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的經濟法支持透析
時間:2022-05-15 01:21:00
導語:農業產業化的經濟法支持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經濟法的宗旨與價值理念對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支持進行分析,就我國目前實行農業產業化尚缺的各種資金供給、技術及科研政策等方面,提出在經濟法域內支持的各種構想,從而提升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速度。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理念支撐制度支持
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產業,對于一個擁有十三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尤顯重要。我國加入WTO,既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又使我國基礎薄弱的傳統農業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因此,必須建立自主的現代化農業體系,實現農業產業化。
(一)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其目的就是加強我國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1]。在新形勢下,我國相對于發達國家的農業競爭力是相當薄弱的,農業產業化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和農村經濟深化改革和進一步發展的必然。它綜合地發揮了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等諸多優越性,為有效解決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農業生產效益低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以及農業科技含量低、剩余勞動力轉移等農業深層次矛盾提供了符合我國國情的重要現實途徑,對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1.新型的國際農業市場形勢要求我國農業走產業化道路。眾所周知,我國的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總量的7%,供養了占世界21%的人口,1997年以后,中國是農產品的純出口國,每年順差在50億美元左右[2]。在加入WTO之后,國外農產品進口壓力加大,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困難增加。如果不能抵御進口農產品的沖擊,擴大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勢必加劇國內農產品的“賣難”,影響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就業以至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3],這就要求我國農業改革的核心是改善農業生產的物質條件,提高農業生產率,增強農業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提高非均衡農業競爭力。
2.我國的經濟發展需要農業實行產業化。我國工業化速度加快,所需求的工人數量不斷加大,導致許多地區的原農業人員進入城市。同時,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加速,也導致了大量的農田荒蕪,致使農地的使用效率低下,這對于土地本來就稀少的國家來說是很危險的。這就需要國家對現有土地進行整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對農業的基礎投入。而目前我國產業間發展極不平衡,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對于一個人口大國來說是基礎,對農業進行產業化有利于農業從單純原料生產向完整的產業體系轉變,從根本上解決農業比較效益低的問題,以提高農業對國家GDP的貢獻率,追求產業間平衡協調發展。
3.實現農業產業化有利于解決目前我國農業內部存在的問題。如農業生產成本過高、農業自身抵御自然風險能力較弱、農業的科研發展水平有限以及農業在現代商業化金融體系中融資能力較差等內在缺陷。
(二)實行農業產業化需要經濟法的支持。實行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而農業現代化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需要國家這只“看得見的手”去彌補市場的內在缺陷。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形式,肩負了重要的使命,這也被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所證實,曾有學者這樣寫道,“經濟法是隨國家與法的出現而出現的,因為經濟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國家干預經濟。”[4]雖然這一表述并不是很全面,但也足見經濟法的國家干預經濟這一特性。我國的農業基礎薄弱,在經濟發展中逐漸滯后,這就更需要國家進行政策性的扶持。
1.從國家調節經濟發展的歷史分析,實行農業產業化需要經濟法支持。高王凌在《十八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政策》指出,“政府的直接干預和多方面地插手管理,在中國決非像某些西方國家那樣是一個近代現象。在幾千年前,政府即曾全面地控制著經濟和社會的生活(當然其表現形式與現代條件之下有所不同),我把它稱為古代的‘大政府時代’。即使是在干預的‘低潮時期’,政府對社會經濟生活仍持有一種統籌的意識,看似未插手,卻又似是而非,有質而無形,無居而不在。”[5]中國傳統社會非常重視對田地的賦稅以及財政對農業的支出。在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中,早在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奴隸制國家頒布的《漢穆拉比法典》就對土地的國家所有權和土地的法律保護作出了規定,美國、日本以及歐盟的某些國家直到目前對于農業一直都給予大量的政策扶持,包括價格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業科研技術的發展等。
