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標準聯盟形成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06 08:54:00
導語:技術標準聯盟形成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集群理論起源于20世紀初。各學術流派對產業集群的基本假設可以歸納為:具有創新特征的區域范圍、一組制度安排、一種戰略手段、企業家的社會關系網絡和區域創新的載體四種情形。邁克爾•波特(1990)最早提出了產業集群的概念: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區域下的一個特殊領域,存在著一群相互關聯的公司、供應商、關聯產業和專門化的制度和協會。國內學者陳文華(2007)認為,產業集群是在特定區域中大量企業及相關機構基于專業化分工的、以群集為特征的一種經濟、社會現象;是在市場競爭中不斷演進的、有效率的中間體組織;是全球化背景下發展區域經濟的新的思維方法和發展模式。從實踐來看,產業集群具有明顯的網絡化和經濟外部性特征,由于分工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各種協作關系,發展初期一般以中小企業為主。
技術標準聯盟在國內外的文獻中常表述為標準聯盟、技術聯盟或技術標準化聯盟等。代表性的定義有:技術標準聯盟是技術標準形成機制中組織機制的一種形式,是指以擁有較強R&D實力和關鍵技術知識產權的企業為核心,以推動某種技術標準的主流化為目標的企業間成員組織。技術標準聯盟即技術標準的倡導者通過戰略聯盟的方式將標準進行市場擴散,是技術標準競爭的常用方式,技術標準之間的競爭往往表現為不同技術標準聯盟之間的競爭。同時,這種技術標準聯盟也是解決知識產權和標準化矛盾的主要形式。技術標準聯盟實質上是一系列許可協議的集合體,專利技術的所有者與技術標準管理機構之間、技術標準管理機構與技術標準的使用者之間甚至專利技術所有者與專利技術的使用者之間通過簽訂一系列的許可協議,將各自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寫入協議之中,聯盟各成員之間由此形成一種契約關系,因此技術標準聯盟的治理結構是一種典型的契約型治理結構。綜合以上定義,筆者認為,技術標準聯盟是產業中的優勢企業為了生存或提升競爭能力以技術標準的開發和商業運作為合作內容,以契約關系為紐帶而建立起來的產業戰略聯盟。
2產業集群與技術標準聯盟的聯系
產業集群與技術標準聯盟實質上都是中間體組織,但二者有明顯的不同。技術標準聯盟是處于企業和產業集群之間的企業聯盟組織,其構成主要是競爭或互補型企業;主要功能是技術研發、技術標準的制定和商業運作,能夠通過技術壟斷獲得超額利潤;成員企業在地理位置上可以集中,也可以不集中;企業結盟的紐帶是契約,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產業集群是基于產業關聯而形成的相關組織的網絡型分布。張聰群(2007)認為,產業集群的網絡結構包含三層,即核心網絡層、輔助網絡層和外部網絡層。核心網絡層是第一層,包括企業(生產商)、供應商、客戶、互補企業和互競企業;第二層包括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科研院所、教育機構和其他中介組織;第三層是指外部環境。相對于技術標準聯盟而言,成員企業所在地理位置相對集中,功能強調資源整合和抗風險能力。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可以劃分為產生、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其時間跨度要長于技術標準聯盟。
同時二者也具有密切聯系。一方面,產業集群為技術標準聯盟的組建和運作提供了必要條件。技術標準聯盟的組建與運作離不開成員企業、資金、技術、人才和政策環境,而產業集群的網絡結構可以全部或部分滿足企業組建技術標準聯盟的需要。
另一方面,技術標準聯盟促進產業集群發展。首先,技術標準聯盟是產業集群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一般來說,參與組建技術標準聯盟的企業是同行業或相關行業的優勢企業。這些企業聚合在一起通過共同研發和技術共享實現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其次,技術標準聯盟通過共同制定技術標準來確定產業競爭規則。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十分重視聯盟標準。我國標準化改革的方向也是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政府為引導(或參與),以企業為主體的標準化管理模式;建立由國家標準、協會標準(或學會標準/專業團體標準/企業聯盟標準)和企業標準構成的標準體制。技術標準聯盟通過制定標準引領產業集群中的成員企業執行特定的標準模式,從而建立良好的產業競爭秩序。最后,技術標準聯盟促進產業集群的結構優化和升級。相關企業組成技術標準聯盟以后,依靠技術標準運作的內在要求,調整相互之間在產品數量上的配比關系,提升產品的質量水平,從而推動產業集群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例如,廣東省中山市不斷創新產業集群發展思路,政府積極推動,依托中介組織研制和推廣產業集群聯盟標準,探索出“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的產業集群聯盟標準模式,截止到2008年5月共制定并實施了15項產業集群聯盟標準,促進了產業集群優化升級,提升了產業集群競爭力。
