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扶貧開發社會學調查研究
時間:2022-09-20 04:22:48
導語:新疆扶貧開發社會學調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打贏脫貧攻堅戰,事關全國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在新疆還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有利于增強各族群眾的凝聚力向心力、促進民族團結,強化“五個認同;有利于各族群眾擺脫愚昧,融入現代文明,提高對宗教極端思想的免疫力;有利于與“三股勢力”爭奪群眾,夯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基礎。
關鍵詞:新疆;扶貧開發;需求;任重道遠
一、問題的提出
新疆脫貧攻堅的任務十分艱巨,面臨許多矛盾、困難和挑戰。一是貧困面大。重點扶貧縣35個,占縣市總數的42%;貧困村3029個,占行政村總數的35%。按照國家簽訂責任狀口徑,貧困人口還有261萬(2013年底數據),是全國5個貧困發生率超過15%的省區之一。二是貧困程度深。經過多年努力,容易脫貧的地區和人口已經解決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脫貧攻堅成本高、難度大。目前人均純收入在1000—2000元之間的貧困戶占50%,1000元以下的極貧困戶還有1000多戶。三是區域性整體貧困嚴重。南疆四地州有貧困縣26個、貧困村2605個、貧困人口219萬,分別占全疆的75%、86%和83%,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欠賬較多、社會發育程度低,脫貧任務艱巨。四是致貧因素復雜。喪失和無勞動能力的農村貧困人口87萬,因其他因素致貧人口174萬,特別是因災、因病、因學返貧問題突出,宗教對生產生活影響大,特別是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嚴重影響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和貧困地區穩定發展。六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貧困人口就業和增收難度增大,一些農牧民因為失去工作重新陷入貧困。同時還要清醒地看到,講話中指出的脫貧攻堅6各方面的矛盾和問題,新疆都不同程度存在,精準扶貧體制機制還不健全,扶貧開發責任還沒有完全落到實處,扶貧合力還沒有形成,扶貧資金投入還不能滿足需要,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主觀能動性還有待提高,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還有待加強。直面問題是勇氣、解決問題是水平。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一啃硬骨頭、攻堅克難的決心和勇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二、新疆脫貧攻堅的重點是農牧區,重災區是南疆三地州
新疆不穩定的病因在城市,根源在農牧區。為了了解和深入開展扶貧開發情況的新動向,本課題組到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實地考察并把握了有關信息。1、烏什縣基本情況烏什縣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的天山南麓,東與阿克蘇市相鄰,南與柯坪縣隔山相望,西與阿合奇縣相連,北與吉爾吉斯坦共和國接壤,邊境線長153公里。全縣總面積9082平方公里,轄七鄉二鎮、107個行政村526個村民小組、5個社區。總人口209963人(不含農一師四團),其中:農村人口178400人。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山區邊境國際級貧困縣,全縣耕地總面積46.81萬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2.23畝,山區以畜牧業為主,平原以種植業和林果業為主,生產小麥、玉米、棉花、蕃茄、鷹嘴豆、大蒜、核桃、杏、沙拉等。全縣年均糧食播種面積25萬畝左右,是自治區和地區糧食基地縣之一,是“中國沙棘之鄉”,“中國鷹嘴豆之鄉”。2、烏什縣產業扶貧發展概況新階段扶貧開發以來,烏什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關于扶貧開發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把產業扶貧作為扶貧到戶、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為貧困農牧民持續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主要做法是:一是按照“做精種植業、做大林果業、做強畜牧業、壯大勞務產業”的思路,把發展糧、果、畜等主導產業作為保障貧困戶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把發展核桃、杏子為主特色林果業作為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點的一個重要內容,重點培育了“林果業、畜牧業、勞務產業”三大促農增收支柱產業,不斷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提升規范化管理水平,以富民為主的農牧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2015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達39.92萬畝(含復播面積),總產21.3萬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0.16萬畝,其中番茄3.8萬畝,總產14.7萬噸;林果面積達36.6萬畝(核桃29.9萬畝);掛果面積達到31萬畝,果品總產量11.5萬噸;全縣畜牧存欄71.45萬頭(只),出欄牲畜50.37萬頭(只),產肉2.256萬噸,產奶0.5407萬噸,產蛋0.091萬噸;形成了依托基地發展產業的基本條件。