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09 10:54:00
導語:文化產業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必然引來經濟職能的分化,為了研究經濟問題的方便,經濟學家提出了“三大產業分類法”的思想,并將農業、工業和服務行業分別劃分為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為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相繼提出了各種不盡相同的“第四產業”的概念,尤其是把文化產業作為第四產業的一部分,客觀上既是對理論的深化,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花建設的實踐要求。
[關鍵詞]第四產業;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綠色GDP
一、前言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三大趨勢正改變著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可以看到發達國家產業升級和制造業轉移明顯加快。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加入WTO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體制、市場競爭態勢和對外開放環境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因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調整勢在必行。
為了滿足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從而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從理論研究著手,健全和完善原有的“三大產業理論”是十分必要的。縱觀近幾年來的經濟發展態勢,可以看出拓展產業理念,提出“第四產業”,著實推動了我國經濟和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尤其是2006年兩會的召開,“重視第四產業的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由此可見它著實是社會化大生產下與時俱進的必然產物,刺激著中國經濟發展的脈搏,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
在這樣宏觀趨勢推動下,就目前倍受關注的“第四產業”而言,為了對其有一個系統全面地了解,以便在今后的經濟生活中,更加透徹的認識它,從而促進其為我們社會生產發展服務,我針對各方學者關于“第四產業”的觀點進行詳盡的論述、比較和分析,尤其贊同將文化產業作為第四產業的這種觀點。因為我們可以看到隨著社會的進步,在如今經濟全球化這樣風高浪涌驅動下,文化與經濟不斷的融合,從而將文化進行產業化,不僅會為我國文化的繁榮孕育良好的物質基礎,而且能夠更好的彰顯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從而用文化這一靈魂工程的建設,從精神層次和物質層次,全方位的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第四產業”作為如今各方聚焦爭論熱點,大致有三種觀點比較突出。
(一)知識產業
有些人認為第四產業是“以信息和知識為主體的頭腦性商業”,簡稱為“頭腦產業”或“知識產業”。
確實任何一個新經濟時代的出現,總是從產業結構變動開始的,知識的經濟形態出現,就必然意味著有支撐其存在的產業群——知識產業的存在。知識產業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戰略性產業和主導性產業,它包括知識生產產業、傳播業和知識服務業,在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推動第一、二產業,工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演進升級,使社會經濟向高層次發展。
雖然知識產業在經濟的發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者“第四產業即知識產業”的合理性,因為客觀的分析它的理論,不難發現其分類不夠確切,把知識產業單獨提出來,并與其它的傳統三大產業并列,在它的理念中只有第四次產業是從事腦力勞動的“頭腦產業”,而第一、二、三產業是沒有腦力勞動或無須重視腦力勞動的“非頭腦產業”。因而盡管它在經濟發展中也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我們要意識到這種觀點的不足。
(二)“精神產業”
有一些人則認為第四產業指的是“精神產品再生產整個過程的各個行業”。根據這一觀點,第四產業包括科學研究、教育、信息服務行業、咨詢服務業、新聞出版行業、廣播電視電影行業、文化行業、民間公證行業、法律服務行業等。
這種第四產業的界定,概念上言簡意賅,但不可否認的是范圍太過于寬泛,則對于指導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運行有著障礙,那就是在核算“第四產業”所創造的產值時,會相當繁瑣,這只是次要的,關鍵是在核算過程中的高成本問題,這是我們所關注的。在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態下,進行這樣的“第四產業”產值核算是有著相當大難度的,因為我們要深刻地意識到我國是發展中大國,整個經濟運行體制還不夠完備,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我們要在原有的自身能力的基礎上,結合自我優勢,實現產業結構的全面調整,在我國現行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不斷的發展創新,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差距,努力趕超發達國家,實現國民經濟的良好發展。因而我認為“精神產業”這一第四產業的定義,雖然劃分詳細,涵蓋廣泛,但難免有“多而不精”之嫌。
(三)信息產業
還有一些人則認為第四產業是“信息產業”,包括內容產業,內容就是信息本身,例如報紙、雜志、書籍、電影電視、網站等;軟件產業,軟件就是加工信息的工具,是人類歷史上智力含量最大的產品;通信產業,通信就是運輸信息的工具。
“第四產業即信息產業”,目前這種說法,可謂在我國是相當流行的,看看許多政客、學者、專家們在這一方面的論述之多,就顯而易見:尤其是在12月16日,在BEAeWorldChina2004大會上,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趙小凡司長這樣呼吁,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要大力提倡綠色GDP的概念,即國家GDP的增長更多地依賴于那些不會對環境帶來不良后果的非物質生產產業(第四產業)。一位業內專家表示,趙小凡提出的第四產業概念主要是針對軟件產業。而且趙小凡還指出,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說,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推動非物質生產產業的發展。美國非物質生產產業總值占其國家GDP的74%,印度在這一指標上達到52%,全世界發展中國家這一指標的平均值在40%以上,但在我國非物質生產產業總值只占到國家GDP的34%。這種情況下,就必須重視物質生產之外的產業發展,即第四產業的發展?,F在我國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較之以往已有了較大的發展,但進入信息時代,具有更大發展潛力和增值空間的信息產業更是我國關注的重點。趙小凡表示,希望借此次大會的機會,呼吁各地政肘、企業及相關人士,更加重視信息產業,乃至軟件產業的發展。可見政府部門的極力倡導和支持為第四產業的全新發展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另外關于第四產業的新興發展,多年來,我們習慣了按照生產關系來劃分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也按照這種劃分帶來了傳統的“三大產業理論”,引導我國經濟的發展,因而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三大產業理論”所帶來的積極意義。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任何理論都需更新,都需在原有的基礎上邁出全新的一步,因而將信息業定義為第四產業,可謂是依據生產力水平和主導產業劃分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新嘗試,這種新的嘗試在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上是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的:在如下來自國家統計局的“1996—2004年電子信息產業與GDP增速比較”的圖例中明顯可知,信息產業在我國的發展呈現出良好的趨勢,它帶動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的發展開拓了很大的空間。