3產業集群產生技術標準聯盟的動因
李維安(2003)認為,企業戰略聯盟形成的一般動因包括:在聯盟中共享資源或業務行為;在聯盟中共享知識和技能;在聯盟中共同分擔風險;在聯盟中實現組織成員之間的相互學習和技術創新。譚靜(2000)、嚴清清(2007)和曾德明(2007)等人探討了一般意義上的技術標準聯盟的構建動機。本文則從產業集群出發,運用標準化、交易費用、主導設計和網絡效應理論分析產業集群產生技術標準聯盟的原因。
3.1在產業集群內外建立最佳的競爭秩序
產業集群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秩序。秩序要靠規范來建立和維護,標準是一種特殊規范。ISO/IEC第2號指南關于標準的定義是: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因此,技術標準聯盟產生的最基本動因是建立最佳秩序。標準之所以具備這方面的作用是因為:標準產生的客觀基礎是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產生過程是其利益相關者協商一致確定;批準者是公認機構;實施模式是共同和重復使用。這四個要素的實質就是“統一”,它是秩序形成的基礎。在產業集群中,技術標準聯盟建立最佳秩序的途徑有三個層面:一是在成員企業內部建立最佳的生產經營秩序,這是建立最佳秩序的前提;二是在技術標準聯盟內部建立標準的兼容秩序,通過統一化、通用化、組合化和模塊化等基本形式安排和優化成員企業在產業集群中的“關聯”狀態;三是在產業集群中建立良好的競爭秩序,表現為技術標準聯盟之間及其與非聯盟企業之間的競爭秩序。也就是說,企業通過組建或參與技術標準聯盟來協商確定產業的競爭規則。2006年10月,廣東順德萬家樂燃氣具有限公司和萬和集團有限公司結束了十余年的惡性競爭,以標準為媒介,推出了“冷凝式燃氣熱水器”這一世界領先的國內區域性聯盟標準,對規范行業競爭秩序、樹立“順德標準”品牌具有重要意義。
3.2共享企業間資源,分散技術研發與標準運作風險
交易費用理論認為,組織間關系是相對于市場或層級組織的另一種選擇,能夠有效地克服市場或者科層組織的不足,而技術聯盟正是一種組織間形式,或者說是網絡組織,能夠有效地避免市場或科層組織存在的問題。在產業集群中,由于資金和技術條件限制,企業單獨進行技術研發要冒較大風險,一旦研究失敗,企業不僅需承擔巨額的沉沒成本,而且使已形成的技術能力和人力資本變得毫無價值。尤其是對技術標準進行市場推廣時,需要更多的資源和能力。戰略聯盟作為企業間的網絡化系統,其最大著眼點是在經營活動中積極地利用外部規模經濟。當企業不能充分利用已積累的經驗、技術和人才,或者缺乏這些資源時,可以通過建立戰略聯盟實現企業間資源共享,相互彌補資源的不足。多個企業在技術創新全過程或某些環節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同分享技術成果,有利于縮短創新周期,提高研發成功率,降低開發成本,從而降低創新風險。一直到后來標準的市場推廣,輔助產品的配套開發,都需要相關企業的支持與合作。因此,為了分散產業標準競爭中的巨大風險,企業有動機發起或加入共同標準聯盟。3.3爭奪標準主導地位,打造事實標準
在產業集群內外,產品差異化的存在勢必產生不同的技術標準。一個優勢企業要想把自己的標準打造成為被市場認可的主導標準或事實標準,必須通過組建技術標準聯盟來實現。20世紀70年代關于產業創新的研究產生了主導設計理論。Utterback和Abernathy(1975)首先提出:主導設計是由以前獨立的技術變異所引發的多項技術創新整合而成的新產品(或特征集),它為某個產品類別建立了居于主導地位的單一技術軌道,其他技術軌道則遭到市場的排斥,其結果改變了企業和產業內的創新和競爭狀況。Anderson和Tushman(1990)對不同產業的研究表明,技術的生命周期主要經歷技術的非連續性發展、競爭性或替代性技術不斷涌現、主導設計方式的形成、設計方式遞增積累等幾個發展過程。主導設計的實質就是產業技術標準;一項技術取得了50%以上的市場份額時才算取得了主導地位;在主導設計方式形成的階段也就是技術標準競爭的階段,不僅決定將由誰制訂游戲規則,而且必須為后一階段的遞增積累打好基礎。他們認為,形成主導設計的重要手段是構建技術標準聯盟。
3.4利用網絡效應取得競爭優勢
