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創性經濟理論
時間:2022-07-22 03:07:05
導語:中國原創性經濟理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科學的原創力。同志在2011年“七一”講話中指出:“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堅定的基礎,理論上的與時俱進是行動上銳意進取的前提……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理論創新成果迭出,但筆者認為以下三大理論最具原創性。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原創性經濟理論,莫過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這無疑要歸功于鄧小平。如果說,160多年前伴隨著《共產黨宣言》的誕生,一個共產主義“幽靈”開始在歐洲游蕩的話,那么,30多年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幽靈”開始在中國游蕩。而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已經不是什么“幽靈”,而是活生生的現實,蔚為壯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中國的最終確立,經歷了曲折過程,付出了沉重代價,包含著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和未來的科學憧憬。新中國成立之初,如何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是擺在黨和國家領導人面前的一大難題。當時在理論上,可以遵循的就是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在實踐中,可以借鑒的就是前蘇聯模式———建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因此,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我國就建立起了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在建國初期構建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滿足人民群眾的就業醫療養老保障和抵御外敵入侵等方面,都曾經發揮了它應有的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經濟聯系的日益復雜,這一體制中的各種弊端特別是經濟管理中統得過多、管得過死的問題,開始顯露出來,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問題。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很快發現,蘇聯的經驗并不完全對頭,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道路,和民主革命道路一樣,必須由中國人自己去尋找,走出一條不同于蘇聯的道路,因而先是向地方下放權力,繼而要求重視研究經濟規律,強調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提出一系列國民經濟綜合平衡思想,采取不少具體政策、措施力矯其弊,但這些,沒有也不可能突破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藩籬。
特別是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指導下,掀起“反右”、“”、“”、“四清運動”等一輪又一輪的政治斗爭,到“十年動亂”時,更是“以路線斗爭為綱”,大批所謂“唯生產力論”,把發揮市場作用、發展商品經濟的種種正確措施,統統當成“資本主義尾巴”加以取締,使得計劃經濟體制高度集中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使得本來應該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變得僵化呆滯,經濟發展艱難曲折,國民經濟幾近崩潰,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1978年底,我們黨舉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的軌道上來,使黨和國家從危難中重新奮起。在三中全會春風吹拂下,神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發,國家各項事業蓬勃發展,黨和國家又充滿希望、充滿活力地踏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論當代中國的原創性經濟理論儲東濤內容提要:創新貴在原創。科學的原創是前無古人、今無爭議的創造,是震古爍今、跨越時空的開創,是對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那么,什么樣的經濟體制才能促進生產力大發展呢?1979年11月26日,鄧小平在同外賓談話中第一次對市場經濟從理論上作了明確闡述。他說:“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不能說只是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從那時到1992年,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的14個年頭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冷靜地審視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同時向傳統西方經濟理論提出挑戰,圍繞著社會主義能不能、要不要和怎么樣實行市場經濟,一共發表了10次重要談話。特別是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他總結性地強調:“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國家到底能不能實行市場經濟,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里沒有既定答案,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沒有現成經驗,因此,鄧小平的十論市場經濟,其原創性就表現在:第一,突破了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屬于“經濟制度”的傳統理論,認為它們都只是經濟資源配置方式。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在社會主義社會也可以實行。第二,破除了把計劃和市場作為區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根本標志”的陳舊觀念,認定它們都是經濟手段。它們既可以為資本主義服務,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對于社會主義來說,兩者都得要,兩者要結合。第三,強調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而市場經濟是發展生產力的好方法,兩者統一在發展生產力這一點上,互相兼容,互相促進。第四,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方法上“基本相似”,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所有制基礎不同。由此可以說,如果沒有鄧小平超越“本本”的理論勇氣,沒有結合我國國情的主動探索,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創新精神,黨要在十四大上確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不可能的,我們還將摸索更長一段時間。
