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下葡萄酒產業安全研究
時間:2022-11-27 03:49:25
導語:經濟學下葡萄酒產業安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葡萄酒產業安全涵蓋了葡萄酒產業鏈上中下游各個環節的安全狀態。本文基于葡萄酒產業經濟學的視角,重點圍繞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市場結構、政府規制等方面系統地分析了影響中國葡萄酒產業安全的關鍵因素與環節,并從加強基礎研究、強化生產管理、推進產品追溯、完善標準制度、推行綠色生態、引導科學消費六個方面,提出了構建從葡萄園到餐桌的中國葡萄酒全產業鏈安全監管體系,切實保證葡萄原料安全、葡萄酒生產和流通安全,促進中國葡萄酒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葡萄酒產業經濟學;產業安全;監管模式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葡萄酒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根據中國農業統計年鑒統計數據,2016年我國葡萄栽培面積84.7萬hm2,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釀酒葡萄面積占10%左右。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17年中國葡萄酒產量為10.01億升,居世界第9位。隨著中西部地區對葡萄酒產業高度重視,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新建葡萄面積逐步擴大,我國葡萄酒產業將迎來新的快速發展時期。但是,由于產業基礎性技術研究重視不夠、投入不足,逐步暴露出釀酒葡萄苗木帶毒種植、葡萄病蟲害防治施藥過度、葡萄酒農藥殘留影響質量、葡萄酒產業鏈監控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影響葡萄酒產業安全方面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給正處于成長期的中國葡萄酒產業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如果不及時解決,必將會在不遠的將來爆發出來,給我國葡萄酒產業帶來重大損失,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立足當前,未雨綢繆,從葡萄酒產業經濟學的角度進行研究,系統分析我國葡萄酒產業的安全隱患問題,探討構建適應新形勢下我國葡萄酒產業發展的新監管模式,對政府、企業維護和提高我國葡萄酒產業安全,保證中國葡萄酒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產業安全是指特定行為體自主產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受威脅的狀態[1]。葡萄酒產業安全包括了產業生存安全和產業發展安全兩個方面。生存安全是指葡萄酒產業保持現有市場地位不受威脅的狀態;發展安全是指葡萄酒產業數量與質量的提升不受威脅的狀態。我國葡萄酒產業安全涵蓋了葡萄酒產業鏈上中下游各個環節的安全狀態,包括葡萄原料種植、葡萄酒產品生產、葡萄酒品牌建設、葡萄酒流通渠道、葡萄酒文化推廣和葡萄酒監管等各個方面。葡萄酒產業經濟學是以葡萄酒產業為邏輯起點,主要研究葡萄酒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政策等中的科技進步、勞動力等要素資源流動、空間發展與經濟績效以及葡萄酒產業的動態變動規律的學科[2]。本文基于葡萄酒產業經濟學的視角,將影響葡萄酒產業的安全因素分為產業結構因素、產業布局因素、市場結構因素和政府規制因素。
1葡萄酒產業結構因素安全隱患分析
加快葡萄酒產業發展,是我國適宜發展葡萄酒產業的地區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內容,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有效途徑,也是響應黨的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之一。積極扶持葡萄酒產業發展,符合解決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1葡萄原料因素。葡萄病毒病是世界性病害,凡是有葡萄栽培的地區都有病毒病存在,現已知侵染葡萄的病毒種類達60多種。葡萄一旦被病毒侵染,將終生帶毒,持久危害,無有效預防或控制的方法,只有培育和使用無病毒苗木是防控葡萄病毒病的最根本有效的方法[3]。目前,我國葡萄苗木的繁殖方式主要靠扦插和嫁接方式,由于病害檢疫執行不力,往往造成病株長期帶毒并重復感染,表現為復合侵染和潛伏侵染的特征[4],從而嚴重影響葡萄產量和質量的提高。由于土地政策和成本問題制約,我國大多數葡萄酒企業對葡萄科學種植與栽培管理方面不重視,自有基地建設相對滯后,長期依靠收購農戶的葡萄原料進行加工生產。