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經濟增長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05 10:04:00

導語:公平經濟增長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平經濟增長探討論文

近幾年,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收入分配層面的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根據相關研究的數據,中國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了0.48,已經超過了收入差距過大的警戒線。收入分配不公導致的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已經成為影響新世紀中國經濟增長的不穩定因素。因此,深入研究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選擇正確的對策,實現一種公平經濟增長,對于保持我國經濟快速穩定健康發展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

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中,中國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中國的基尼系數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0.20左右,到1993年上升為0.42,這在世界所有國家中增加,而我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卻經歷了一個先上升后下降的情況。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在1988年以前,基本呈上升趨勢。在達到51.9%的高點以后,呈下降趨勢,在2003年達到最低點43.4%,不僅遠沒有回到1988年的高點,而且比1978年48.8%水平低了5.4個百分點。這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的增長滯后于國民收入的增長,我國居民消費在宏觀層面上是不斷趨于萎縮的。根據消費函數理論,居民消費應該隨著國民收入Y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我國居民消費的增長與國民收入的增長不成比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在1989年以后逐年下降,這其中除了投資在是最大的。1999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37,成為世界上收入不平等程度比較嚴重的社會,盡管還不是世界上收入不平等最嚴重的社會,但是貧富兩極分化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聽任這一趨勢的發展,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1.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主要是通過影響消費需求來影響有效需求,進而影響到GDP的增長

根據凱恩斯的消費函數,消費由收入決定,即C=a+bY,其中C為消費,a表示不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那一部分消費,即基本消費,b表示邊際消費傾向,Y表示國民總收入。根據消費函數理論,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收入增長的快慢決定了消費增長的快慢,而我國卻出現了一種相反的情形。

由表可以看出,1978年以來,用支出法計算的GDP逐年GDP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必然會導致經濟增長的成果不斷向少數人手里集中,而社會多數成員的收入水平無法隨著經濟發展而相應提高,甚至可能下降,這樣就會導致邊際消費傾向下降,從而導致居民的消費占GDP比重不是增加而是連年下降。

在我國,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農民從經濟增長中獲得的收益愈來愈少,經濟增長的成果不斷流向城鎮居民。城鎮居民中,下崗職工大量存在,造成財富更加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由此,必然會使全體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c下降,在a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即使Y增長很快,其增長的效果也會被c的下降所抵消,從而使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出現不升反降的現象。所以說,收入差距過大通過影響邊際消費傾向來影響全體居民的消費需求,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

2.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通過影響人力資本投資影響經濟增長

在知識經濟社會,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徑,因此,教育投資與經濟的增長正相關。而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對教育投資具有重大的影響。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區收入差距必然導致教育的不平等。人們收入的不同以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各個家庭及地區的教育投資也不同,人們受教育的機會和質量也會存在很大的差別,這必然會影響到整個國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從而影響經濟的增長。由以下傳導機制:

收入差距過大→教育投資不平等→人力資本受到影響→經濟增長受影響

我們可以看出:收入差距過大通過影響教育投資影響經濟的增長。

同時,由于中國傳統體制的原因以及知識經濟對人才要求的提高,通過接受教育跳出“農門”一直是廣大農民后代擺脫貧困的主要方式,而收入差距過大導致的教育不平等,會使得廣大農村子弟以及城鎮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被高等學校拒之門外,從而使他們陷入這樣一種“貧困→無錢讀書→繼續貧困”的怪圈。

另外,發展經濟學家也從人力資本積累角度出發,對分配不均等問題進行了研究。1993年,Galor·O和Zeira·J在信貸市場不完全和人力資本投資不可分的假設下,建立了一個世代交疊模型來研究人力資本投資與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關系。該模型假定個人的壽命分為兩期,人們在前期是否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將決定人們在后期的勞動熟練程度以及人們的薪金水平。在利率由不完全信貸市場所決定的假設下。存在一個初始財富的臨界點g。如果一個國家的分配不平等程度嚴重,即多數人的初始財富低于g點的水平,那么在均衡狀態,該國的人力資本投資總量會較少,從而使該國的均衡狀態是一個較低收入水平的均衡狀態。

3.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還會通過影響社會穩定影響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中國社會的穩定。穩定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前提條件,而收入差距過大會威脅到中國社會的穩定。

在收入分配差距積累的過程當中,會形成一個特殊的貧困階層。在長期的貧困生活以及與高收入階層的生活境遇對比中,他們的心理可能會發生變化,主觀地認為是改革導致收入分配兩極化,是改革使他們生活在貧困之中。他們在心底里會產生一種對改革的憎惡。長期下去,這些人的社會承受力會逐漸下降,成為改革繼續深化的一大阻力。這樣,我們的改革就會失去一部分群眾基礎,難以順利進行下去。