不僅如此,而且據悉: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2006年8月31日:進入下半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經濟總量不斷攀升,出口增長強勁,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較去年同期有了明顯改善。2006年1-7月,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2278億元,同比增長26.6%,其中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20377億元,同比增長26.6%;軟件業實現收入1901億元,同比增長26.2%。制造業工業增加值為4283億元,同比增長27.5%利稅總額906億元,同比增長23.3%;出貨值12339億元,同比增長了30.9%;從業人數達到606萬人,同比增長14.8%。相互對比一下,可知信息產業(電子信息業、軟件業)有著明顯的增長勢頭,在帶動著國民經濟的整體增長。三、第四產業之新見——文化產業的“靈魂工程”
在全球化經濟條件下,精神、文化的需求孕育了經濟發展的新空間,發展文化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梢哉f,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五十多個民族,深厚的文化積累,獨到的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沉淀了中國難以評估的文化資本,這為我國在全球競爭中帶來了比較優勢。因而將這種文化資本實行保護與開發并舉,并打造其成為具有國際知名品牌的航空母艦型的文化產業集團,進而把斑斕多姿的中國文化奉獻給全世界的消費者,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其他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所以我認為應該將文化產業加入到“第四產業即信息產業”中,從而組合成一個新的第四產業的概念:從信息和文化兩個角度定義第四產業,即它是“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的集合體,我認為這種定義,與“精神產業”定義相比,不僅易于對第四產業產值的核算,而且將集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于一身的“文化產業”以及信息時代的特色產物“信息產業”囊括其中,充滿人文主義關懷和與時俱進的意味,體現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思想。
前面已經對信息產業進行了詳細的闡明,這里就不再贅述。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文化產業,可以說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大致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自動萌發;90年代的起步探索和21世紀的培育發展三個階段。近幾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明確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任務,我國文化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而且目前我國非常注重和諧社會建設,就在剛剛開完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中,也指出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因而在這樣的發展階段,文化產業具有時代所賦予的使命性。
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范圍,如下圖所示:
而且根據以上的文化產業范圍劃分,先來看一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4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的綜合報告”(通過下表可知其主要是關于文化產業的核心層進行的統計):
總產出中間消耗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舊營業盈余
(甲)1234567
總計A76920522443104743261004816843680483713553153965858408
藝術業B6501757188724946145083799099107361479942243044
其中:藝術表演團體C47553381474937328040130904234121117564937046
藝術表演場館D1258211194282106392958388458237282666184498
圖書館業E296576112635691702192138279214385409118593
群眾文化業F3019603773336224626719748802287531318140641
藝術教育G8613293151665461635005921283517507730
文化市場經營單位H5770466838124613195800556826053456194536929144499143
其中:文化娛樂業I2566112910721228149399013227581247947716370611724172
文藝科研J21712580092137033134559248544240
文物業K40023079458783056429167351992687296517993706
其他文化產業L1647972920571727401552186341146755073551
根據上面所給數據分析如下:
從生產角度來看,
(1)文化產業總產出=76920522元
(2)文化產業總的中間消耗=44310474元
(3)文化產業總的增加值=文化產業總產出-文化產業總的中間消耗=32610048元
即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中文化產業所創造的產值為32610048元。
以上所有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中國的文化產業已經在改革和發展的大潮中成形。人們正在以一種新的眼光,重新審視這個蓬勃發展中的產業,深入理解其產生和迅速成長的必然性,從而更自覺地促進它的發展,推動其產業升級,使我國的文化產業乃至整個新意義下的第四產業經濟更健康更迅速更持續地發展下去。
綜上所述我認為將第四產業定義為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的集合體,有著相當的積極意義,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見解,僅供大家參考。
四、結束語
在第四產業這個新領域中,究竟到底什么應該是第四產業,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各方的觀點在一定的范圍內都有著一定的積極的作用。由此可見,第四產業這種說法經實踐檢驗是合理可行的,它確實是對原有的三大傳統產業理論的補充和拓展,也在實踐中收獲到顯著的成果。但是在這個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深刻地意識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第四產業理論不斷發展,要不斷地研究其兩重性,即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又要看到其消極的一面,因而在現在這樣復雜龐大的社會大熔爐中,第四產業的發展必然有著艱辛的歷程,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努力發展,積極克服所面臨的困難,在我國國情基礎上,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理論指導中國的實踐。因為這樣才會剔除糟粕,汲取精華,全面地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
參考文獻:
[1]陳共.財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2004
[2]趙延令.世界信息產業發展概述—當代中國的信息觀[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2.
[3]信息產業部.產業劃分新標準[N].經濟日報,2003-05-23
[4]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上一篇:縣委宣傳部述職報告
- 下一篇:海洋循環經濟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