葡萄種植農戶由于缺乏科學的技術指導和單純追求效益的牟利思想,苗木選擇單一,超標使用農藥,追求高產量,導致葡萄原料質量較低,更為嚴重的是埋下了農藥殘留的安全隱患。化學危害(如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超標等)和生物危害(如灰霉菌、霜霉菌感染等)是葡萄原料在栽培管理與病蟲害防治等各生產環節中容易引起質量問題的兩大主要因素[5-6]。1.2勞動力投入因素。目前,在我國主要的葡萄種植區域,葡萄種植產業已經成為解決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的重要產業之一。葡萄種植規模在擴大,機械化推廣已提上日程。但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葡萄種植業也面臨從業人員年齡偏大、對新型農業技術掌握程度不足、對現代化農業機械操控能力不強等問題,這些都對葡萄種植業、乃至整個葡萄酒產業的生存安全和發展安全形成嚴重隱患。1.3技術水平因素。盡管我國葡萄酒產業在技術裝備方面與國際接軌,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總體而言,我國葡萄酒企業技術創新力不足,產品研發更是對國外產品的模仿和改進,企業內部技術人才儲備不足,科研院所新技術轉化率不高,從業技術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由于釀酒師或技術人員的操作能力和技術水平差異,在發酵過程中對葡萄酒發酵溫度、發酵時間等的控制是否得當,在灌裝過程中對過濾設備沖洗、殺菌是否徹底,以及車間衛生管理是否規范,都有可能導致葡萄酒出現如甲醇含量偏高等質量問題;在葡萄酒的陳釀儲存期間,如果在容器使用、衛生管理和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等方面處理不當,也可能導致葡萄酒中塑化劑含量偏高、鐵銅氧化破敗、重金屬含量超標、以及發霉、菌落總數超標等微生物病害問題,引起葡萄酒品質變化,產生貓尿味、醋酸味、蒸煮味、霉味等異味[7]。此外,當前我國葡萄酒行業中還存有為降低產品生產成本,濫用食品添加劑、使用不合格下膠材料等情況,給葡萄酒帶來了巨大的質量安全隱患。1.4生產規模因素。我國自2012年以來葡萄酒產量一直呈現下降趨勢(見圖1),2017年中國葡萄酒產量10.01億升,同比減少5.3%。與此同時,葡萄酒進口量、額雙增,2017年瓶裝酒進口金額達25.5億美元,同比增長16.4%,近5年平均漲幅達到15%以上[8]。國產葡萄酒產量持續下降,進口葡萄酒進口量、進口額雙增的態勢,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可以理解為這是中國葡萄酒產業目前處于量跌額增的產業結構調整期。但是,這給中國葡萄酒帶來了巨大壓力,加上“唱衰國產酒、力挺進口酒”的部分不和諧聲音,也對中國葡萄酒產業安全構成重大威脅。1.5產業關聯因素葡萄酒產業與我國許多產業部門都存在供給拉動作用,與農業、餐飲業、其他食品加工業、制造業、服務業、包裝業、物流運輸業等行業都存在關聯性。葡萄酒產業對其他產業存在一定的需求帶動效應。因此,葡萄酒產業的健康發展已經不僅僅是自身的穩定問題,如果葡萄酒產業爆發危機事件,也必然波及到相關的產業。1.6市場需求因素據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葡萄酒消費量達到17.2億升,增幅居全球之首。2016年我國葡萄酒零售市場規模達到1555.89億元[9],從2012—2016年中國葡萄酒零售額情況可知(圖2),2014年以來,我國葡萄酒零售額保持增長。而據國際葡萄酒及烈酒展覽會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快速增長的中產階層、年輕一代消費習慣的改變、葡萄酒知識的普及以及中國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都使中國葡萄酒消費市場愈加強勁且具有潛力,龐大的人口基數使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具吸引力的葡萄酒市場之一。但是,對于國產葡萄酒來說,能否通過有效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者,不斷擴大國產葡萄酒市場銷售,是影響我國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安全隱患之一。
2葡萄酒產業布局安全隱患
盡管葡萄可以在我國的絕大部分區域進行種植,但是不可否認自然因素對于葡萄酒產業的發展有著較大影響。發展優質高效葡萄酒產業,一定要考慮葡萄種植對于自然因素的依賴程度較高因素。目前,我國主要葡萄酒生產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北、吉林、黑龍江、遼寧、新疆、甘肅、寧夏等26個省份。但是,近年來很多省市出于拓展新產業或者借殼葡萄酒產業發展其他產業的目的,上馬了大量葡萄種植基地和葡萄酒生產企業,不考慮自然環境因素,不考慮市場發展,在未經實踐映證或者科學論證的地區盲目上馬葡萄酒產業,對于我國葡萄酒產業安全帶來了一定隱患。
3葡萄酒市場結構安全隱患
