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基本規律
時間:2022-03-26 11:27:00
導語:經濟學的基本規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人類行為的快樂原則
快樂最早屬于哲學中的目的論問題。古希臘哲學家認為,雖然人類行為的具體(中間)目的千差萬別,但從終極意義上講,所有人類行為的目的都是同一的。即不管人們的行為如何錯綜復雜,行為的具體目的如何千變萬化,人類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唯一確定的。堅持快樂論的思想家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避免和對快樂的追求的欲望,趨樂避苦是人類所有欲望中最本質的規定和共同屬性。快樂主義思想家的這個認識,是從人人都在渴望快樂的這個經驗事實的基礎上得到的。從心理機制上講,人的各種欲望的形成都是以人們相應生物官能的存在為基礎的。當人的感受器官接受外物,外物信號由人的感受器官經信息轉換后傳導到中樞神經,腦中樞根據傳人信號與自身各種官能需要的情況進行分析,然后產生響應或是排斥的決策與效應行為。在正常的身心條件下,當人體受到不良物刺激時,一般會引起中樞神經的抑制過程,產生消退、逃避或排斥行為,即“避苦”。當感受到良性物刺激時,一般則會引起腦中樞的興奮過程,產生或加強對某事物的需要和響應,即“趨樂”。因此,人的欲望滿足與各種需要行為一般總與相應中樞神經的興奮過程相一致。欲望的初步實現又會增強或擴大興奮過程,直至欲望滿足,產生超限抑制為止。精神快樂即是通過中樞興奮的心理機制反映出來。各種滿足人類欲望的行動,實際上都是服從于相應中樞興奮的需要而產生的,都是對以中樞興奮為心理基礎的快樂需要的追求。這也就是人類行為的快樂原則發生的心理機制。快樂主義者解釋,人類之所以會產生趨樂避苦的欲望,只因為“快樂是帶來利益的活動的表現,痛苦是帶來傷害的活動的表現,這些活動的利害或是相對于個人或種的整個組織器官而言,或是相對于其中的某一部分而言。”①因而,快樂與痛苦的狀態又是與生命功能的加強或削弱聯系在一起的,從而使快樂原則確立于堅實的人類生命存在的客觀生理物質基礎之上。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兩位美國經濟學家,其中丹尼爾•卡納曼(DanielKahneman)就是研究快樂心理學(hedonicPsychology)并力圖復活邊沁快樂理論的經濟心理學家。從而使得關于快樂的老效用主義理論重新引起經濟理論界的重視。
二、人的有限生命成本是實現快樂最大化的根本約束條件
快樂是一種以廣義物質存在與消費為基礎又超然于物質之上的愉悅的精神感受,是人類欲望的本質規定和人類行為追求的最終目的,也是西方經濟學發生、發展的根本思想基礎。這個結論應當沒有問題。這里,之所以不用“效用”而是用“快樂”,有兩個重要理由:一是因為效用本身的內涵就是指物品能夠給人們帶來快樂的性質,效用只是一個“代表快樂或享受的指數”。而更加重要的是,在后來的經濟分析中,效用僅僅剩下了“以數字排列選擇的定名。不代表快樂,不代表享受,也不代表福利”。②這樣,效用事實上就成了一個沒有內核的概念空殼。二是新效用主義對效用的解釋是:效用=偏好滿足。而由于信息不全、無理性、利他三個因素的存在,有可能使偏好滿足偏離于人們的快樂,從而對人們的長期快樂產生不利影響(黃有光,2000)。所以,快樂(happines,,hedonic)或者叫趨樂避苦較之效用(以ility)能夠更加準確地表達人類行為的根本目的和動機。從經濟學角度考察,人們為獲取快樂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這種成本也就是每個人所擁有的資源,而這種成本或“資源”是“稀缺”的。③這就形成了獲取快樂的成本約束或者叫資源稀缺性約束,含義同于消費者行為理論中的預算約束線。在預算約束線條件下實現快樂最大化目標,便成了人類經濟活動需要解決的全部問題的根本所在。