1992年舉行的黨的十四大,對于全黨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會議的一個標志性貢獻,就是確認我國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終于找到了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體制,走上了振興國家經濟、實現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總之,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思路清晰,觀點鮮明,石破天驚,震聾發聵。現在,除了極少數人,全世界都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變化,在社會主義運動史上豎起了一座豐碑,成為當代最偉大的國際事件之一:它突破了幾十年社會主義經濟的固有模式,突破了許多西方經濟學家的傳統觀念;它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開創了社會主義的新紀元。
二、新型工業化道路理論
新中國成立之前,就提出“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成立之后,變落后的農業國為先進的工業國,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移的奮斗目標。黨領導人民進行艱辛探索和持續奮斗,推動工業化不斷前進,改革開放后突飛猛進。歐美發達國家用了將近300年的時間,才使10億左右的人口進入工業社會,我國僅用了五六十年,就將13億人口帶入工業社會,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但是,長期以來,我國走的是一條傳統工業化道路。這條道路,對我國實現工業化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同時弊端也很明顯。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工業化的特征是:速度高、效率低,重重工業、輕輕工業,重城市工業、輕農村工業,技術水平低、經濟效益差,工業總量擴張、人民消費緊縮。改革開放后,我國鄉鎮企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村工業化,工業結構經過不斷調整發生了深刻變化,對外開放提高了工業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帶來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傳統工業化道路并未從根本上轉變:鋪攤子、拉戰線,上項目、擴總量,先污染、后治理,形成“高投入、高速度、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率、低效益”的局面。到世紀之交,隨著我國大力發展制造業、不斷擴大對外出口、爭做“世界工廠”,我國工業投資規模越來越大,資源能源過量消耗,耕地大面積占用甚至流失,環境嚴重污染,生態明顯破壞……2002年,同志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新型工業化”這一概念,并針對傳統工業化道路揭示了“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豐富內涵:“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條道路,主要“新”在反映時代特征采用先進技術,“新”在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新”在開發人力資源拓寬就業渠道,“新”在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生態平衡,“新”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尤其要正確處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關系:工業化是信息化之母,沒有工業化就不會有信息化;信息化是工業化之子,信息化的成長壯大必然成為工業化的強大動力;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兩者互相融合,互動并進。可以說,這不僅是對中國工業化的歷史性貢獻,而且是對世界工業化的歷史性貢獻。今天,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性任務,但新型工業化道路符合我國國情,不但能提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國際化水平,而且能帶動農業和農村發展,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因此,我國將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同時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服務業大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理論
2007年,同志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把長期以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提法,一改而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盡管只改了兩個字,即把“增長”改為“發展”,但體現了原創精神,扣人心弦,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新的原創性經濟理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最初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曾把擴大再生產分為“外延型”與“內含型”或“粗放型”與“集約型”兩種類型,到20世紀60年代初,一些蘇聯學者提出了“粗放增長”和“集約增長”這兩個概念。1971年,蘇共“24大”正式提出“國民經濟集約化”方針,要求蘇聯經濟向“集約增長”方向轉變,因而有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提法。我國在改革開放伊始,也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最早見于1981年全國人大五屆四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這個報告當時就強調“從片面追求速度和數量”向“重視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方向轉變。之后,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都先后重申了這一思路。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還提出兩個著名的“根本性轉變”,一個是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一個是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經過世紀之交的艱苦努力,我國的經濟體制確實發生了重大轉變,特別是十六大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以進一步完善,但經濟增長方式一直沒有多大轉變。