3.1市場結構。產業市場結構,是行業內部買方和賣方的數量及其規模分布、產品差別的程度和新企業進入該行業的難易程度的綜合狀態[10]。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時間較晚,幾個大型企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根據貝恩對產業壟斷和競爭的劃分,中國葡萄酒行業屬于寡占IV型,即中低度集中型,說明我國葡萄酒產業市場集中度較高[2]。由于葡萄酒行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葡萄種植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資產的專用性較強,產業平均利潤較高,存在原料產地優勢和地方保護主義,因此進入壁壘、退出壁壘都較高。這樣的市場結構存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安全隱患,容易出現產品同質化現象。在葡萄酒產業鏈中,存在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原料供應、生產加工、流通儲存、分銷零售等上中下游各環節經營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導致消費信息不足、葡萄酒市場決策質量問題、葡萄酒市場決策與交易主體的防御成本增加、葡萄酒市場效率下降、產業鏈中各經營者之間的利益分配不均等不利后果,容易引發葡萄酒安全事故,影響產業鏈的健康、持續發展[11-12]。3.2市場行為。葡萄酒市場行為是指葡萄酒企業在市場上為實現其目標利潤最大化或市場占有率等,而采取的適應市場需求、滿足顧客需要不斷調整企業經營方式的行為[2]。在定價行為方面,隨著進口葡萄酒數量連年攀升,國產葡萄酒的低價策略越來越沒有優勢。在技術進步與創新行為方面,我國葡萄酒產業受制于國外企業的情況十分嚴峻,因為包括葡萄種苗選育、葡萄種植技術、釀酒技術、輔料生產等方面,均高度依賴外國。在市場購并行為方面,近年大量企業購并海外葡萄酒企業,但并購后與本土企業、本土市場、本土文化的融合度仍待大幅提升。在市場開發與品牌建設行為方面,目前市場受到進口酒沖擊顯著,品牌雖多但是與國際品牌無法相比,品牌多、名牌少,西化多、中式少是中國葡萄酒市場的基本特征。廣告等促銷行為方面,國產品牌大多仍以媒體投放廣告為主,體驗式營銷開展不夠深入[13]。3.3市場績效。葡萄酒產業在我國酒類市場占有的比重不大,但總體來說,整個產業的平均利潤較高[2]。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240家,累計完成銷售收人484.54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3.97%,累計實現利潤總額48.70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59%。從2012—2016年中國葡萄酒行業銷售額和利潤情況可知(見圖3),我國葡萄酒行業銷售額在2013年出現顯著下滑后,逐年增長,但是在2013年利潤顯著下降后,2015年大幅上升,2016年又略有下降。針對這一現象,葡萄酒營銷專家、深圳智德營銷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德惠認為,國產葡萄酒企業銷售額的增長是由于很多公司的產品結構采取了“國產+進口”策略,即在產品銷售的過程中增加了進口產品(包括或并購)銷售。這樣的銷售額增長,對于我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無異于飲鴆止渴,對產業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
4葡萄酒政府規制安全隱患
4.1政策與法律法規體系。在葡萄酒政府監管方面,存在法律體系不健全、多部門監管、分段監管界限不清、職能交叉、安全監管預防機制與安全監管問責機制缺乏等弊病,葡萄酒鏈和其他食品鏈一樣,需經過從農田到餐桌的多個環節和流程,葡萄酒的安全離不開每一個環節的質量安全和有效監管,這些法律法規和管理體系的不完善必將導致各環節的鏈接處出現安全問題[11]。嚴格的標準體系、科學的服務管理和有效的監管制度,是構成葡萄酒產業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葡萄與葡萄酒標準體系不完善,行業服務管理缺乏專業性,監管隊伍嚴重不足,配套規章制度滯后。4.2主要技術標準體系與質量認證體系。當前我國葡萄酒在葡萄種植技術規范、產品質量等級標準、酒莊與酒莊酒分級標準、原輔料使用等方面的相關標準體系尚不完善,缺乏規范的、成體系的葡萄與葡萄酒標準規范,企業各自制訂葡萄酒分級體系導致消費者認知混亂,更有甚者假名牌、假年份、假產地、假酒莊等造假現象泛亂,一些存在安全隱患的散裝低質進口葡萄酒大量涌入國內,造成無序競爭,給產業帶來安全隱患。
5中國葡萄酒產業安全對策措施