另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收入分配差距長期過大,必然使聚集社會財富的極少數富人成為眾矢之的。一般認為,不平等會導致窮人從事犯罪、暴亂等破壞性活動,過度的不平等會使這些暴力活動增加。由此,一方面,富人們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需要花費額外的社會成本(如增加安全費用等),這不但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加劇了社會不安定,從而導致國家法規不穩定和整個社會的不確定性,人們無法對未來形成穩定的預期;另一方面,富人們

為了保護投資產權,可能減少在國內的投資,把資金轉向其他較為穩定的國家或地區,影響本國經濟增長。

二、創造條件,實現公平經濟增長

發展經濟學最早反映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最著名的論點就是所謂Kuznets猜想。這個猜想形成了著名的Kuznets倒U型曲線:當一種經濟從前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時,其收入不平等程度將隨著早期的經濟增長而擴大,隨后平穩,最后縮小。但是,對于不平等程度是否會隨著經濟增長而自行減少,還存在許多爭議。我們應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措施,改變這種僅有少數人享有成果的經濟增長方式,以使全體人民分享經濟增長帶來的利益,即實現一種公平的經濟增長。

1.實現參與機會平等

所謂機會均等,即每個人參與社會經濟生活,追求收入,獲取財富的權利和機會是一樣的。但是,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雙軌制的存在,使國民收入要素分配缺乏監控,形成一定數量通過尋租致富的權貴階層,從而造成人們參與市場競爭和收入分配的機會不平等。要實現公平的經濟增長,必須首先解決機會不均問題:

第一,加強法制建設,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必須加快立法,規范經濟行為,嚴厲打擊非法收入和黑市經濟,使一切經濟發展納入法治軌道;

第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要在國家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加強對要素分配的監控,做好市場經濟的“守夜人”,維持良好的經濟秩序;

第三,盡快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鼓勵民營經濟發展,鼓勵競爭,取消各種市場準人的限制,取締一切特權活動,以消除壟斷經濟和地下經濟,同時,打破地方保護壁壘,推進國內市場統一的進程。

2.實現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當期收入之間的差距表示這一時點上的不平等狀況,如果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可自由流動的話,那么,這一時點上的不平等狀況必定會被社會的流動性所緩和。當前,現代工業的發展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前提與條件。工業化帶來的城鎮化以及城市化,將縮小城鄉之間的差別,緩解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具體來說,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消除對勞動力流動的管制,取消各種人口流動的障礙,如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減少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歧視,保證外來人口享受和當地居民同樣的待遇;

第二,建設統一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強化市場功能,利用價值規律調節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讓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第三,完善勞動力市場服務體系,如建立跨地區的勞動力市場協調機制,為勞動者提供信息服務,推動勞動力在更廣闊范圍內流動。

3.推進落后地區的人力資本投資

在上文提到的Calor·O和Zeira·J的模型中,人們可以在不減少富人人力資本投資的同時,增加窮人的人力資本投資,使經濟收斂于較高收入水平的均衡。當今社會,一國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于人力資本的作用。因此,教育投資即人力資本投資同經濟增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的人口數量優勢之所以不能轉化為人力資源質量的優勢,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不發達以及人力資本投入不均。另外,即使農民可以完全自由進城務工,其在就業競爭中也必然處于劣勢,因為他們的素質決定了他們再就業崗位選擇上不可能有太多機會。所以,要實現我國的人口優勢,實現公平的經濟增長,必須消除人力資本投資上的差異,推進落后地區的人力資本投資:

第一,重視農村和其他地區的基礎教育,加大對這些地區基礎教育的投資;

第二,加快職業教育在農村和其他落后地區的發展,增加就業培訓機會,使其獲得相應的技能和資格認證,擴大他們就業行業和職業的范圍;

第三,完善助學貸款機制,加強對來自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以使他們完成學業。

4.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政府除了通過稅收對初次分配的結果進行調控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福利政策和社會保障機制提高低收入者和弱勢人群的收入水平。因為這不僅可以改善他們市場競爭的處境,促使新一輪競爭在相對公平的起點進行,而且可以增強人們的社會承受能力,有利于社會穩定。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應當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保證農民有地耕種的前提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投入力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第二,進一步規范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逐步將農村勞動力尤其是進城務工的農民納入社會保障的范圍,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

第三,加快關于社會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使社會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福利政策和社會保障體系要適當向農村地區和城市貧困階層傾斜,使其真正起到社會安全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