產業集群的一個基本特征是網絡性。不管是有形的還是虛擬的,網絡都具有一個基本的經濟特征:連接到一個網絡的價值取決于已經連接到該網絡的其他人的數量,稱為網絡效應、網絡外部性或需求方規模經濟。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連接到一個較大的網絡優于一個較小的網絡。由于網絡外部性,產品的成本和價值可能取決于其他已經使用或者裝備和構成網絡的用戶的數量。這一規律尤其是在高新技術產業體現得特別明顯。何亢川和吳能全(2006)總結了在網絡經濟中要贏得標準競爭需要掌握的七種關鍵資產:對用戶基數的控制;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先發優勢;生產能力;互補產品的力量;品牌和聲譽。企業參與技術標準聯盟可以獲得如下優勢:首先,通過組建技術標準聯盟,擁有核心技術的多個企業拿出自己的專利技術,實施“專利聯營”,這樣可以獲取單項專利技術運營不可比擬的壟斷利潤。其次,標準競爭可以通過建立顧客偏好、規模經濟和學習曲線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勢創造“先動者”優勢。臧旭恒和邢宏建(2007)認為,同時進入的網絡技術標準競爭更有利于較為先進的技術。而在先后進入的技術標準競爭中,在位技術依靠其安裝基礎經常可以將新技術鎖出市場,并將消費者鎖定于在位技術。最后,網絡效應可以形成技術的擴散效應,加快其用戶基礎的建設,防止技術不兼容的廠商趁此開拓自己的“安裝基地”,創造較高的市場需求。網絡的正反饋機制將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在最極端的形式中,正反饋可以創造贏家通吃的市場,即單個公司或技術擊敗了所有的競爭對手。
綜上所述,技術標準聯盟是產業集群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產業集聚的高級形式。產業集群為技術標準聯盟提供了基本條件。產業集群條件下構建技術標準聯盟的首要動機是建立競爭秩序,其次才是資源共享,爭奪標準主導地位及利用網絡效應獲得競爭優勢。
[論文關鍵詞]產業集群技術標準聯盟技術標準網絡效應
[論文摘要]技術標準聯盟是產業集群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產業集聚的高級形式。產業集群與技術標準聯盟實質上都是中間體組織,二者既有本質區別又有密切聯系。產業集群產生技術標準聯盟的動因主要包括四方面:在產業集群內外建立最佳的競爭秩序;共享企業間資源,分散技術研發與標準運作風險;爭奪標準主導地位,打造事實標準;利用網絡效應獲取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王旭輝.產業集群各學派的特點與最新研究動態[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43.
[2]陳文華.產業集群治理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28.
[3]張聰群.產業集群互動機理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41.
[4]AndersonP,TushmanM.TechnologicalDiscontinuitiesandDominantDesigns:ACyclicalModelofTechnologicalChange[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0(35):604-633.
[5]UtterbackJ.,AbernathyW.ADynamicModelofProductandProcessInnovation[J].Omega,1975(3):639-656.
[6]何亢川,吳能全.網絡經濟中企業組建標準聯盟的動因探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6(1):9.
[7]譚靜.論企業標準聯盟的動機[J].決策借鑒,2000(10):8.
[8]曾德明,方放,王道平.技術標準聯盟的構建動因及模式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7(2):37.
[9]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2.
[10]生延超.基于交易費用的技術聯盟經濟學解釋[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2.
[11]陳黎琴.企業聯盟的實現方式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7.
[12]呂鐵.技術標準與產業標準戰略[J].世界標準信息,2005(12):95.
[13]嚴清清,胡建績.技術標準聯盟及其支撐理論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7(2):100.
[14]張利飛.技術標準聯盟治理的本質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7(8):687.
[15]夏先良.私有協議與標準化的知識產權政策[J].中國工業經濟,2004(1):12.
- 上一篇:新任校級干部跟蹤指導意見
- 下一篇:學校學生管理制度建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