二是以持續快速增加農牧民收入為目標,先后引進培育了中糧頓河烏什縣果蔬有限責任公司、烏什縣燕山果業、托河制粉、振興牧業等一批農牧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大力推進多元化投入、規模化生產、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的產業扶貧模式,做好農牧業龍頭企業與貧困村的產業開發對接,充分發揮產業項目扶持、扶貧貼息資金、扶貧到戶貼息貸款的“杠桿”作用,鼓勵扶貧龍頭企業帶動貧困農戶發展生產,支持貧困戶發展特色林果業和畜牧業,在全縣的貧困村逐步形成了以核桃種植、畜禽養殖促農增收的產業格局,通過扶貧資金注入,全縣農牧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轉型升級補發加快,經營也由原先的單純加工向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延伸,拓寬了產業扶貧領域,形成了扶貧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貧困村農戶數的產業扶貧新模式。2015年,全縣實現農牧區經濟總收入17.80億元,比2010年增長95.81%,年增長14.39,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三是堅持把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全局性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安排部署,大力實施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工程,積極培育壯大和扶持發展勞務輸出市場運作載體,引導就近就地參與安居富民,定居興牧、安全飲水、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農民到當地合作社、種養大戶、農業企業打工,農民轉移就業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年預計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5.9萬人次,外出勞務總收入9890萬元,實現人均勞務增收6607.5元。
三、烏什縣扶貧開發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面臨的困難
第一,烏什縣地處邊遠,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阿克蘇地區山區邊境縣之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資源短缺,人才不足,這些主客觀因素阻礙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也制約了烏什縣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第二,貧困人口多,脫貧壓力大。據統計2014年末,全縣仍有自治區在冊貧困戶14631戶,總人數48391人,分別占全區在冊貧困戶58136戶,總人數206309人的25.17%和28.02%,占全地區的四分之一。第三,基礎設施落后,生產生活條件改善難。烏什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庫車、拜城縣、阿克蘇市、溫宿縣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致使本來很匱乏的自然資源大量流失,一方面加大了農民的投入負擔,另一方面影響了增產增收。貧困農戶缺技術、缺資金,只能通過有限的土地上產來解決溫飽問題,無能力擴大生產或通過其他有效途徑致富。第四,農業生產仍以分散經營為主體,農業產業化組織程度低。農牧業龍頭企業以初加工為主,精深加工少,加工能力弱,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差,與基地農產品的關聯度也較低,帶動農牧民增收能力就更弱。
四、對策和建議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切實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新時期扶貧開發的基本方略,是推動扶貧工作提質增效的重大舉措,必須選準問題精確發力,做到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邊境縣扶貧,是新疆一項重要任務,關系邊防鞏固和國家安全,必須抓好。要堅持“一線守邊、二線固邊、三線服務”的總體思路,大力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加大邊境地區轉移支付力度,完善邊民補貼機制,集中改善邊民生產生活條件,扶持發展邊境貿易和特色經濟,使邊民既能脫貧致富、又能守邊固邊。對此,我們建議:第一,特殊地區應該有特殊的政策。雖然近幾年阿克蘇地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仍比較落后,靠自身積累發展難度很大。