、影子水價法及缺水損失法,其中缺水損失法任意性較大,一般很少采用。影子水價法適用于已進行灌溉水資源影子價格研究并取得合理成果的地區,目前在我國大多數地區也不能采用。我國目前常用的方法為分攤系數法,即按有無灌溉項目對比灌溉和農技措施可獲得的總產值乘以灌溉工程建成后的灌溉效益分攤系數。
分攤系數法認為,農田增產值是作物栽培、施肥、品種改良、植保、機耕等農業技術措施和灌溉技術措施的綜合作用的結果,故可從增產值中分攤一部分做為灌溉效益,其分攤的百分數即為灌溉效益分攤系數。分攤系數有如下2種確定方法:
(l)試驗法。選擇土壤、水文地質條件均一致的試驗區,分成苦干小區,實施一定的農業措施,實行灌溉和不進行灌溉的多種試驗小區,進行對比試驗,從而分析其灌溉效益分攤系數。我國各地按上述分析,灌溉效益水利分攤系數一般為0.2一0.6,平均約為0.4左右,而相應的農業分攤系數一般為0.4-0.8,平均約為0.6左右。
(2)統計法。這種方法是在擁有與設計灌區條件相似的灌區工程資料的基礎上采用的,如灌區歷年農業技術措施情況、灌溉工程配套情況、灌溉條件和水量滿足程度、降雨量、作物產量以及農業措施的投資等大量資料。這種方法認為,一般灌區工程建成投產后,都經歷了3個階段。第1階段是灌區運用初期,灌溉技術水平一般,農業技術措施水平一般;第2階段是灌區運用一個階段后,灌溉技術水平提高到較高水平,農業技術措施水平和第1階段水平相同;第3階段是灌區經過較長運用時間以后,灌溉技術水平和農業技術措施水平都提到較高水平。
根據上述3個階段,統計分析得出灌溉效益分攤系數。但是農業生產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而且各因素之間相輔相成,彼此不可取代。在實際生產中,農業的種植模式、種植結構和水利條件都是變化的,假定某個時期某個技術條件固定不變,另一個技術條件變化是不切實際的。因此用這種方法分析的灌溉效益分攤系數也是難以置信的。
根據各地的分析結果,農業分攤的灌溉效益較水利的大。從灌溉投資來看,農業增加的投資較小,而水利投資較大。這樣在節水灌溉工程經濟評價中有時造成本來灌溉效益較好,但由于灌溉農業效益分攤給水利的效益較少而得出灌溉工程不經濟的錯誤結論,工程可能被否定。有時,農業增加的投資較大,灌溉效益分攤給農業的效益小于灌溉給農業增加的投人,成本都收不回來,何談灌溉農業的效益。因此實際經濟評價效益分攤系數的大小較難把握。提高產量也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作經濟評價時應通過多種方案分析比較,對整個工程作經濟評價,應選擇最優的灌溉技術、農業配套和科學管理手段,使這個復合型的項目以最少的投人獲得最大的產出。
2.2建議采用的計算方法
目前灌溉增產效益的計算一般采用如下公式:NB=‘仁:答”(,一y。)c+藝A(了‘一)。‘)C‘」/刀叫…式中,B為灌區多年平均增產值,即毛效益年值(元);A為灌區作物種植面積(畝);y。,y分別為采取灌溉措施前、后作物產量(k夢畝);y0,,獷分別為采取灌溉措施前、后作物副產品的產量(k歲畝);C,C分別為農產品與副產品的價格(元/kg);N為分析期限;。為分攤系數。
公式中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即要求采取灌溉工程措施前后灌區種植作物的種類相同;采取灌溉工程措施前后灌區種植面積相等。因此,需對原效益計算公式進行必要的修改:召=。!藝[A‘ai(少C+),C‘)〕-篙[‘了a少(yoc+y。’“’)]/“}
2評價原則及計算方法
2.1節水灌溉工程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
農業增產的效益是水利和農業技術措施及管理共同作用的結果,因為水利和農業對作物增產起著互相影響、共同促進的作用,它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疊加關系,水利或農業的單獨作用是難以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的。沒有水利條件,很多農業技施就不能發揮作用,農民也就不會選擇高水肥要求的種植模式和品種,但僅有水利措施,沒有相應的農技措施和科學的管理相配合要大幅度式中,A;,A,分別為實施灌溉工程和未實施灌溉一L程某種作物的種植面積(畝);a‘,aj分別為實施灌溉工程和未實施灌溉工程某種作物的種植比例;,為灌溉土地利用系數,刀=灌溉工程實施后凈灌溉面積/(灌溉工程實施后凈灌溉面積+工程占地面積);n為采取灌溉措施后灌區作物種植種類;m為采取灌溉措施前灌區作物種植種類;其余符號同前。
這樣不僅考慮了灌溉工程實施后隨著供水保證程度的提高,區內種植模式、種植結構可能發生的較大變化,而且考慮了灌溉工程實施的占地,實際灌溉面積與工程實施之前有所變化等因素。
另外,效益計算公式中的灌溉效益分攤系數。
目前確定的方法均無考慮水利工程的投資和年運行費用,僅按一定農業措施對比灌溉與否的方法來確定。筆者認為應用如下方法確定灌溉效益分攤系數:iK0+C。e=(尸一尸‘)+K0+Co式中:K。為節水灌溉工程投資折現值;C。為節水灌溉工程年運行費折現值;尸為節水灌溉工程實施后,農業生產年費用折現值;P’為未實施工程時農業生產年費用折現值。
- 上一篇:農業水利局副局長履職工作匯報
- 下一篇:大學教育扶貧規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