新古典經濟學所指的稀缺資源既包括人力資源也包括其它存在稀缺性的經濟資源,它們共同轉化為人們獲取快樂的資源(成本)約束。現在,需要深人論證的是,新古典經濟學所說的資源稀缺性是否就構成為人類獲取快樂最大化的根本約束條件?由于稀缺性假設是新古典經濟理論的重要約束條件,這一假設至今未見重新驗證和突破。然而,這卻是一個努力不夠徹底的假設。事實上西方經濟學中的資源稀缺性,是指以下三種情況或其一:即結構資源有限,總量資源有限(這兩者指的是資源自身的稀缺性),以及資源相對于人類欲望的有限和相對稀缺。事實上,自然資源具有無限性特征。人類所伴隨的是一個具有無限潛力的開放的宇宙資源系統,地球資源的這種客體無限性,在人類這個發展主體面前潛在著可供無限發展的能量。也就是說,從存在意義上講,從客觀存在世界與人類主觀世界的辯證統一性看,可供人類利用的資源是無限的。資源的潛在性、潛在資源的無限性是人類所接受的地球與宇宙資源系統的根本特征。這也是我們進行資源問題的經濟學研究并把它和哲學、自然科學規律統一起來的一個應有的思維基礎。①西方經濟學擴大了資源稀缺性的約束限度,忽略了開放系統中的資源還有更加重要的無限性的一面。這是造成西方經濟學從解決稀缺性矛盾開始到面臨過剩經濟矛盾結束等理論與邏輯矛盾的重要原因。自人類社會誕生至今,從天然(采獵)經濟到自然經濟,從制造業經濟到信息與知識經濟,資源的鏈條在不斷延伸。人類可以面對的是具有無限潛力的自然資源。這是從自然資源存在狀況的絕對性上講的。從資源稀缺性的相對性講,與人類無窮欲望相對應的恰是無窮的宇宙資源。自然存在本身與自然界在人類面前都不存在一條稀缺性規律。以辯證法觀之,天地合陰陽而生,世間萬物無不在對立統一之中。人類之無限的心界,必有一無限的天界與之相對,那就是宇宙。這也就是人類無窮欲望與宇宙的無限境界的對應之處。當代全球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與其說是由資源稀缺性矛盾所導致,無如說這是當社會生產力—人類自身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由潛在資源的絕對充裕性和人類需要的相對(結構)有限性的矛盾必然伴生而成的結果。可見,糾正錯誤的資源稀缺觀念已是十分重要,人類獲得快樂的真正約束條件事實上并不在客觀的自然資源方面。經過相關分析,我們可以把資源稀缺性解釋為以下六組矛盾,即:潛在自然資源無限與直接可用資源有限的矛盾;總量資源
無限與結構(個量)資源有限的矛盾;直接可用資源有限與人類欲望無限的矛盾;欲望無限與能力(人力資源)有限的矛盾;人力資源與自然資源的潛力無限與人類欲望的個量和結構有限,從而導致生產過剩的矛盾;人的潛在欲望、潛在人力資源和潛在自然資源三者無限性的辯證統一。前面五對矛盾實際上都統一在第六對矛盾之中。即矛盾的統一性是矛盾的差異性和對立性存在的前提與基礎并互為基礎。如此,關于資源稀缺性問題便可以作出進一步的說明:首先,從個量和直接可用角度看的資源可以是有限的,但潛在的總量資源是無限的。以個量資源的有限性來解釋總體資源與潛在資源,擴大了資源稀缺性的限界并以此來作為人類獲取快樂的約束條件是不正確的。其次,相對于人的欲望與需要而言,直接可用資源、個量資源以及由之引致的商品與勞務的供給可以是有限的,缺乏的。這也就是無限欲望與有限直接可用資源之間的矛盾。然而,新古典經濟學在認識與界定這種資源有限性的“原因”,亦即引起稀缺性矛盾的主要方面時,一般認為是在自然界的資源存在狀態方面。即認為森林、礦藏、水等資源條件的有限性是引起經濟稀缺性的根本原因。而事實的情況是,造成總量資源無限條件下的直接可用資源有限—造成經濟稀缺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的欲望的無限性與行為失控導致的人口過量增長超過了可直接使用自然資源的量界,而直接可用人力資源的有限性又限制了人類對于直接可用資源的養護與潛在資源的識別、利用而造成的。因此,造成資源稀缺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方面,而非自然資源的“物”方面。