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管理論文:質疑衛興華教授之四

時間:2022-10-10 02:32:00

導語:經濟管理論文:質疑衛興華教授之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管理論文:質疑衛興華教授之四

衛興華教授近期發表文章闡述了按生產要素分配和按勞分配分配的關系等問題,這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參見衛興華:《按生產要素分配和按勞分配分配不是一回事》,《神州思想文化網》)但是,他在文章中提出的有些觀點與事實不符。本文提出一點質疑,以和衛興華教授共同探討。在社會主義現實中,勞動者投入資金之后就得到了資金收入。那么,資金收入是如何產生的,是資金創造的,還是勞動創造的,勞動者的資金收入是什么性質的收入?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衛興華教授在文章中談到了這一點,很可惜他沒有做出科學的說明。衛興華教授認為,勞動者獲得的存款利息是非剝削性的非勞動收入。如果從描述現象的角度說,這樣的說明似乎也無不可。但是,它自相矛盾,而且遠未說明事物的本質,從科學的角度講這樣的說明是遠遠不夠的。一切價值都是由勞動創造的,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利息收入不是勞動收入,是什么收入呢?它不會是空穴來風,也不能是無中生有,它或者是他人的勞動成果,或者是自己的勞動成果,你必須做出一種選擇。切近一點說吧,你衛興華教授的存款利息是自己的勞動收入,還是無償占有了別人的勞動收入?說資金收入是非勞收入,又說不是剝削收入,這是自相矛盾的,違背了起碼的語言規則。他說利息既不是自己的勞動收入,又不是無償占有他人的勞動,那就等于說他的利息所得是非勞因素創造的,非勞因素也創造價值!衛興華教授一向以堅持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而著稱,但是現在是怎么了?他這是自毀長城,還是因為無法堅守而放棄了呢?那么,勞動者的資金收入實質是什么性質的收入呢?我們都知道,在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勞動者的技術裝備水平是一定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如果向生產過程投入一定量資金(或者在不增加活勞動投入的條件下投入資金,或者在增加活勞動投入的條件下以更大的比例投入資金)并具有相應的物質資料,那么勞動者的技術裝備水平就能夠得到提高,也就是能夠使資本有機構成得到提高。一般來說,勞動生產力和資本有機構成成正比,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勞動生產力就會相應提高。個別勞動者如果提高了勞動生產力水平,那么他在單位時間內就會創造出較多的價值。(參見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52-354頁)在這里,投入資金只是提高了資本的有機構成,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力,但是,投入資金的意義僅僅就在這里;資金并不創造價值,較多的價值還是由勞動創造的。勞動者所得的資金收入就是由于提高了勞動生產力而在單位時間內多創造出的那一部分價值。資金收入是由資金帶來的,這只是事物的表象,資金收入代表的價值還是勞動者通過勞動創造的,這才是事物的本質。當然,它與直接的勞動收入還是有所不同,但是從本質上說它是從屬于勞動收入的,具有勞動收入的性質。需要指出,上面我們說得比較簡單,說勞動者投入資金之后直接改變了自己個人的勞動條件,但是實際投資情況是很復雜的。實際上勞動者也許是把資金投給了自己所在的企業,如果是這樣就平均地提高了企業中各個勞動者的勞動生產力水平或提高了整個企業的勞動生產力水平,而不是提高了他單個人的勞動生產力水平。這還是假設把資金投給本企業時的情況,如果投給了另外一個企業,這筆資金的投入與自己勞動條件的改善就完全沒有關系了;如果是存入銀行(存款),那就根本看不到使用到哪里去了。但是,無論經濟現象具有怎樣迷人的色彩,只要我們不被現象所迷惑,就能夠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勞動者投入資金以后,不管是怎樣使用的,也不管是使用到哪里去了,本質上都是提高了他個人的勞動生產力,從而能夠使他個人在單位時間內創造出較多的價值。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這正是科學活動的意義之所在。(詳見拙作:《“按資分配”性質新探》,《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者資金收入的性質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是資金創造的,是非勞收入,有些學者認為是無償占有了他人的勞動,是剝削收入,他們認為繼承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就應當承認物化勞動也是創造價值的,或者應當承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或允許剝削。我們不同意這些看法。我們認為,非勞收入的說法只是描述了經濟關系的現象,剝削收入的說法則不能說明今天的現實。我們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家是不勞而獲者,他們取得資金收入是無償占有了他人的勞動,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取得資金收入的基本上都是勞動者,他們取得資金收入和資本家不勞而獲是根本不同的。馬克思關于資金收入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取得資金收入是占有了他人的勞動的結論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因而是正確的。但是,社會主義就不同了。社會主義社會取得資金收入的基本上都是勞動者,他們的資金收入是勞動創造的,從屬于勞動收入,把勞動者的資金收入說成剝削收入是不正確的。物化勞動創造價值的說法最初是資產階級學者薩伊提出來的,他們這樣說不過是為資本家的剝削辯護而已。現實中勞動者取得資金收入是領回了自己創造的價值,是理所當然的,并不需要庸俗理論的辯護。當然,勞動者的資金收入是一個新問題,需要做出深刻的理論說明,但是這只有在堅持勞動價值論的條件下才是可能的,資金創造價值的說法不過是薩伊要素價值論的翻版,這種說法毫無科學意義可言,遠不能深刻地說明現實問題。我們所說的資本家的資金收入是剝削收入是馬克思的結論。在馬克思看來,進入大工業階段生產資料都集中到了少數資本家手里,資本家雇傭職業經理人管理企業,自己則成了“多余的人”,他們靠剪息票生活,成了純粹的剝削者,他們的資金收入是剝削收入。我們認為,馬克思根據當時的社會關系,運用抽象分析方法做出這樣的概括是符合實際的。但是,進入當代以后資本主義社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實行了個人收入所得稅和遺產稅制度,這樣資本家只有通過有效的經營活動才能使資產增殖,取得收入,否則他們的資產就會逐步地轉變為社會所有,這時資金收入的性質和以前就有所不同了。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不僅資本家有資金收入,有些勞動者也有資金收入了,這時候對于資本主義社會資金收入的性質就應當重新認識,至少不能一概而論了。作為經濟學研究的科研人員應當揭示事物的本質,而不應僅僅是描述現象。科學家的認識和普通人的認識往往是有所不同的。比如,一般人都說東方紅,太陽升,但是科學家說太陽升是由地球自轉造成的一種現象。說明事物的本質是科學家的天職,國家用納稅人的血汗錢養活科學家就是讓他們揭示事物本質的,如果科學家和普通人一樣都說太陽升還要科學家干什么?不過應當承認,衛興華教授終于認識到了勞動者的資金收入和資本家的資金收入本質上是不同的(其實對于這一點很多老百姓也都認識到了),但是究竟是什么他卻沒有說出來。不知道他是故作矜持而明知不說,還是根本就不知道而說不出來。我敢肯定,揭示勞動者資金收入的本質絕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它需要高度的抽象思維活動才能做得到,不是僅僅靠著描述現象的功夫就能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