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用體系思考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5 05:55:00

導語:個人信用體系思考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個人信用體系思考管理論文

摘要: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信用經濟。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建立健全規(guī)范的社會信用體系。完善規(guī)范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其前提是建立完善規(guī)范的個人信用體系

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信用經濟。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建立健全規(guī)范的社會信用體系。完善規(guī)范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其前提是建立完善規(guī)范的個人信用體系。所謂個人信用體系,即個人信用制度,是指個人通過信用方式獲得支付能力而進行的一種消費投資和經營的制度體系,它使個人不僅單純根據勞動報酬進行支付,而且也可通過信用方式獲得支付能力。在發(fā)達國家,個人信用制度已經有150年的歷史。在我國,由于個人信用制度缺失,個人信息無法評估,導致各家銀行的消費信貸躑躅不前,目前仍不足銀行貸款總額的3%。個人信用制度的空白對消費者信貸業(yè)務的發(fā)展形成“瓶頸”制約。一方面,我國銀行無法通過個人信用體系高效準確獲得個人信用報告,其惟一的選擇就是進行嚴格的信用審查,不可避免地對信譽良好的資金需求者也進行了不必要的資信審查,造成資源的浪費和低效使用,銀行信息獲得的高成本被轉嫁到消費信貸者身上,從而使消費信貸資金價格偏高,從而制約消費信貸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作為資金需求的消費者面對繁瑣的貸款手續(xù),近乎苛刻的貸款條件,以及種種擔保、抵押、保險、審核而“望貸”興嘆。個人信用體系的缺乏,不僅僅制約了消費信貸業(yè)務,而且影響了個人金融業(yè)務的整體開展,建立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是當務之急。

(一)建立個人資信登記體系

金融機構發(fā)放個人貸款前,需要查詢了解借款人的資信狀況,按照這個要求,資信登記的內容應該包含:個人身份信息;投資及經營活動信息(包括買賣股票、債券、收藏品、商業(yè)經營等);商業(yè)信用記錄信息(包括銀行貸款、償還記錄、個人信用卡信息等記錄);社會公共信息記錄(個人收入及繳納個人所得稅信息、個人保險信息、個人養(yǎng)老積金、失業(yè)保險金、個人住房公積金、個人房產等信息);影響個人信用狀況的其他信息(包括涉及民事、刑事、行政訴訟和行政處罰的特別記錄,即違反工商、稅務、公安行政法規(guī),惡意逃債、偷逃稅費、欺詐行為等民事處罰和刑事犯罪信息)。

實行個人信用密碼制。公安部門對個人身份證實現惟一化,在目前公民身份證編碼系統的基礎上,可考慮實行IC卡身份證,借此進行個人信用的實碼制,即將可證明、解釋和驗查的個人信用資料鎖定在一個固定的編碼上,個人所有必要的資料都可存在該編碼下。在個人需要向相關者提供自己信用情況時,只要出示個人的信用實碼,對方就可以查詢到所需的資料。

建立個人信用賬戶。所謂個人信用賬戶,就是居民個人在銀行儲蓄實名制的基礎上開立的綜合性信用賬戶。這個賬戶以IC卡身份證的名字為準,按身份證編碼一人一號,依托于高度發(fā)達的電子信息網絡系統,將個人的一切資金往來置于這一基本賬戶下,統一管理個人的資產、負債業(yè)務,為個人提供所需的一切金融服務。實施IC卡多功能網絡身份證后,每個人的個人資產信用情況都被適時地一一記錄在一張惟一的加密過的IC卡上和相應的數據庫中。全國各地銀行可以隨時調閱這個人的資信情況。在具體操作上,應把個人的收入(含工薪收入)從現金交易逐步通過轉賬記人其個人信用卡賬戶,而銀行個人信用卡開戶又必須以其個人終生惟一的信用號碼為依據。

IC卡多功能網絡的實施,一個人某一時點的資產、負債情況,某一時期的經營損益情況和現金流量情況(我們可以把個人的一切收支都視同為經營)就可以編制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及現金流量表,為資信評估及貸款風險預警打下基礎。

(二)制定科學嚴謹的評價指標體系

對個人資信進行科學評估,建立科學嚴謹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僅是發(fā)展個人消費信貸、個人金融、家庭理財等業(yè)務的必然選擇,也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效補充。個人信用評估就是通過對不同客戶評級模型,運用科學合理的評估方法,在建立個人信用檔案的基礎上對每個客戶的授信內容進行科學準確的信用風險評級。