中共十七大之所以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從理論上來說,是因為“經濟增長”涵蓋不了“經濟發展”的豐富內涵,而我國并非僅僅追求經濟增長。眾所周知,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但它基本上是一個純經濟概念,只是指后期的國民經濟產出量在規模上比前期增加,即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和勞務服務在量上的增多。經濟發展比之于經濟增長,內涵豐富得多,外延寬廣得多,它不僅包含經濟增長,而且涵蓋社會發展尤其是人的全面發展。2003年,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新世紀我國的經濟發展,決不僅僅是要解決一個“粗放增長”還是“集約增長”的問題,同時還涉及到內需與外需以誰為主,即投資、消費、出口三大動力如何優化配置問題,涉及到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三次產業之間能否協同發展問題,涉及到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還是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等人力資本投入問題。總之,按照科學發展觀,我國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其次,從實踐上來看,是因為我國經濟在經過30年的快速增長之后,已經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并在新形勢下日益尖銳和突出。比如,投資高度膨脹帶來了產能過剩,出口高度依賴帶來了內需不足,資源能源高度消耗帶來了瓶頸約束并掩蓋了管理松弛,二產“單兵突進”抑制一、三產業發展和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經濟總量迅速擴張而人民收入提高不快、消費明顯不足,等等。這些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制約。正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十七大報告鮮明地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由此可以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中國共產黨人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揚棄,是對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超越,是科學發展觀在經濟領域中的突出要求,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中又一場深刻的變革,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經濟發展新階段的特征。它揭示了現代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體現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核心思想,體現了擴大內需、關注民生的執政理念,對我國實現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飛躍,具有長期的戰略性指導意義。
四、結論與啟示
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時,我國的工農業總產值只有466億元(人民幣,下同),人均國民收入為66.1元,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大多只有歷史上最高產量的一半左右。從1950年到1952年底,我國經過和“三反五反”運動,國民經濟迅速得以恢復和初步發展,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均超過舊中國的最高水平。按照世界著名經濟史學家、英國安格斯•麥迪森教授的測算,1952年,我國的人均GDP為538國際元,日本的人均GDP為2336國際元,我國相當于日本的1/4。到1978年,我國GDP在世界總量中的比重跌到了深谷之底,僅為1.8%。按照安格斯•麥迪森教授的計算,當年人均GDP僅為978國際元,比1952年增長了0.82倍,而日本的人均GDP則達到12585國際元,增長了4.39倍,我國變得只相當于日本的1/13。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經濟成就不斷刷新。從1978年到2010年的30多年中,我國GDP增長了40多倍,先后超過了西班牙、俄羅斯、加拿大、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目前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2位;我國GDP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占世界總量的比重從1.8%提高到7.8%;我國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加到29727.6億美元,居世界第2位;我國外匯儲備從1.67億美元增加到28473億美元,居世界第1位;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額累計超過10000億美元,對外投資也大幅增長,既加快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穩定解決了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人民的“短缺經濟”狀況,已經得到根本性改變。
國際上曾經有人斷言,中共在軍事上可以打100分,政治上可以打80分,經濟上卻只能是零分;曾經有人宣稱,中共要讓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在極短時間內來個180度大轉彎,就如同讓航空母艦在硬幣上轉圈。但是,我國僅僅用了10多年時間,就初步建立起自己獨立的工業體系,僅僅用了30多年時間,就崛起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第二外貿大國,我國目前吸引利用外資、對外出口、外匯儲備均居世界第一。對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十分感慨地說:“世界上還從未出現過如此大規模而又持久的經濟增長。在過去1/4個世紀里,中國的增值率為9%,人均收入提高了4倍(從220美元到1100美元)。……在以往的經濟革命中———比如19世紀的工業革命———增長率最高也就是2%到3%”。以曾經為前蘇聯設計“休克療法”而名噪一時的美國青年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也試圖從一些年份中找到解釋“中國之謎”的答案:“中國經濟史上有一些重要的年份:1434,1839,1898,1937,1949,1978。理解這些跨度為500年的日期,可以理解中國經濟的劃時代擺動之謎———從世界上處于技術領先地位到變成一個窮國,再到最近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這一切表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革命”,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我國經濟發展終于擺脫困境,突飛猛進,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個大臺階,舉世公認。偉大祖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欣欣向榮、蒸蒸日上,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揚眉吐氣、精神昂揚,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充滿自信、自立自強,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當前,我國正在中共十七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指引下,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可以相信,只要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定能取得實質性進展,我國經濟一定能又好又快地發展,從而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 上一篇:司法局機構糾風指導方案
- 下一篇:達州物流經濟問題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