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的機遇
時間:2022-02-21 05:07:00
導語: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的機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過去和現在是未來發展的基礎:林業經濟管理學科是根植于計劃經濟時代,以前蘇聯為模本而建立起來的,從而注定了它的先天不足。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及發達國家林學和林業發展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借鑒,我們也探索著改革。特別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和十四屆四中全會作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給學科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方向,并隨教育體制的改革和學科的規范,為學科的建設與發展鋪平了道路。
1.林業經濟管理學科面臨的問題
1.1理論體系建設滯后
當前,學科邊界更加模糊,涵蓋了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與林業相關的大多數命題。林業經濟管理學科作為“交叉學科”的特點更為鮮明。不僅如此,針對宏觀和政策層面問題的關注變得越來越重要,對于相關的理論和方法的要求也更高。具體而言,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主導下,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框架上的林業經濟模型存在嚴重缺陷,而需綜合運用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等相關經濟理論對理論體系進行重構。相對于學科領域中的林業經濟實踐,學科體系理論體系構建工作存在滯后,導致相關研究工作開展和人才培養缺乏系統的理論作為支撐。
1.2理論研究與實踐結合不緊密
當前,受到理論界關注的林業經濟熱點問題主要集中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業碳匯等方面,相關研究成果較多。但是,就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而言。多數研究忽視了改革的目的與本質,從而忽略了改革對集體林經營方式和效率的影響等關鍵命題,使得研究成果難以成為政策優化和決策選擇的科學依據。
1.3人才培養工作與實踐脫節
事實表明,林業經濟管理學科的同學對專業認同度低,不愿意在學科領域中進行就業。如果學不致用,導致學科建設耗費的人力和財力等資源配置低效,也使得學科長期發展缺乏持續動力。上述問題的存在表明現行的教學等人才培養工作與實踐存在脫節。在林業實踐中,學科畢業生所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綜合能力與以往可能發生了較大變化,從而要求教學活動應與時俱進。諸如,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是當前林業實踐中較為活躍的一項經濟活動,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不僅應需要傳授系統的理論知識。更需要通過參與林業實踐來固化理論學習的成果。
2.林業經濟管理學科面臨的機遇
2.1森林資源多種效益共同實現的發展機遇
森林資源既是經濟資源,又是生態資源,在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中具有雙重功能,決定了林業在未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地位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根據《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規定,我國森林經營將延續分類經營模式,將森林繼續按用途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體系。就此,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比重應如何設定,商品林經營收益如何分配,公益林管理權、責、利如何對應,都為學科的發展拓展了空間。
2.2森林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創造的發展機遇森林資源經營理論與模式是林業經濟學
發展早期就關注的問題,也是研究和積累最多的領域,但森林資源經營具有較大的動態發展性,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環境條件的變化,社會經濟發展對林業的需求變化,在限定資源及生態環境下經營理論及模式都應作出適當調整。我國森林資源相對貧乏,單位森林質量不高。森林面積的增加而言,需在明確土地邊際替代率的基礎上,理順現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間的經濟關系。就森林蓄積量的增加而言,則需在明確不同經營模式效率的基礎上,需求最佳的森林資源經營模式。
2.3森林資源權屬結構優化創造的發展機遇森林資源等是林業經濟研究的基本范疇。
作為一種自然資源,森林資源價值屬性、產權結構、產權制度安排以及基于產權的生產組織和經濟活動資源配置是林業經濟重要基礎理論。我國林業經濟改革與發展涉及越來越多資源產權制度層面的問題。有待學科進一步加強相關理論研究,以更好的服務于國家林業改革需要。在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過程中,集體林地、林木權屬得到了進一步清晰。與此同時,森林經營主體數量快速增加,而單位主體生產經營規模快速下降,與林業生產經營活動需要的規模經濟不相符。不僅如此,此次改革后,集體林資源經營產生的經濟收益是否增長,經濟收益的分配是否更為合理,尚缺乏具有說服力的理論解釋,也為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契機。
2.4林業行業弱質性創造的發展機遇
由于林業兼具產業和公益雙重屬性,林業經濟發展受非市場因素影響和制約較多,導致林業經濟活動具有特殊性。此外,林業還具有生產的長周期性,效益及收益實現的多樣性,自然力與經濟力共同起作用,外部性普遍存在,林木資源多元所有制結構,森林資源既是生產經營對象又是林業基本生產資料等特點,使得林業行業具有弱質性。在林業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林業投入、要素配置、生產者經營行為、產品價格、不同類型產品與服務的供給與需求均衡、貿易及貿易壁壘,以及林業經濟宏觀發展政策有別于其他行業。
3.加強林業經濟管理學科建設的對策建議
3.1加強教學和人才培養。根據實踐需要以培養研究生為主,本科人才培養主要為研究生培養奠定基礎,對人才培養目標、方案和模式重新進行確定。在課程體系構建上,應更加注重經濟學及方法性知識的傳授,并注重學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養。
3.2加強理論研究方面。注重將現代經濟學、管理學與政策等學科的理論與林業進行關聯和結合,構建起以林業經濟學為基礎,林業管理學、林業政策學、森林資源經濟學、林區社會學、林業區域經濟學、森林生態經濟學等為分支的學科理論體系,并積極引入和導入經濟學方法在林業經濟理論研究中的應用性研究案例,為今后理論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
3.3加強實證研究方面。結合國家現代林業發展的前沿和熱點問題開展研究,并注意研究的持續性和系統性,與此同時,可根據不同院校的優勢和地域特點,形成各有特色和整體協調的格局。
3.4加強隊伍建設。增加經濟學類人才引入,并加強現有人才的培養。尤其是注重現有學科人才的科研和教學能力的培養,以產生一些在國家和國際層面有影響力的林業經濟學家。
3.5加強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在國內層面,應加強與農業經濟及生態環境領域等相關學科的交流,尋求跨學科的科研合作。在國際層面,應加強導入國際林業經濟前沿理論知識,并與國外同領域學者開展學術交流,提高國內學科的國際影響力。
結語
面對飛速發展的改革形勢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要求,我們林業經濟管理學,必須以全新的視角,建設與發展我們的學科。應注意的是,專業是適應人才培養的要求而變化的,而學科則與林業生產的發展和環境建設的要求相適應,我們必須夯實基礎,以制度創新為出發點,全面建設與發展我們的學科。
- 上一篇:制訂林業生態發展規劃
- 下一篇:水泥業專項治理指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