2.經濟法的宗旨及其價值理念支持農業實行產業化,以實現農業現代化,達到社會的整體協調發展。首先,經濟法的宗旨即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的協調平衡發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協調平衡發展涵蓋范圍是多方位的[6],包括供給與需求的協調平衡、產業間的協調平衡發展等。而我國目前的農業發展已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生活的要求,而且農業的發展相對于其他產業、相對于發達國家同產業水平差距巨大,如不實行農業產業化,則會影響國家綜合水平的提高;其次,經濟法的價值理念從另一方面體現了支持農業實行產業化。經濟法作為社會責任的本位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己任,追求國家的經濟安全、經濟自由以及整個社會的實質公平[7]。同時,把追求社會效益優于經濟效益、注重公平兼顧效率等作為行為準則。農業是一個風險大、投資期限長、收益不穩定的產業,但農業對于國家的穩定、社會的安寧、經濟建設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故其社會效益更強于人們通常所追求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國一直把農業作為基礎產業,投資農業更注重的是其巨大的社會效益以及社會整體的協調發展,這體現了經濟法的價值理念。此外,農民是現代社會中相對的弱勢群體,大力扶持農業發展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方式,而進行農業產業化是發展農業的必然途徑。因此,實行農業產業化體現了經濟法的價值理念。
3.我國實行農業產業化面臨諸多問題,需要經濟法進行相應的調節和扶持。雖然我國一直支持農業實行產業化,也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目前仍存在諸多的問題,如缺乏足夠真正的農業市場主體、缺乏足夠的科研開發支持、農產品質量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缺乏相應的農業行業協會團體組織等,這些問題都逐漸成為我國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制約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法在調節市場經濟關系中所體現出來的經濟功能和制度功能[8],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國農業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理清其內外部關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產效率,實行農產品的產業化,從而最終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和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經濟法對農業產業化具體法律的完善思考。實行農業產業化需要經濟法全面的支持,筆者認為,應著重從經濟法內部的四個重要的部門法進行完善思考,即市場主體法、市場規制法、宏觀調控法、可持續發展法[9],從而解決農業存在的問題,促進農業的發展,同時,應考慮我國目前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區別思考。當然,限于篇幅,全面地論述各部門法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本文僅從實行產業化所亟需解決的市場主體、國家運用法治化手段充分利用“黃箱補貼”、“綠箱補貼”加強財政和政策性商業性融資、農業產業化可能出現的對環境、社會以及人文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論述。
1.發展和完善農業市場主體,培育其市場性。市場主體是在市場上從事各種市場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如果說社會生活以人為本,市場經濟即以市場主體為本[10],因此,發展和完善農業市場主體尤顯必要。我國某些地方在實行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探索的一些市場主體形式,主要以農產品集團企業型,即形成以農副產品加工或流通企業為龍頭,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從事專業生產,將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實施一體化經營,該類型一般以“公司+農戶”為基本組織模式;還有以專業性合作經濟組織(含農民專業技術協會)、供銷合作社等為中介,通過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從事專業生產,一般以“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為基本組織模式;此外,還有以專業批發市場為紐帶,帶動主導產業,通過合同契約或其他較穩定的經濟關系,連接廣大農戶等形式。筆者認為,農業市場主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具備企業法人性質的企業,一類是農民合作社與農業行業合作性質的合作型市場主體。對于前者,應壯大農業企業集團的實力,注意培養市場意識,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提升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同時,還應與農民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行形式多樣的合作機制;對于后者,應壯大農民的整體實力,形成農民的利益集團,提升其自身的國內外競爭中的話語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對農民和務農人員、農業團體的保護。
關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除《憲法》和《民法》等關于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外,各國農業大法和有關專門法律都對其地位及其相應的權利義務作了明確的規定,以實現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確認和保護。如日本在《農業基本法》中就務農人員和農業團體的地位作了規定,同時,又專門制定了《農業協同組合法》等;德國的《農業法》、美國的《農業調整法》也都作出了相應的規定[11]。以日本為例,日本農戶有97%加入了日本農協,農戶的農產品銷售的97%和購買生產資料的80%通過農協辦理,客觀上形成了日本統一的農產品營銷網絡[12]。我國《農業法》第二章的第十一條至第十四條規定了國家應支持和鼓勵農業、農村、農民社團的成立,促進農業的發展。同時,我國也相應地成立了一些社團組織,但這些社團組織實際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故筆者建議在此基礎上應盡快出臺《農業團體法》,并考慮制定《合作經濟法》。制定《農業團體法》的宗旨就是為團體內成員服務,以法律形式確定各級政府鼓勵和支持農業團體的發展,農業團體應本著促進農業發展的目的依法進行相應的市場活動。
