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教育研究方法

時間:2022-01-21 03:35:14

導語:經濟學教育研究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學教育研究方法

時光飛逝,轉眼間,研一上學期的教育研究方法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結課了。在考研期間雖然學習過教育研究方法這門課程,但是上課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學的只是皮毛,根本不知道教育研究方法是什么,也沒有意識到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這學期的課程才讓我對教育研究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真正重視起來。老師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對教育研究方法有了解,經常在課上給我們推薦一些對我們學習有幫助的書目,在這些書目里,影響較大的當屬林毅夫教授所寫的《本體與常無:經濟學方法論的對話》,這本書雖然是一本經濟學著作,但是作者所寫的一些研究經濟學的方法也適用于研究教育學。《本體與常無:經濟學方法論的對話》主要記錄了林毅夫教授與他的學生關于經濟學方法問題上的探討,并且是采取問答式的方法,即學生問,老師答。這種問答式的交流方式,深入淺出的教導了經濟學研究的青年學子,也使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經濟學方法,并且很好的詮釋了作者“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王老師在課上就曾說過:“研究教育問題,不能只是單純的關注教育,要看社會的各個方面,因為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因如此,我拜讀了這本書。讀完之后感觸頗深,深感某些研究經濟學的方法,與研究教育學的方法是互通的,并且對于我以后進行教育學研究幫助頗多,且使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教育學研究方法。

1關于經驗與理論的看法

《本體與常無:經濟學方法的對話》中林毅夫教授對于理論與經驗的看法是:“現有的理論是過去的歷史經驗總結出來的,需要通過歷史經驗檢查才能知道那些理論是可以暫時接受的,那些理論是可以暫時舍棄的,所以我們必須給予歷史經驗足夠的重視。”他的看法與老師在課上給我們總結的關于經驗與理論的看法是相似的。老師和我們在課上探討的關于理論與經驗的看法得出的結論是:契合性與錯位性。并且在處理二者的關系問題上得出的結論是:既要尊崇契合性,又要尊崇錯位性。無論是林毅夫教授還是我們在課上探討的結論,都可以看出我們并沒有對理論盲目的尊崇,也沒有認為理論是絕對正確的,而是將理論一分為二的看待,有時候理論與經驗是相輔相成的,有時候理論與經驗是背離的。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經濟學與教育學對于理論與經驗問題的看法是一致的,教育學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其他學科是有互通的。

2以“常無”的心態從“本體出發”的研究方法

林毅夫教授在書中一直在強調“常無”的心態。林毅夫教授在文中首次提及“常無”是引用了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道德經》中“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已觀其微。”意思是常無,意欲觀察深遠高妙;常無,意欲觀察其所歸趨。所以,在這里“本體”與“常無”指的是一種思維方法,一種思維體系。在林毅夫的眼里,幾乎所有經濟學理論上的重大突破,都是從經濟學“本體”出發,觀察到了別人沒有注意到的約束條件。比如,斯蒂格利茨對信貸配給的研究,在他之前,主流經濟學無法解釋銀行家故意降低貸款利率而制造客戶排隊的現象,因為這似乎完全不符合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理性原則。斯蒂格利茨將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逆選擇”這個前人沒有注意到的因素納入銀行家的約束條件進行統籌考慮后,問題迎刃而解,其貌似不理性的行為依然是理性選擇的結果。斯蒂格利茨也因這個方面的重大貢獻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觀點與老師課上講的“發現的策略”有異曲同工之處。老師交給我們的方法是進行轉換,及在前人已經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在思維上進行轉換思考,這種轉換思考可以使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找到更多新的創新點,也使現有的理論與發現更加完善。無論是林毅夫教授還是王老師,核心觀點都是要已有的觀點或者是研究成果上,轉變思維方式或者是轉換思考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個問題,這樣就可能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產生新的東西和新的創新點,這樣就可以對一個問題或者是事物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也不會覺得沒有事物或者現象可以研究。這種以“常無”的心態從“本體出發”的研究方法對于以后寫無論是學術論文還是碩士畢業論文都提供了找課題的方法,也有助于以后對于教育史學科的研究。