滅人類者,人類也。人力資源稀缺才是造成經濟稀缺問題的實質與根源;人類欲望無限性與人類自身能力有限性的矛盾,才是造成經濟稀缺性的根本原因;人力資源稀缺才是人類實現快樂最大化的根本約束條件。②再次,人類欲望的潛力與總量是無限的(長生不老便是個無限性問題),但個量和結構的需要卻可以是有限的。人類需要的結構有限性以及人類高需要層次上對于一般物質產品需要的下降,便成為人類自身能力(表現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形成生產過剩的重要原因,而自然資源的無限性則成為形成這種生產過剩的客觀外部條件。這也證明了自然資源并不構成為人類獲取快樂的根本約束條件。而造成資源稀缺性的根本原因,或者說是產生稀缺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人類自身,在于人力資源的稀缺。這些是對稀缺與約束條件問題必須建立的基本認識。因此,世界中并不存在自然資源的絕對稀缺問題。自然資源的個量與結構上存在的稀缺性問題,要么由人類自身欲望大于能力的矛盾造成,要么則可以通過“替代”和“選擇”來解決,也不構成稀缺性問題的重點。而第三種稀缺即由直接可用資源的稀缺引起的商品和勞務供給缺乏,確切地講并不是自然資源本身的稀缺問題。這種稀缺情況根本上是由人力資源稀缺即人類自身能力的約束造成的。滿足人類無窮欲望的自然資源是無限充裕的,這是主體需要與客體資源在其無限性上的辯證統一。正是由于人的欲望的無限性和滿足欲望的能力的有限性,加劇了可免費和直接使用資源的稀缺狀況,引起了大量的經濟難題。正是由于自然的博大,為人類智能的發展和快樂滿足提供了無限的外在條件。因此,人類快樂需要不能獲得滿足的根本原因或者叫引起經濟稀缺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不在于自然資源方面,而在于人力資源方面。人類認識、利用、改造與維護自然的能力不足,改善與控制自身無理性行為的能力不強,才是制約人類實現最大化快樂、進而產生各種經濟與社會矛盾的根源。由是得到結論:有限生命成本是人類獲取快樂最大化的根本的資源(成本)約束,有限生命成本約束條件下的快樂最大化是支配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律。張五常言:科斯的本領,是把所有局限條件歸納在成本之內。而我認為,我們可以把人類經濟活動中的根本約束條件進一步歸結到人的生命成本自身。經濟學的這一基本規律可以運用快樂均衡的無差異曲線來表示:圖1中,XI、X:分別表示生命成本中的腦力、體力并都包含了使用腦力、體力時耗費的時間,AB表示既定的生命成本約束線,I,1213為三條無差異快樂曲線,點E表示在AB線約束下能夠實現的快樂最大化均衡點。它表明,人們能夠實現的最大化快樂總是要受到其有限的生命成本制約的。隨著人類體能與智能的更多開發,人們獲得快樂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也就是說,隨著人類生命資源(主要表現為智力資源)的進一步釋放,人們為獲取快樂能夠支付的生命成本水平將逐步提高,成本約束線將向外移動并且斜率改變,并與快樂水平更高的無差異曲線相切,人們將獲得更多的快樂滿足,并形成一條生命成本—圖1快樂均衡快樂滿足曲線。見圖2。圖中有三條預算約束線AB,A,B‘,A’’B’’,表示隨著人類生命資源的進一步釋放,人們為獲取快樂能夠支付的生命成本水平的逐步提高。AB,A‘B’,A吧“分別和三條無差異曲線I;121。相切于E,E‘,E“。這些點是人們在有效生命成本支付水平提高的情況下的最大快樂滿足點或快樂均衡點。理論上講,預算約束線丫了比A’B‘、A‘B’比AB能夠支付更高的生命成本即提高生命效能,從而獲得更多的快樂滿足,即與更高的無差異曲線相切。連接E,E‘,側,得到LH(lifeeost一happiness)曲線,即生命成本—快樂滿足曲線。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