2.合理、充分運用WTO規則,加強對農業市場主體在財政、金融、價格、研發以及管理制度上的支持。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中國加入WTO后不能實施農產品出口補貼,只是保留了今后出口補貼的權利[13]。因此,不能對其出口進行直接的補貼。而根據WTO農業國內支持總量AMS:“微量允許標準”(中國入世談判為8.5%),這就需要我國充分地利用世貿規則允許的“黃箱補貼”、“綠箱補貼”。同時,我國在農業科研、市場促銷服務、農業基礎設施、糧食安全補貼、生產結構調整補貼、地區發展補貼等方面仍有較大的實施空間,這也是間接對我國農產品實行保護的有力措施。首先,從國家財政支持上分析,我國用于農業開支的財政比率雖然逐年增加,但往往未能真正發揮最大效益。筆者認為,財政支出方向應側重在農業的科研、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等方面,因這類投資屬投資大、期限長、風險大,一般企業難以承受,從而導致了我國出口的農產品多是粗加工或者是直接以鮮活產品進入國際,這樣,農產品的附加值低、收益低、風險也較大。國家支持相應的農產品品種、加工等科研技術的建設,能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也可利用稅收政策對農業企業用于農業科研、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開支給予一定的稅收制度傾斜;其次,增強農業自身的融資能力。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面臨股份制改革,商業性進度加快,而我國農業自身的融資能力較差,基本依靠財政直接投資以及政策性銀行的貸款。鑒于我國目前實行的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戶單產作業的居多,可以考慮設立類似日本的《農業經營基礎強化促進法》以及某些國家實行的《農業保險法》,來增強農業和農民收入的穩定性;再次,國家應改革農業管理制度,以適應農業產業化的實現。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管理權在農業行政部門,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流通權在商業行政主管部門,農產品國際貿易管理權在國際貿易行政主管部門,這容易造成條塊分離、部門割據,不利于組建跨地區、跨部門的農業企業集團,筆者認為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組建產供銷統一管理的農業管理部門,以增強農產品流通的縱向協調能力,以適應我國加入WTO后農產品的國內外流通管理。
3.減少農業對環境、社會的負面影響,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的農業發展中,農業的化學投入品的數量急劇增長,每年銷售和使用的農藥大概在一百七十萬噸左右,其中有相當部分使用的是國家明令禁止的。據統計,我國每年使用的化肥折成存量是四千二百萬噸,平均每公頃土地的使用的化肥生成量超過四百公斤,與美國及歐洲的標準化肥使用的安全性每頃二百二十五公斤相比,化肥在土壤中的殘留量相當嚴重[14]。目前,這種化學污染在一些地區已經顯現出來,嚴重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在國際貿易中,一些發達國家憑借其在科技、管理、環保等方面的優勢,設置了以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等為主要內容的壁壘,而這些綠色壁壘正在削弱或部分抵消我國傳統出口產品的優勢,致使我國多項農產品因為未達相應技術標準而遭禁運。對此,筆者認為,首先,我國應確定與國際標準統一的檢驗檢疫制度,健全食品安全衛生法規和食品質量監督體系,倡導生產和加工“無公害食品”;其次,通過生態環境保護法和環境檢測報告,控制污染,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建立高科技的生態農業體系;再次,在實行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還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系統,如對農業受災區的救濟補貼、務農人員的保險等方面的社會保障。
[參考文獻]
[1][3][12]孔祥智.聚焦“三農”[Z].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2]陸學藝.“三農論”——當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2.
[4]江帆.論經濟法與國家干預[J].現代法學,1996,(1).
[5]高王凌.十八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對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64.
[6]李平.經濟法學[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24.
[7]馬憲芬.經濟法[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46-48.
[8]董延林.經濟法原理問題[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13-18.
[9]李長健.新編經濟法通論[M].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80-81.
[10]全興.經濟法前沿問題研究[M].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
[11]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辦公室.農業法制建設[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319-321.
[13]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公報編輯室.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Z].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
[14]陳錫文.發展綠色產業勢在必行[R].首屆中國綠色產業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2001
- 上一篇:小議電信與傳媒的結構轉型
- 下一篇:小議居住權制度在我國的可能性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