3“野人獻曝”的心態

“野人獻曝”,出自《列子•楊朱》:“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廣廈隩室,綿纊狐貉。”比喻貢獻的不是珍貴的東西。在本書中,林先生每次在陳述自己觀點前,常常加上:我之所以會……也是抱著一種“野人獻曝”的心理……換言之,難道林先生的觀點著實不夠珍貴嗎?實則不然,林先生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經濟學家,其論文被學術界廣泛引用,已成為引用率最高的研究中國問題的經典文獻;其著作《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更是被翻譯成六七種語言自動成為全世界研究中國的經典教材。由此可以看出,林毅夫教授的“野人獻曝”是一種自謙,然而不同于傳統中國學者所謂的“向人建議時的客套話”,林毅夫教授的自謙更像是一種遇敵之后的亮劍,表面上是自謙,實則是基于對自身的實力有著極大的自信心后,對于對手方保有足夠多的尊重,而展現出來的一種不怒自威的學術態度。林毅夫的這種心態正是我們當代年輕人需要學習的。我認為我們90后的大學生,尤其是薩里學院的學生(旨在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學生)應當具有林先生的“野人獻曝”之精神,一方面,要保持足夠多的謙遜態度(事實上我一直很欣賞中國人自古以來所具備的謙遜之態度),先敬對方三分,但同時又要常懷有“批判精神”,不迷信權威,要有自己的思想,敢于說No;另一方面對于學術還應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既包括對自己學術能力的自信心,同時也要對自己的研究方向與內容懷有充分的信心,要相信自己所研究的事物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但是,當代年輕人大多年輕氣盛,自己有一點點小的成就就開始驕傲,甚至把別人不放在眼里,不可一視的感覺,沒有那種謙虛謹慎的態度,并不會將自己的才華內斂,太過于“外向”。這樣只會讓我們停滯不前,只能看到我們自己研究的領域的一點點,不能謙虛的接受別人的東西,這樣不利于我們進行學術研究,無論對自己研究的學科還是對社會對國家來說都是一種損失。所以,我們也需要有“野人獻曝”的心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的從事學術研究,更好的讓自己為社會服務。

4一分析三歸納的方法

林毅夫教授強調,學習使用經濟學理論,要注意“一分析、三歸納方法”。“一分析”指要了解誰是決策者,分析他的限制條件、選擇范圍是什么,選擇范圍里面每個可選方案的特性是什么,方案的相對機會成本是多少。“三歸納”指當代橫向歸納法、歷史縱向歸納法和多現象綜合歸納法。林毅夫教授的“三歸納”法,與老師在課上講的資料加工的方法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課上我們講的是:縱向分析、橫向分析和比較分析這三類方法。其中,在進行縱向分析時,我們首先要確立歷史的標準(外在標準:當對歷史分析時,在它的外在找一個參照系;內在標準:事務內在發展脈絡。在什么時候發生一個質變時,就是一個里程碑,再這樣循環,一直到終結為止)。其次我們要明確橫向描述的維度。再次我們要對事物發展歷程進行整體性的描述。最后我們要對整體的發展歷程進行反思。我們在進行縱向分析的時候還應該注意幾點:(1)歷程分析的標準以內在標準優先。(2)橫向描述的維度要統一。(3)在整體反思時,恒定的因素和變異性的因素都要進行考慮。在進行橫向分析時,老師給清晰地指出了分析的路徑:(1)對大問題進行邏輯切割,形成子問題。(2)在子問題下,進行經驗歸納,形成子問題。(3)對不同字問題,進行逐層邏輯連接,考察事物相互作用的機制。(4)形成綜合性的理論,建構完整的理論框架。在對資料進行橫向分析過程中,我們還應該注意幾點:(1)截取事物有限的屬性。(2)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闡釋循環。(3)還原事物本原的邏輯。在對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時,老師給我們明確了四條路徑:(1)確定比較的目標。(2)明確比較的標準。(3)圍繞標準集中材料。(4)比較事物的異同,探尋根源。但是在對資料進行比較研究時,我們還要注意以下兩點:(1)拿來實物的可比性(邏輯上的可比性、把處于同一歷史范疇的比較)。(2)比較標準的系統化。我們在分析完林毅夫教授的“三歸納”法和我們課上講的關于資料分析加工的方法之后,我們可以看出,兩者在對事物進行研究的時候都同時采用了“橫向與縱向”的分析方法,說明這兩種研究方法非常重要,無論是在經濟學領域還是在教育學領域,所以我們在以后的教育研究重要好找掌握這兩種研究方法,并且也要牢記老師在課上指出的注意事項,這樣才能讓這兩種研究方法發揮更好的作用。作為一名教育史專業的學生,適當多讀一點經濟學方面的書,掌握一些經濟學的方法論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教育它不是獨立的存在于設種種,它與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

經濟學應該是經世濟民之學,是到“生而知之”,及“及其知之一也”。學習有關經濟學的文獻時,要從中體悟經濟學的本體;學習理論模型時,要留意各種事物的特性、每種選擇的風險和機會成本等。“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要養成不斷將所學理論和所知經驗事實進行比對的習慣。如此,才能更好的立足本職,才能更好地進行教育研究,更為深入的觀察各種教育經濟現象,深刻的了解當時的教育,對教育史進行全方面的研究有百利而無一害。

參考文獻

[1]林毅夫.本體與常無:經濟學方法論對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春秋)老子著.道德經[M].長春:吉林出版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6.

[3]景中譯注.列子[M].上海:中華書局,2007:256.

作者:洪賀鵬 單位:河北大學