對于烏什縣、柯坪縣等國家級貧困重點縣和貧困村,建議國家和自治區有關部委、廳(局)要從扶貧產業項目、扶貧貸款、政策性金融等方面實行差別化的政策傾斜,加大農牧業基礎設施投入,重點支持小農水建設、土地平整、庭院改造、節水灌溉和相關的公共社會事業建設項目力度,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產業扶貧建設項目開發。第二,從烏什縣國家級重點貧困縣的基本情況來看,地區絕大部分貧困人口貧困的主要原因是基本生產條件差,抗災能力弱,勞動力素質低,這些人單靠救濟是富不起來的,只有提高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才能最終擺脫貧困。建議要加大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尤其是對貧困家庭子女雙語培訓和技能技術及轉移就業方面給予特殊政策支持,通過職業培訓,讓其成為“明白人”,并有一枝之長,從就業方面實施脫貧。第三,建議要從貧困縣、貧困村的實際情況出發,從群眾要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住房、水、電、交通等問題入手,對扶貧項目全面規劃,使廣大農牧民都能夠參與到扶貧項目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貧困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貧困戶真正得到扶持,加快貧困戶脫貧致富。根據地區、縣財政困難、農牧民收入低現狀和建設成本持續看漲的情況,希望國家、自治區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提高異地搬遷補助標準,減免縣級財政配套和群眾自籌資金,切實提高扶貧成效,真正使異地搬遷成為“惠民工程”、“德政工程”。第四,加大對基層組織建設經費支持力度。烏什縣除了上級下撥的基層組織建設的專項經費外,還承擔村級陣地改造升級、村民服務活動中心、村民小組活動室建設等經費支出,縣財政捉襟見肘,無力承擔額外的配套經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組織的發展壯大。針對這一實際,建議從中央、自治區層面直接全額撥付基層組織建設經費,并適當提高基層組織和政權建設資金占援疆資金總額的比例。第五,堅持文化引領,解決好既富口袋、有富腦袋的問題。要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教育貫穿扶貧開發始終,引導扶貧地區干部群眾樹立“只有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堅定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信心決心,激發脫貧致富的熱情,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要把“教育扶貧”、“科技扶貧”貫穿扶貧開發始終,重視人力資本投資,下大力提高貧困群眾文化、科技素質,培養一批鄉土農業技術人才,倡導現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改變落后的風俗習慣,振奮貧困群眾的精神風貌。要把爭取和凝聚人心貫穿扶貧開發始終,既要管好“肚子”、又要管好“腦子”,加強貧困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新疆精神,增強群眾“五個認同”‘深入推進“去極端化”,特別要倡導宗教人士帶頭勤勞致富,引導信教群眾遠離宗教極端、創造幸福生活。第六,努力提高入戶扶貧項目建設的專項補貼標準,逐步提高林果管護、畜牧養殖、土地平整、農田基本水利建設、防病改水、庭院經濟發展補助標準,加大通村油路、路燈、衛生室、幼兒園、垃圾投放點,對社會公益事業建設項目取消地方資金配套。第七,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性措施,每年50%的財政扶貧資金以到村入戶的方式支持貧困村產業發展,加快貧困村農業產業結構體調整步伐、提質增效,精深加工,培育特色產品和優勢主導產業,形成“一村一品”。認真落實國家各項產業優惠扶持政策,努力爭取國家、自治區大型項目、重點工程、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優先向貧困縣、鄉、村轉移。堅持龍頭帶動、效益覆蓋,大力發展涉農扶貧龍頭企業,建設各類產業基地,扶持開拓市場,鼓勵涉農企業帶動貧困農戶發展生產,建立完善利益聯接和風險防范機制,促進貧困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積極培育貧困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扶貧對象自愿持資加入專業組織,提高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貧困鄉(鎮)市場建設,暢通物資流通渠道。加快推進貧困鄉(鎮)新農村建設,發展牧家樂、農家樂等旅游業,促進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互動相融、同步推進。
作者:阿迪力•買買提 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新疆調查總隊:新疆調查年鑒2007[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2]柳拯:社會管理和社會救助論:政策和實務的視角[M].北京: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
- 上一篇:“一帶一路”國家貿易影響因素研究
- 下一篇:農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