5.1加強基礎研究,保證葡萄原料安全。我國葡萄酒產業化時間短,對葡萄原料的基礎研究不夠,涉及葡萄苗木、種植管理、栽培模式、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關鍵性技術研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對我國葡萄酒產業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從長遠發展考慮,當前急需做好葡萄酒產業基礎研究。在葡萄苗木方面,加強研發、推廣釀酒葡萄種苗的脫毒、檢測、無毒苗繁殖技術,建立釀酒葡萄無病毒苗原種圃、采穗圃、繁殖圃等,建立健全的苗木質量認證體系和苗木準入制度,加快我國葡萄實現無病毒苗木的步伐;在種植管理方面,要從選擇園址、培育架形、土肥水管理、產量控制、采收時間等環節,加強推廣智能化、標準化、規范化和機械化等管理模式;在病蟲害防治方面,要探索選擇適宜當地風土條件的抗逆性強、抗病毒、抗旱的品種,加強研究葡萄病蟲害預測預報技術,提高對病蟲害預防的預見性和準確性,減少化學農藥防治使用,大力推廣生物、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為葡萄酒產業安全提供基礎保障。5.2強化生產管理,保證葡萄酒質量安全。我國急需建立葡萄酒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重視建立從葡萄破碎、分離壓榨、發酵貯藏、過濾殺菌和灌裝生產等生產過程各個環節的質量監控體系和嚴格的工藝措施,特別是要注重生產設備的消毒除菌、發酵過程中微生物不穩定因素控制、二氧化硫及其他原輔料的使用等安全隱患的防范體系建立。5.3推進產品追溯,保證葡萄酒流通安全。葡萄酒質量可追溯與鑒定是保證葡萄酒市場流通安全的與重要前提條件。因此,各產區要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葡萄酒產業鏈各環節信息數據庫,加大條碼、RFID等產品溯源工具在葡萄酒市場流通環節、進口葡萄酒入境檢驗監管等過程的推廣應用,實行葡萄酒產品防偽標識管理和品質認證管理,同時結合國家對農產品、食品類可追溯監管制度的規范和完善,對葡萄酒產業鏈各環節的相關信息進行公開,將葡萄酒可追溯管理工作推向常態化,增加市場透明度。這既可以保護葡萄酒產品品牌,又能夠保證葡萄酒流通秩序安全。5.4完善標準制度,保證葡萄酒管理規范。一是規范葡萄酒標準體系和產區管理制度,從嚴格葡萄酒地理標志產品制度開始,強化源頭監管,打擊各種“傍名牌”現象,提高只有灌裝能力和以貼牌、委托加工方式生產的企業市場準入標準條件;二是借鑒國外經驗,完善葡萄酒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加強多部門協作打擊假冒偽劣力度,加強生產前期、中期和后期不同階段、不同部門的監管跟進,避免出現職能交叉和監管空白,保證監管合力;三是充分發揮國家食品企業誠信體系建設作用,推進葡萄酒行業的誠信體系建設,提高產銷企業質量安全和自律意識,監管部門加大市場檢查力度,結合葡萄酒質量追溯制度建立長效的質量安全跟蹤監管辦法,保證規范生產經營秩序,創造公平、有序的葡萄酒產業競爭環境。5.5推行綠色生態,保證葡萄酒產業可持續發展。積極推行走葡萄酒生態產業鏈和葡萄酒資源循環利用發展的道路,促進葡萄籽油和白藜蘆醇等醫藥保健產品、本土化釀酒酵母、葡萄酒專用復合酶、生物農藥、配置飼料與基肥等相關產業的開發和發展,并整合苗木培育業、葡萄種植業、葡萄酒釀造業、葡萄其他產品加工業、酒莊酒堡與綜合旅游業,以及原輔料、機械設備、包裝業、制瓶業、物流運輸業等葡萄酒生產相配套產業的各類資源,轉變葡萄酒產業發展模式,實現產業與社會、經濟、環境的和諧發展[9]。5.6引導科學消費,保證葡萄酒文化安全。各產區政府部門和有關行業組織應大力支持產區葡萄酒文化建設,制定產區文化建設總體規劃,建立產區葡萄酒文化傳播與產業發展綜合服務平臺,加強產區企業間的互動交流以及產區整體國內外交流與合作,以產區集群、葡萄酒莊旅游等方式推介產區葡萄酒文化,宣傳產區品牌、葡萄酒莊形象和優秀產品品牌,產區葡萄酒企業要主動加強資源整合力度,建設推廣與本土地域文化、民俗民情相融合的特色葡萄酒文化,擴大產區和企業的知名度、影響力;引導葡萄酒企業從戰略層面和企業長遠發展角度進行葡萄酒文化傳播,通過多元化、差異化的市場推廣策略,積極引導消費者樹立科學的葡萄酒消費觀念,培育并增強產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中國特色葡萄酒文化的形成,保證葡萄產業健康發展。
6結論
葡萄酒產業安全既與葡萄與葡萄酒質量安全緊密相關,又與葡萄酒經營秩序、市場流通安全、葡萄酒文化安全等環節息息相關。政府、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應共同努力,整合葡萄酒上中下游全產業鏈,結合葡萄與葡萄酒質量安全標準體系、葡萄酒安全產業鏈風險預警體系、HACCP安全監控體系、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信用管理體系、經營許可等產業鏈各環節的安全體系與監管制度,建設葡萄園管理系統、葡萄酒生產管理系統、葡萄酒質量安全檢測與管控系統、市場流通及產品溯源管理系統、產區葡萄酒文化傳播系統等一體化的產區葡萄酒全產業鏈安全信息化綜合管控服務系統,形成新的安全監管模式,促進中國葡萄酒產業健康發展。
作者:劉世松 菅蓁 吳發萍 單位:濱州醫學院葡萄酒學院
- 上一篇:傳媒經濟學發展特征分析
- 下一篇:智能電網建設中云計算大數據處理技術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