個人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可分為信譽體系,資產負債價值體系和基本情況體系。信譽體系,包括個人商業(yè)信譽、金融信譽、司法信譽等。資產負債價值體系,包括流動資產(現金、銀行存款、應收賬款、一年內到期的債券、存貨)、投資(股票、債券、收藏物品)、固定資產(房屋、車輛、機器設備)、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專利、商標、著作版權、專有技術);流動負債(短期借款及應付款、欠交稅費)、長期負債。投資、固定資產、土地使用權的市場價值,采用收益現值法、現行市價法進行量化評定;個人無形資產中的專利、商標、著作版權、專有技術,根據在投資中的使用方式,采取提成收益法及成本加成法進行評估。基本情況體系包括年齡、學歷、職稱、職業(yè)、婚姻及健康狀態(tài)、家庭年收入支出情況等。對不同的指標體系指標賦予不同的分值進行量化處理,建立完整的個人信用評分系列,然后根據評估的總分情況劃分個人的信用等級。個人信用評估的關鍵在于評價指標的選取和其權重的設定,指標的選取原則上以上述指標為基礎,權重的設定采用國際上制定不確定性決策的通行辦法——特爾非法(選擇專家咨詢意見)。信用等級可采用百分制按層次劃分為AAA、AA、A、BB、B、C、D級(計分標準略)。

在此基礎上,可編制個人信用評級的網絡軟件。

(三)建立完備的個人信用法律支持體系。

建設信用體系必須立法先行,以法律規(guī)范信用行為。目前信用方面的立法滯后。有法不依和執(zhí)法不嚴的問題也相當嚴重,在一些失信和詐騙案件的審理中,還存在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社會上更是缺乏嚴格的失信懲罰機制,尚未達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為得不到相應的懲罰,不講信用的個人也不能受到社會的譴責。政府對信用市場的監(jiān)督管理薄弱,對從事信息服務的中介機構(包括會計、審計、法律服務和征信中介、資信評估等)缺乏監(jiān)管,由此造成的虛假信息盛行,社會反映強烈。所以,當務之急,是制定切實可行的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和部分發(fā)展中國家在此方面的立法可以借鑒。如美國在消費信貸方面就有《誠實借貸法》、《信貸機會平等法》、《公平信貸報告法》;在授信方面有《誠實貸款法》、《信用卡發(fā)放法》等。信用中介服務機構也在信用體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美國有許多專門從事征信、信用評級、欠賬追收、信用管理等業(yè)務的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信用交易帶來的信用風險。信用立法的目的是創(chuàng)造一個信用開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環(huán)境。尤其應強調的是要盡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懲罰機制,明確在市場經濟中,失信的法律邊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將給予何種程度和形式的制裁。通過這種失信懲罰機制的設立,加大個人失信的成本,迫使其行為趨向守信,讓誠實守信者獲得實惠。信用立法工作是一個長期過程。當前應從兩方面推進,一是借鑒發(fā)達國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在此基礎上以比較完備的行政管理規(guī)定的形式頒布,盡早為信用中介機構的發(fā)展提供制度框架。先以部門規(guī)章的形式進行管理,為今后正式法律的出臺積累經驗。二是抓緊研究,率先出臺與信用行業(yè)直接相關的基本法,可以先出臺一些如《公平交易法》、《信用中介機構管理條例》、《誠實信用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為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完善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

(四)建立誠信為本的個人信用道德理念教育體系。

個人信用問題是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涉及法律、法規(guī)、制度和道德兩個層面。道德對維護社會信用有著不可或缺的輔助作用。在經濟運行不斷受到失信行為侵害的今天,高揚誠信之旗,加強以誠信為本的道德理念和基本行為準則教育,使人們認識到信用是社會的生命和靈魂,應當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維護自己的信用,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更具積極意義。加強信用觀念教育必須從基礎教育、從公民素質抓起,從小學生乃至學齡前兒童抓起,在圖書、課本中都要有誠信的內容。使他們在幼小的心靈中就確立守信意識,每個公民都應從“自我做起”,把講信用、守信用作為每一個人最起碼的和最低的社會道德底線,把個人信用當作“第二身份證明”。對誠實守信的典型要大力表彰樹立形象,弘揚誠實守信的高尚品德。使不守信者在受到社會的譴責和唾棄的同時,其個人在信用消費、求職等諸多方面也受到相應的制約。現階段應加大誠實守信方面的宣傳力度,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把強化社會信用意識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來抓,把誠實守信和良好的信用觀念培養(yǎng)成社會成員都向往和追求的社會美德。通過宣傳和教育,喚起全民的信用意識,促使整個社會信用觀念的提高。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誠信為本”的道德理念:以誠實守信為中心,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信用價值觀。以部分帶全體,逐步擴大守信群體。以人為本,形成誠實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